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H1(2012)16-03-01
作者:罗秋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理应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但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面对习作越来越茫然,出现许多问题。
一、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在我教学习作《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中,他们所选的素材大部分都是爱学习,爱帮助人的同学。描述的内容不外乎是这个同学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关心集体和他人,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引题,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
(三)是描写不生动语言乏味。有的学生全篇作文中没有一个好词好句,没有使用任何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干巴巴的,如同嚼蜡一般。甚至乎有的学生错别字连篇,写一句通顺的话都难。
(四)是套作、背作泛滥。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二、我认为改正的对策
(一)首先我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在习作中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我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二)加强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乐写、善写。首先千方百计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习作意识。特别是对怕写作文的一些学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不可听之任之。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练笔,这是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学生可能不乐意写,怕写不好。但教师要具有明确而富有激励性评价的指向,善于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即使是一星一丝的闪光点给予充分激励。对学生习作的充分肯定,这种最初最直接的赞赏,会强化他们继续表达。如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效果会更好。
(三)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名家名篇。丰富学生知识,注重语言积累,是习作的重要基础。积累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扩大阅读,背诵记忆。文章相宜,只有善于向前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才能翻出新意。为此,教师首先应底蕴丰富,了解古今圣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着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能给学生开具出一份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必读书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思源学校331600)
作者:罗秋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理应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但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面对习作越来越茫然,出现许多问题。
一、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在我教学习作《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中,他们所选的素材大部分都是爱学习,爱帮助人的同学。描述的内容不外乎是这个同学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关心集体和他人,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引题,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
(三)是描写不生动语言乏味。有的学生全篇作文中没有一个好词好句,没有使用任何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干巴巴的,如同嚼蜡一般。甚至乎有的学生错别字连篇,写一句通顺的话都难。
(四)是套作、背作泛滥。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二、我认为改正的对策
(一)首先我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在习作中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我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二)加强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乐写、善写。首先千方百计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习作意识。特别是对怕写作文的一些学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不可听之任之。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练笔,这是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学生可能不乐意写,怕写不好。但教师要具有明确而富有激励性评价的指向,善于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即使是一星一丝的闪光点给予充分激励。对学生习作的充分肯定,这种最初最直接的赞赏,会强化他们继续表达。如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效果会更好。
(三)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名家名篇。丰富学生知识,注重语言积累,是习作的重要基础。积累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扩大阅读,背诵记忆。文章相宜,只有善于向前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才能翻出新意。为此,教师首先应底蕴丰富,了解古今圣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着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能给学生开具出一份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必读书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思源学校3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