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克塞诺芬尼斯是古希腊游吟诗人、哲学家。现存的著作仅剩一百一十八行残篇诗,这些都是及其珍贵的资料,且其著作文献对后来古希腊哲学产生深刻影响。格思里曾说:“克塞诺芬尼斯是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下无可辩驳的、相当数量著作的哲学家。”[1]其中残篇一是最长的残篇,共计二十四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的宴会盛况和祭神仪式。
【关键词】:克塞诺芬尼斯;残篇一
克塞诺芬尼斯的这首哀歌体诗歌几乎是完整的,也是现存最长的。在整篇诗歌中,克塞诺芬尼并没有直接说出他心中的道德观,而是以评论和批判的方式指出在会饮中人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合适。
一、心灵纯净
受到当时追求“美德”之风的影响,克塞诺芬尼斯也认为心灵纯净是一个人道德观形成的关键。他在诗歌第一部分强调的一个隐含的道德品质就是心灵 “干净”——从干净的地面、人们干净的手到手中干净的杯子,这一空间层次感的设计通过反复强调为听众们营造了一个纯净、虔诚的宴会氛围。
在宴会结束后,在场所有的宾客会唱一首赞歌。克塞诺芬尼斯对于赞歌的内容会提一些自己的建议:“χρ? δ? πρ?τον μ?ν θε?ν ?μνε?ν ε?φρονα? ?νδρα?ε?φ?μοι? μ?θοι? κα? καθαρο?σι λ?γοι??(第一个心中欢乐的人必须用虔诚的故事和纯洁的主题颂赞神明。) ”如果说克塞诺芬尼斯在上文中描述的空间上的“干净”是对听众的暗示的话,那么这里用虔诚的故事和纯洁的主题赞颂神明就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最高要求了,即心灵的纯净。“虔诚的”与埃斯库罗斯《乞援人》中的用法是类似的:“愿歌咏者在祭坛前,身怀虔诚地咏唱”。所以,当克塞诺芬尼斯提到“虔诚的”时,意在告诫人们必须保持心灵纯净。而下一行的“καθαρο?σι λ?γοι?”也有这层含义,在公元前六世纪“καθαρο?σι”意为“远离罪恶的道德感”。毫无疑问,这种意义的起源于从犯罪行为的净化,如泰奥尼格斯在其残篇《友爱》中写到:“要么真心爱,要么明说恨我,干脆和我公开争吵”。[2]他提到的心灵上的纯净大概来源于恨或背叛的净化,而克塞诺芬尼斯也在残篇十二讽刺了人类把作恶的行为归咎到神身上,因此他在这里也有净化罪恶、保持心灵纯净的这层含义。
这里分别“μ?θοι? ”、“λ?γοι?”表示故事和主题的用法有些不同,需要在此说明一下。柏拉图用“μ?θοι? ”表示虚构的或是想象的故事,而“λ?γοι?”则表示真实的故事。诗人品达也在诗中用“μ?θοι? ”表示虚构的的故事:“叙拉古之王战神般的风采跃于脸上,这荣光早已被吕底亚的珀罗普斯所定。海神钟爱珀罗普斯,命运女神将他从纯净的盆中托出,美丽完整的身躯,有一只象牙做成的肩膀,奇迹不断,流言俗语之间的故事,往往喜欢穿凿附会,夸张捏造的成分居多……”。[3] 这里关于珀罗普斯的传说就是“流言俗语之间的故事”。克塞诺芬尼斯在此虽用“μ?θοι? ”表示“故事”之意,但并没有表明其真实性。
