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100周年。虽然已经发表了100年,但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主张,放在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体育之研究》开宗明义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又讲“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体育锻炼之于个人,之于民族、国家的要义所在。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制可言者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精辟地指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他又指出“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明确提出了在儿童幼年时期,促进身体发育当放首位,其它次之的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在何种年龄段,“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笔者以为,这些发自100年前振聋发聩的声音,对照当今中国青少年体质仍有警示之作用。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稳中向好趋势,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营养水平有所改善。但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还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突出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0年下降的状况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强调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要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习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讲话和言论与100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主张一脉相承,也为今后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眼下,我国正走在实现两个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培养大量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还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体育需求,这些都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体育须从以下方面发力:
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定位。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青少年身心健康存在着不少“显忧”和“隐忧”,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心理疾病易发、高发。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高度,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更高要求。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强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彰显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要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为青少年培养受用终身的运动技能和健身习惯,为竞技体育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到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对学校体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项或数项体育运动技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養健全人格。聚焦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带着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统筹设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锻炼品质,塑造人格,提高规则意识。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坚持面向人人,既要支持部分学生发展体育特长,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养“几朵红花”,更要栽种“大片绿荫”。
要以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目标,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自觉、自愿接受体育教育和感受健康文化的机会。巩固体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以“开足上好”体育课为标尺,继续探索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要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项目。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积极贡献。
要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能力,开展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的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要深化体教结合,既要以丰富的体育运动强健身体、培养情商、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又要着力解决影响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从校园中发掘并培养专业体育的“明日之星”,同时也为退役运动员重回校园创造条件。
校园足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仅要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探路,也承担着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后备力量的重任。要坚持育人为本,打牢教学根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校园足球普及面并提高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其他体育项目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理顺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
要强化课外锻炼,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或数小时体育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促进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家长要支持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社区要创造便利条件,形成共同指导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要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实现地方和学校每年能举办一次或数次运动会,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畅通体育特长学生成长通道。要提升体育教学基础能力,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大力培养骨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健全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校方责任险。
要落实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要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要发挥好教育督导作用,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发挥好体育考试“指挥棒”作用。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
要加大宣传力度,交流典型经验,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和健康观,引导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体育之研究》开宗明义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又讲“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体育锻炼之于个人,之于民族、国家的要义所在。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制可言者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精辟地指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他又指出“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明确提出了在儿童幼年时期,促进身体发育当放首位,其它次之的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在何种年龄段,“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笔者以为,这些发自100年前振聋发聩的声音,对照当今中国青少年体质仍有警示之作用。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稳中向好趋势,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营养水平有所改善。但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还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突出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0年下降的状况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强调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要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习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讲话和言论与100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主张一脉相承,也为今后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眼下,我国正走在实现两个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培养大量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还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体育需求,这些都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体育须从以下方面发力:
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定位。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青少年身心健康存在着不少“显忧”和“隐忧”,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心理疾病易发、高发。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高度,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更高要求。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强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彰显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要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为青少年培养受用终身的运动技能和健身习惯,为竞技体育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到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对学校体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项或数项体育运动技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養健全人格。聚焦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带着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统筹设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锻炼品质,塑造人格,提高规则意识。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坚持面向人人,既要支持部分学生发展体育特长,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养“几朵红花”,更要栽种“大片绿荫”。
要以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目标,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自觉、自愿接受体育教育和感受健康文化的机会。巩固体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以“开足上好”体育课为标尺,继续探索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要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项目。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积极贡献。
要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能力,开展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的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要深化体教结合,既要以丰富的体育运动强健身体、培养情商、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又要着力解决影响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从校园中发掘并培养专业体育的“明日之星”,同时也为退役运动员重回校园创造条件。
校园足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仅要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探路,也承担着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后备力量的重任。要坚持育人为本,打牢教学根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校园足球普及面并提高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其他体育项目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理顺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
要强化课外锻炼,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或数小时体育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促进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家长要支持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社区要创造便利条件,形成共同指导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要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实现地方和学校每年能举办一次或数次运动会,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畅通体育特长学生成长通道。要提升体育教学基础能力,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大力培养骨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健全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校方责任险。
要落实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要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要发挥好教育督导作用,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发挥好体育考试“指挥棒”作用。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
要加大宣传力度,交流典型经验,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和健康观,引导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