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H1(2012)17-03-02
作者:罗秋香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1)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鲜明的艺术形象、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
(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写作背景;既讲思想情感,又讲写作特点。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3)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教学中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
(4)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侃侃而谈。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通过国培学习,聆听名师的谆谆教导以及班级同学的讨论指导,并在网上视频许多名师的古诗词课堂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以下创新法: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如教学《长相思》时,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这首词读得有板有眼后,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相继站起来回答: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
2.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教《春望》一诗时,组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思源学校331600)
作者:罗秋香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1)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鲜明的艺术形象、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
(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写作背景;既讲思想情感,又讲写作特点。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3)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教学中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
(4)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侃侃而谈。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通过国培学习,聆听名师的谆谆教导以及班级同学的讨论指导,并在网上视频许多名师的古诗词课堂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以下创新法: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如教学《长相思》时,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这首词读得有板有眼后,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相继站起来回答: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
2.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教《春望》一诗时,组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思源学校3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