根据克塞诺芬尼斯残篇七中“λ?γοι?”的用法可知“λ?γοι?”是“主题”之意:“Ν?ν α?τ? ?λλον ?πειμι λ?γον(现在我要转到另一个主题)”。这首诗是在讽刺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世”的观点,“λ?γον”在这意味着“主题”或“话题”。故而克塞诺芬尼斯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歌颂诸神的赞歌内容要虔诚,主题要纯净、圣洁。
二、行为得体
在雅典,唱诵赞歌之前雅典人由祈祷者祭酒三杯的习惯:第一杯献给众神,第二杯献给英雄,第三杯献给宙斯。色诺芬在《会饮篇》中也说到餐桌已经被移开,那些人开始祭酒,吟唱赞歌。在宴会饮酒之前,克塞诺芬尼斯开始规劝人们饮酒适度、行为得体(在什么场合唱什么赞歌)。这两种劝诫在当时是常见的,克塞诺芬尼斯并未逾越这一传统。
克塞诺芬尼斯在给予饮酒适度的劝告之前,他要给予祈祷者的指示是:σπε?σαντα? δ? κα? ε?ξαμ?νο? τ? δ?καια δ?νασθαι πρ?σειν τα?τα γ?ρ ?ν ?στ? προχειρ?τερον(奠酒并且祭神之后祈祷人们能够做得对(伸张正义),因为这是要首先要做的事。)克塞诺芬尼斯在此是提出了爱奥尼亚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请求:让人们能够做“τ? δ?καια”,在克塞诺芬尼斯的时代,“δ?καιο?”是指与正义相关的,即万物的秩序。而在于此处指的是“得体的行为”,因为从第十七行开始,克塞诺芬尼斯开始叙述在宴会上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
ο?καδ? ?νευ προπ?λου μ? π?νυ γηραλ?ο?. ?νδρ?ν δ? α?νε?ν το?τον, ?? ?σθλ? πι?ν ?ναφα?ν?,
?? ο? μνημοσ?νη κα? τ?νο? ?μφ? ?ρετ???
(不要没有节制地喝得过量,只要不是太年老,就能不用仆人回到家中。人们中间,要赞美那个饮酒之后仍表现高尚的人,因为记忆和美德围绕着他。)这里将饮酒与美德联系在一起,表示这些“得体的行为”不仅彰显宴会上贵族们的高贵,也代表人们的心灵美。接下来,他又进一步在思想上劝诫人们:
ο?τε μ?χα? δι?πει Τιτ?νων ο?τε Γιγ?ντων,?δ? <τι> Κεντα?ρων, πλ?σματα τ?ν προτ?πων,
? στ?σια? σφεδαν?? το?? ο?δ?ν χρηστ?ν ?νεστι?θε?ν <δ?> προμηθε?ην α??ν ?χειν ?γαθ?ν.(不要去管泰坦巨人、巨人族、或是半人马的战争,也不要去管纷乱的争吵,这没有什么益处唯有永远对神崇敬才是高尚的。)克塞诺芬尼斯在此强烈反对人们把关于神的古老传说、内战以及暴政作为赞歌的内容。克塞诺芬尼斯认为这些古老传说为神蒙上了耻辱。因此,他在最后一行提出“唯有永远对神崇敬才是高尚的。”他希望避免把不和谐的因素带到如此纯净、和谐的场合,必须把这些古老的、对神不利的传说从神圣的赞歌中剔除,因为这不是一个好公民应具有的品质,对城邦治理毫无益处。
克塞诺芬尼斯的残篇一应当是在气氛严肃的、由诗人负责的贵族宴会上吟唱的。按照当时习惯,吟诵诗人可以在宴会上规劝人们。但克塞诺芬尼斯却加进新的思想:他将歌颂传统神话和史诗中宙斯和泰坦、巨人们的斗争,以及颂扬城邦之间的斗争都视为不善的、非正当的行为,并尖锐指出关于诸神斗争的故事不过是“先辈们的虛构”,他敢于在贵族宴会的宾客面前说出传统的神是不值得尊敬的,这就大大超出了“当时一般游吟诗人的水平”。
参考文献:
[1]C.M.Borwa ,《Xenophanes,Fragment 1》,美国古文献学期刊.1938.
