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部推行的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古典诗文等传统文化的篇目。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比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平均每个年级有20多篇古典诗文。其中,低年级古诗文的选文数量较之前的教材明显增加,从侧面显示,古诗文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涵泳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这些选文多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名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古典诗文中获得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与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如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进而能够读懂古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位同行都该思考的。在此,我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统编本二下)一诗的教学,谈谈自己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紧扣诗题巧提问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要一以贯之,在古诗的教学中同样也要渗透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先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要义。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
送谁呢?(林子方)。
你还能从诗中读出什么信息?(送别的时间“晓”——清晨;送别的地点——净慈寺;送别的对象——林子方;送别的人——诗人杨万里。)
现在,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懂题目的意思吗?注意断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你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从审题开始便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由题目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和驱动下,对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对诗的整体有所把握,顺理成章地对诗的内容有所预判,实现了高效阅读的第一步。
二、多样朗读促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含蓄凝练。朗读可以说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诗的情感意境、节奏意蕴,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朗读来体会。因此,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朗读。
初读全诗:
1.小声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他哪里读得好?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是什么?谁能超越他?你还想对他的朗读提出什么建议?谁想挑战他?)
(2)老师也想读一读,请你拿出笔,如果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好,请在书上做记号,一会儿可以向老师学习。(老师哪里读得好?可以学着读一读吗?)
(3)谁想挑战老师?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这是初读古诗,侧重读准字音、读流利。通过点读、评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赛读,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对语气节奏的变化、语调高低的变化来理解诗的感情,体味诗的意蕴。
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着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荷叶?(接天莲叶、很多、生机勃勃、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挨挨挤挤。)
除了看到莲叶很多,你还体会到这是怎样的莲叶?(无穷碧)
碧是绿色,在这片与天相接的莲叶中,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绿色?(我猜想,这一池莲叶,有嫩绿、淡绿、草绿、深绿、浓绿、墨绿……绿得丰富,富有变化,生机勃勃。)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领悟,谁能读出荷叶之多、之绿、之美?
熟读成诵,是古代学子学习古典诗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反复的诵读并非次数的重复,而是针对诵读的需要,逐渐提出新的要求,以期学生们披文入境,逐步走进作者的诗意画廊。这样带着学生理解和品读,正是为准确理解和想象做铺垫,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个性化解读。所以说,朗读是古诗教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三、图文并重助理解
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丰富,有时虽然理解了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也还是有难度的。这时候,如果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就可以拉近古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借助图片等直观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呢?
“别样红”是什么意思?(格外红)
你能想象出哪些描绘“别样红”“格外红”的词语?(火红、红艳艳、红灿灿、红彤彤......)
是啊,在朝阳的映衬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鲜亮,红得娇艳。谁能读出荷花的红艳和生机呢?
让我们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连起来读一读。
是啊,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碧万顷、生机勃勃的荷塘美景。
(配乐欣赏一组荷叶、荷花的动图。)
这首古诗具有非常突出的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仅仅靠讲解、朗读,还无法让二年级的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想象。而借助多媒体,就可以把所搜集到的大量形象生动的美图,配以淡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再现荷叶田田连天边、荷花朵朵嬌欲滴的场景。如此诗、画、曲相融,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四、音乐渲染生共鸣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音乐与文学同样是能够直入心灵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对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入领会文本,往往能够较好地打开“通感”的空间,收到“言虽尽,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使用音乐渲染,帮助学生领会诗情的: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们一边静心做课前准备,一边欣赏老师准备好的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古往今来,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开课之前,就以这首歌曲《送别》引入。略带忧伤的音乐,配以纯净的童声,在开课伊始,就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拓展部分,唱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本身就具有节奏美、音律美,因此,古诗天生适合歌唱,或者说,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在学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补充拓展了几首送别诗,其中之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用了咏唱的方式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在深情歌唱中,理解了诗意,感受到离情,增强了学习效果。
五、拓展阅读重积累
在古诗的教学中,“以一首带一组”的方法,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联想,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掌握归类学习的方法。因此,古诗教学的课后拓展延伸十分重要。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教学中,我就注意适当拓展。
我们还曾经积累了不少送别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首送别诗。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咏唱。课件出示:《别客》 (唐)张籍]
课外也请你读一读《语文主题阅读2》中第136~139页中的一组送别诗。
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课堂上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并不代表这堂课学习的结束,而是以点带面,借助一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和了解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容量。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善于运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紧扣诗题巧提问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要一以贯之,在古诗的教学中同样也要渗透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先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要义。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
送谁呢?(林子方)。
你还能从诗中读出什么信息?(送别的时间“晓”——清晨;送别的地点——净慈寺;送别的对象——林子方;送别的人——诗人杨万里。)
现在,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懂题目的意思吗?注意断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你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从审题开始便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由题目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和驱动下,对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对诗的整体有所把握,顺理成章地对诗的内容有所预判,实现了高效阅读的第一步。
二、多样朗读促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含蓄凝练。朗读可以说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诗的情感意境、节奏意蕴,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朗读来体会。因此,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朗读。
初读全诗:
1.小声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他哪里读得好?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是什么?谁能超越他?你还想对他的朗读提出什么建议?谁想挑战他?)
