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古典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各自依据美的法则,再现了各种美的形态,它的艺术魅力震慑中外,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丰富学生的美感经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诗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也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询、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针对语文古典诗歌意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语文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策略:“品读——感悟——赏析——评价——创新”。
品读
“品读”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教师亦可在此过程中加入适合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审美氛围,用音乐的意境去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其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象,充分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为诗歌意境审美做基础。要象“品”茶般细细地研读,将自己所有的感情融会于诗歌的韵味之中,用心去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通过重音、停顿、节奏、语气的领会,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从整体上领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开启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的第一道门扉——“品读”。
感悟
即感知形象,把握基调
整体感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入探讨文章底蕴的基础,这一步走好了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学生在初次接触一首诗词时总是把诗词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而不是孤立地去欣赏一条弧线、一湾清泉,而是纳一切于整体思维中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去感受。因而虽带有飘忽性、朦胧性,却充满生机与热情。一个直觉性强的学生,首次感知时就会对诗的形象有较好的把握。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初感、直觉调动学生最敏锐的感知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与阅读心理机制。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清晰的感知诗歌的主体形象,还要把握诗歌的基调,因为诗歌的基调是统摄诗歌的灵魂,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其意境的主色调、主旋律,是诗人的总体情绪倾向,学生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赏析
“赏析”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它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入纯洁、高尚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获得感情上的感染、升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过程中发展智力。这一阶段是古典诗歌意境审美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阶段。从欣赏到分析,是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1.归纳意象,体悟情感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审美鉴赏古典诗歌意境,归纳意象,体悟情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例如“大雁”是人们常见的一种飞鸟,但大雁春秋迁徙的习性常让人产生无限联想,每至秋天大雁奋力南飞故巢之时,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大雁”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思乡怀土、感叹别离之情的意趣。这是中国古代典型意象之一,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月、柳、梅等,月与相思、柳与离愁别情、梅代表清高芳洁、傲雪凌霜,一经在诗歌中出现,无不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
2.联想想象,化诗为画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意境审美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诗人凭借想象写成的诗,学生学诗也就要凭借诗人的想象而展开想象并由此造成情绪的激荡。在欣赏过程中首先应当要求学生根据原诗进行联想和再现想象,挖掘原诗本身的内容,形成原诗应有的画面,丰富原诗的内容,扩大原诗的意境,给审美者以美的享受。
我们将《山居秋暝》中的意象提炼出来,运用联想和想象“化诗为画”,体味其意境。这首诗描绘了通过五幅小画面的组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大的山村晚景图。首先我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这些景物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我们可以提示学生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想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关键词语,挖掘诗歌意境
诗的语言最为凝练、含蓄,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所以历代诗人作诗都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闹”、一“弄”而境界全出。《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这一“空”字耐人寻味。原来,句首将“山”着一“空”字,除点题之外,还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
评价
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仅仅停滞于内在的体验、感悟层面还不能算作完整的意境审美。,还应把这一过程继续延伸,即把自己内部的美的感受用准确、精练、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是真正对古典诗歌意境最终的整体的独特的审美过程的完成。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审美鉴赏层次,不是轻松可得的,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审美鉴赏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反反复复地用灵魂去揣摩去体验,才可能获得。同时,接受者个体还必须要有高度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思想修养为基石,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为辅助,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与可能性相互呼唤、共同作用的时候,审美客体封闭的大门就会为审美鉴赏者而敞开,尽展璀璨宝藏。
创新
一般教师认为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到了评价阶段就已全部完成。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实践运用,同时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的所有潜力挖掘、释放出来。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策略的教学也应该做到这一步,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有所飞跃,才是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结束语
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出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具体审美策略:“品读——感悟——赏析——评价——创新”,使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过程清晰明了,希望能为语文教师古典诗歌的教学和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理论修养,进一步补充我提出的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策略,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不断成熟和完善。
因此,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询、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针对语文古典诗歌意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语文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策略:“品读——感悟——赏析——评价——创新”。
品读
“品读”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教师亦可在此过程中加入适合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审美氛围,用音乐的意境去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其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象,充分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为诗歌意境审美做基础。要象“品”茶般细细地研读,将自己所有的感情融会于诗歌的韵味之中,用心去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通过重音、停顿、节奏、语气的领会,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从整体上领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开启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的第一道门扉——“品读”。
感悟
即感知形象,把握基调
整体感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入探讨文章底蕴的基础,这一步走好了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学生在初次接触一首诗词时总是把诗词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而不是孤立地去欣赏一条弧线、一湾清泉,而是纳一切于整体思维中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去感受。因而虽带有飘忽性、朦胧性,却充满生机与热情。一个直觉性强的学生,首次感知时就会对诗的形象有较好的把握。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初感、直觉调动学生最敏锐的感知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与阅读心理机制。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清晰的感知诗歌的主体形象,还要把握诗歌的基调,因为诗歌的基调是统摄诗歌的灵魂,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其意境的主色调、主旋律,是诗人的总体情绪倾向,学生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赏析
“赏析”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它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入纯洁、高尚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获得感情上的感染、升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过程中发展智力。这一阶段是古典诗歌意境审美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阶段。从欣赏到分析,是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1.归纳意象,体悟情感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审美鉴赏古典诗歌意境,归纳意象,体悟情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例如“大雁”是人们常见的一种飞鸟,但大雁春秋迁徙的习性常让人产生无限联想,每至秋天大雁奋力南飞故巢之时,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大雁”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思乡怀土、感叹别离之情的意趣。这是中国古代典型意象之一,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月、柳、梅等,月与相思、柳与离愁别情、梅代表清高芳洁、傲雪凌霜,一经在诗歌中出现,无不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
2.联想想象,化诗为画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意境审美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诗人凭借想象写成的诗,学生学诗也就要凭借诗人的想象而展开想象并由此造成情绪的激荡。在欣赏过程中首先应当要求学生根据原诗进行联想和再现想象,挖掘原诗本身的内容,形成原诗应有的画面,丰富原诗的内容,扩大原诗的意境,给审美者以美的享受。
我们将《山居秋暝》中的意象提炼出来,运用联想和想象“化诗为画”,体味其意境。这首诗描绘了通过五幅小画面的组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大的山村晚景图。首先我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这些景物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我们可以提示学生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想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关键词语,挖掘诗歌意境
诗的语言最为凝练、含蓄,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所以历代诗人作诗都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闹”、一“弄”而境界全出。《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这一“空”字耐人寻味。原来,句首将“山”着一“空”字,除点题之外,还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
评价
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仅仅停滞于内在的体验、感悟层面还不能算作完整的意境审美。,还应把这一过程继续延伸,即把自己内部的美的感受用准确、精练、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是真正对古典诗歌意境最终的整体的独特的审美过程的完成。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审美鉴赏层次,不是轻松可得的,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审美鉴赏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反反复复地用灵魂去揣摩去体验,才可能获得。同时,接受者个体还必须要有高度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思想修养为基石,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为辅助,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与可能性相互呼唤、共同作用的时候,审美客体封闭的大门就会为审美鉴赏者而敞开,尽展璀璨宝藏。
创新
一般教师认为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到了评价阶段就已全部完成。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实践运用,同时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的所有潜力挖掘、释放出来。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策略的教学也应该做到这一步,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有所飞跃,才是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结束语
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出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具体审美策略:“品读——感悟——赏析——评价——创新”,使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过程清晰明了,希望能为语文教师古典诗歌的教学和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理论修养,进一步补充我提出的古典诗歌意境审美策略,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不断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