[2]埃斯库罗斯著,张竹明,王焕生译《古希腊悲剧全集·埃斯库罗斯悲剧》,译林出版社,2007.4
[3]Instone,Stephen ed.The complete od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关键词】:克塞诺芬尼斯;残篇一
克塞诺芬尼斯的这首哀歌体诗歌几乎是完整的,也是现存最长的。在整篇诗歌中,克塞诺芬尼并没有直接说出他心中的道德观,而是以评论和批判的方式指出在会饮中人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合适。
一、心灵纯净
受到当时追求“美德”之风的影响,克塞诺芬尼斯也认为心灵纯净是一个人道德观形成的关键。他在诗歌第一部分强调的一个隐含的道德品质就是心灵 “干净”——从干净的地面、人们干净的手到手中干净的杯子,这一空间层次感的设计通过反复强调为听众们营造了一个纯净、虔诚的宴会氛围。
在宴会结束后,在场所有的宾客会唱一首赞歌。克塞诺芬尼斯对于赞歌的内容会提一些自己的建议:“χρ? δ? πρ?τον μ?ν θε?ν ?μνε?ν ε?φρονα? ?νδρα?ε?φ?μοι? μ?θοι? κα? καθαρο?σι λ?γοι??(第一个心中欢乐的人必须用虔诚的故事和纯洁的主题颂赞神明。) ”如果说克塞诺芬尼斯在上文中描述的空间上的“干净”是对听众的暗示的话,那么这里用虔诚的故事和纯洁的主题赞颂神明就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最高要求了,即心灵的纯净。“虔诚的”与埃斯库罗斯《乞援人》中的用法是类似的:“愿歌咏者在祭坛前,身怀虔诚地咏唱”。所以,当克塞诺芬尼斯提到“虔诚的”时,意在告诫人们必须保持心灵纯净。而下一行的“καθαρο?σι λ?γοι?”也有这层含义,在公元前六世纪“καθαρο?σι”意为“远离罪恶的道德感”。毫无疑问,这种意义的起源于从犯罪行为的净化,如泰奥尼格斯在其残篇《友爱》中写到:“要么真心爱,要么明说恨我,干脆和我公开争吵”。[2]他提到的心灵上的纯净大概来源于恨或背叛的净化,而克塞诺芬尼斯也在残篇十二讽刺了人类把作恶的行为归咎到神身上,因此他在这里也有净化罪恶、保持心灵纯净的这层含义。
这里分别“μ?θοι? ”、“λ?γοι?”表示故事和主题的用法有些不同,需要在此说明一下。柏拉图用“μ?θοι? ”表示虚构的或是想象的故事,而“λ?γοι?”则表示真实的故事。诗人品达也在诗中用“μ?θοι? ”表示虚构的的故事:“叙拉古之王战神般的风采跃于脸上,这荣光早已被吕底亚的珀罗普斯所定。海神钟爱珀罗普斯,命运女神将他从纯净的盆中托出,美丽完整的身躯,有一只象牙做成的肩膀,奇迹不断,流言俗语之间的故事,往往喜欢穿凿附会,夸张捏造的成分居多……”。[3] 这里关于珀罗普斯的传说就是“流言俗语之间的故事”。克塞诺芬尼斯在此虽用“μ?θοι? ”表示“故事”之意,但并没有表明其真实性。
根据克塞诺芬尼斯残篇七中“λ?γοι?”的用法可知“λ?γοι?”是“主题”之意:“Ν?ν α?τ? ?λλον ?πειμι λ?γον(现在我要转到另一个主题)”。这首诗是在讽刺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世”的观点,“λ?γον”在这意味着“主题”或“话题”。故而克塞诺芬尼斯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歌颂诸神的赞歌内容要虔诚,主题要纯净、圣洁。
二、行为得体