(2)老师也想读一读,请你拿出笔,如果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好,请在书上做记号,一会儿可以向老师学习。(老师哪里读得好?可以学着读一读吗?)
(3)谁想挑战老师?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这是初读古诗,侧重读准字音、读流利。通过点读、评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赛读,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对语气节奏的变化、语调高低的变化来理解诗的感情,体味诗的意蕴。
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着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荷叶?(接天莲叶、很多、生机勃勃、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挨挨挤挤。)
除了看到莲叶很多,你还体会到这是怎样的莲叶?(无穷碧)
碧是绿色,在这片与天相接的莲叶中,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绿色?(我猜想,这一池莲叶,有嫩绿、淡绿、草绿、深绿、浓绿、墨绿……绿得丰富,富有变化,生机勃勃。)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领悟,谁能读出荷叶之多、之绿、之美?
熟读成诵,是古代学子学习古典诗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反复的诵读并非次数的重复,而是针对诵读的需要,逐渐提出新的要求,以期学生们披文入境,逐步走进作者的诗意画廊。这样带着学生理解和品读,正是为准确理解和想象做铺垫,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个性化解读。所以说,朗读是古诗教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三、图文并重助理解
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丰富,有时虽然理解了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也还是有难度的。这时候,如果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就可以拉近古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借助图片等直观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呢?
“别样红”是什么意思?(格外红)
你能想象出哪些描绘“别样红”“格外红”的词语?(火红、红艳艳、红灿灿、红彤彤......)
是啊,在朝阳的映衬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鲜亮,红得娇艳。谁能读出荷花的红艳和生机呢?
让我们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连起来读一读。
是啊,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碧万顷、生机勃勃的荷塘美景。
(配乐欣赏一组荷叶、荷花的动图。)
这首古诗具有非常突出的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仅仅靠讲解、朗读,还无法让二年级的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想象。而借助多媒体,就可以把所搜集到的大量形象生动的美图,配以淡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再现荷叶田田连天边、荷花朵朵嬌欲滴的场景。如此诗、画、曲相融,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四、音乐渲染生共鸣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音乐与文学同样是能够直入心灵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对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入领会文本,往往能够较好地打开“通感”的空间,收到“言虽尽,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使用音乐渲染,帮助学生领会诗情的: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们一边静心做课前准备,一边欣赏老师准备好的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古往今来,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开课之前,就以这首歌曲《送别》引入。略带忧伤的音乐,配以纯净的童声,在开课伊始,就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拓展部分,唱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本身就具有节奏美、音律美,因此,古诗天生适合歌唱,或者说,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在学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补充拓展了几首送别诗,其中之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用了咏唱的方式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在深情歌唱中,理解了诗意,感受到离情,增强了学习效果。
五、拓展阅读重积累
在古诗的教学中,“以一首带一组”的方法,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联想,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掌握归类学习的方法。因此,古诗教学的课后拓展延伸十分重要。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教学中,我就注意适当拓展。
我们还曾经积累了不少送别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首送别诗。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咏唱。课件出示:《别客》 (唐)张籍]
课外也请你读一读《语文主题阅读2》中第136~139页中的一组送别诗。
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课堂上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并不代表这堂课学习的结束,而是以点带面,借助一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和了解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容量。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善于运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