在雅典,唱诵赞歌之前雅典人由祈祷者祭酒三杯的习惯:第一杯献给众神,第二杯献给英雄,第三杯献给宙斯。色诺芬在《会饮篇》中也说到餐桌已经被移开,那些人开始祭酒,吟唱赞歌。在宴会饮酒之前,克塞诺芬尼斯开始规劝人们饮酒适度、行为得体(在什么场合唱什么赞歌)。这两种劝诫在当时是常见的,克塞诺芬尼斯并未逾越这一传统。
克塞诺芬尼斯在给予饮酒适度的劝告之前,他要给予祈祷者的指示是:σπε?σαντα? δ? κα? ε?ξαμ?νο? τ? δ?καια δ?νασθαι πρ?σειν τα?τα γ?ρ ?ν ?στ? προχειρ?τερον(奠酒并且祭神之后祈祷人们能够做得对(伸张正义),因为这是要首先要做的事。)克塞诺芬尼斯在此是提出了爱奥尼亚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请求:让人们能够做“τ? δ?καια”,在克塞诺芬尼斯的时代,“δ?καιο?”是指与正义相关的,即万物的秩序。而在于此处指的是“得体的行为”,因为从第十七行开始,克塞诺芬尼斯开始叙述在宴会上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
ο?καδ? ?νευ προπ?λου μ? π?νυ γηραλ?ο?. ?νδρ?ν δ? α?νε?ν το?τον, ?? ?σθλ? πι?ν ?ναφα?ν?,
?? ο? μνημοσ?νη κα? τ?νο? ?μφ? ?ρετ???
(不要没有节制地喝得过量,只要不是太年老,就能不用仆人回到家中。人们中间,要赞美那个饮酒之后仍表现高尚的人,因为记忆和美德围绕着他。)这里将饮酒与美德联系在一起,表示这些“得体的行为”不仅彰显宴会上贵族们的高贵,也代表人们的心灵美。接下来,他又进一步在思想上劝诫人们:
ο?τε μ?χα? δι?πει Τιτ?νων ο?τε Γιγ?ντων,?δ? <τι> Κεντα?ρων, πλ?σματα τ?ν προτ?πων,
? στ?σια? σφεδαν?? το?? ο?δ?ν χρηστ?ν ?νεστι?θε?ν <δ?> προμηθε?ην α??ν ?χειν ?γαθ?ν.(不要去管泰坦巨人、巨人族、或是半人马的战争,也不要去管纷乱的争吵,这没有什么益处唯有永远对神崇敬才是高尚的。)克塞诺芬尼斯在此强烈反对人们把关于神的古老传说、内战以及暴政作为赞歌的内容。克塞诺芬尼斯认为这些古老传说为神蒙上了耻辱。因此,他在最后一行提出“唯有永远对神崇敬才是高尚的。”他希望避免把不和谐的因素带到如此纯净、和谐的场合,必须把这些古老的、对神不利的传说从神圣的赞歌中剔除,因为这不是一个好公民应具有的品质,对城邦治理毫无益处。
克塞诺芬尼斯的残篇一应当是在气氛严肃的、由诗人负责的贵族宴会上吟唱的。按照当时习惯,吟诵诗人可以在宴会上规劝人们。但克塞诺芬尼斯却加进新的思想:他将歌颂传统神话和史诗中宙斯和泰坦、巨人们的斗争,以及颂扬城邦之间的斗争都视为不善的、非正当的行为,并尖锐指出关于诸神斗争的故事不过是“先辈们的虛构”,他敢于在贵族宴会的宾客面前说出传统的神是不值得尊敬的,这就大大超出了“当时一般游吟诗人的水平”。
参考文献:
[1]C.M.Borwa ,《Xenophanes,Fragment 1》,美国古文献学期刊.1938.
[2]埃斯库罗斯著,张竹明,王焕生译《古希腊悲剧全集·埃斯库罗斯悲剧》,译林出版社,2007.4
[3]Instone,Stephen ed.The complete od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