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被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借助课程载体实现思政育人已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为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以期对其他相关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并为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质量做出努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79
1 《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多元思潮、非主流思想及网络舆论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重金钱、重个人、重奢侈享受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理想信念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了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高校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课程思政入手,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目标。此外,近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形势风云激荡,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等问题受到世界各國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金融》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基础课,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与国际时事紧密关联的一门课程。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合作、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欧一波多折等国际时事与国家安全及中国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高校工作者应引导每一位金融学专业学生关注、了解国际时事新闻,从国际金融的角度对这些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从而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新时代人才。因此,《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目标,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质量人才。
2 关于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研究现状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一词,关于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的文献逐渐丰富,从内容和研究视角看,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理论和宏观设计层面。例如:李建(2019)的《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研究》,基于对“互联网+”高校课程思政模式建设的可行性宏观分析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的建设路径,张孟、洪昀(2019)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探析课程思政的工作路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例研究尤其是就金融学专业某一门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微观应用较少。例如赵艾凤(2018)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提出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是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教师主导为关键,以整体规划为核心。陈文婧(2019)的《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Symbol~B@ 学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投资人》基于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任务,从而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基于现有文献的不足,文章从微观角度,结合课程理论与实操应用,将思政教育与《国际金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个环节有机结合,以丰富现有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微观应用的实例研究。
3 《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的实现路径
专业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平台,要充分挖掘《国际金融》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活动、考核评价方案中,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
3.1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设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可增加素养目标,即“育人”范畴的教育目标。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领域专门业务与技术,具有较强的金融业务实践以及相关行业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金融学专业岗位要求学生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如下:(1)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4)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5)掌握必备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6)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通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分析,将培养学生具有对国际收支的分析能力,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解读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确定为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确定逻辑如图1所示。
3.2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可将教学内容细分为知识模块及单元(章、节),同时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将课程素养目标细分至每个模块甚至单元(以下举例细分至模块)。如以2016年张佳睿,汤文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学》为例,可将教材的十章内容按模块(单元1/单元2/……)—素养目标:……(学习任务)分为模块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分组完成论文,搜集中国近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探讨其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模块2:国际储备(国际储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学生分组上网搜集当前中国国际储备规模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汇报);模块3: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融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融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分组以PPT形式分析历年来几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其特点);模块4:外汇市场(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外汇交易)—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虚拟1万人民币,收集各家银行外汇行市,决策出使客户换汇收益最大的银行);模块5:外汇管理(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及其管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比较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的不同);模块6: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模拟国际黄金、股票投资);模块7:国际金融机构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能力(讨论热点话题:WTO改革)等7个知识模块和7项学习任务。知识模块单元划分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学习任务导向下的课程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3.3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活动
课程教学活动包括项目、策略、手段、方法等。为了使相互融合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学生中更好地传授,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如集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蓝墨云、课堂派、雨课堂等把学生的手机用于课堂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如MOOC、翻转课堂,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课前便于学生完成对课件、线上学习资料的预习,课中学生可以发送弹幕随时提问,在线发送案例、话题讨论,各类教学游戏,线上作答并及时记录课堂表现,课后学生也可通过线上点对点及时与老师沟通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实现了师生间便捷、有效的互动。此外,可以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项目设计,利用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驱动平台,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2008-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和“当前中美贸易战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的创新项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创新项目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起来。
3.4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国际金融》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考核激励学生,利用过程考核经常性的鞭策学生,提高学生的素养。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七项学习任务(其内容及素养目标见第三(二)部分内容)、出勤、国际热点新闻时事分享(课前3-5分钟)。其中,出勤的素养目标是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习惯,国际热点新闻时事分享的素养目标是养成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培养较强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能力。其考核评价量表如表2所示。
4 结语
通过围绕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方案相互融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国际金融及金融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思政改革都提供了研究案例,但关于学习任务导向型的考核项目比較多,并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时要根据学情、规定课时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考核项目的设定。此外,分组任务中对个人搭便车行为难以把控,因此实现途径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仍希望通过积极探索《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践行国家推行的思政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龙伟.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和挑战[J].智库时代,2018,(51):217+219.
[2]李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37-38.
[3]张孟镇,洪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4):222-224.
[4]赵艾凤.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1.
[5]陈文婧.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投资人[J].商业经济,2019,(04):191-19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79
1 《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多元思潮、非主流思想及网络舆论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重金钱、重个人、重奢侈享受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理想信念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了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高校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课程思政入手,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目标。此外,近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形势风云激荡,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等问题受到世界各國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金融》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基础课,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与国际时事紧密关联的一门课程。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合作、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欧一波多折等国际时事与国家安全及中国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高校工作者应引导每一位金融学专业学生关注、了解国际时事新闻,从国际金融的角度对这些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从而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新时代人才。因此,《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目标,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质量人才。
2 关于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研究现状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一词,关于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的文献逐渐丰富,从内容和研究视角看,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理论和宏观设计层面。例如:李建(2019)的《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研究》,基于对“互联网+”高校课程思政模式建设的可行性宏观分析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的建设路径,张孟、洪昀(2019)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探析课程思政的工作路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例研究尤其是就金融学专业某一门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微观应用较少。例如赵艾凤(2018)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提出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是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教师主导为关键,以整体规划为核心。陈文婧(2019)的《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Symbol~B@ 学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投资人》基于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任务,从而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基于现有文献的不足,文章从微观角度,结合课程理论与实操应用,将思政教育与《国际金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个环节有机结合,以丰富现有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微观应用的实例研究。
3 《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的实现路径
专业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平台,要充分挖掘《国际金融》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活动、考核评价方案中,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
3.1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设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可增加素养目标,即“育人”范畴的教育目标。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领域专门业务与技术,具有较强的金融业务实践以及相关行业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金融学专业岗位要求学生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如下:(1)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4)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5)掌握必备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6)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通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分析,将培养学生具有对国际收支的分析能力,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解读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确定为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确定逻辑如图1所示。
3.2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可将教学内容细分为知识模块及单元(章、节),同时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将课程素养目标细分至每个模块甚至单元(以下举例细分至模块)。如以2016年张佳睿,汤文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学》为例,可将教材的十章内容按模块(单元1/单元2/……)—素养目标:……(学习任务)分为模块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分组完成论文,搜集中国近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探讨其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模块2:国际储备(国际储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学生分组上网搜集当前中国国际储备规模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汇报);模块3: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融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融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分组以PPT形式分析历年来几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其特点);模块4:外汇市场(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外汇交易)—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虚拟1万人民币,收集各家银行外汇行市,决策出使客户换汇收益最大的银行);模块5:外汇管理(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及其管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比较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的不同);模块6: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模拟国际黄金、股票投资);模块7:国际金融机构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能力(讨论热点话题:WTO改革)等7个知识模块和7项学习任务。知识模块单元划分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学习任务导向下的课程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3.3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活动
课程教学活动包括项目、策略、手段、方法等。为了使相互融合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学生中更好地传授,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如集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蓝墨云、课堂派、雨课堂等把学生的手机用于课堂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如MOOC、翻转课堂,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课前便于学生完成对课件、线上学习资料的预习,课中学生可以发送弹幕随时提问,在线发送案例、话题讨论,各类教学游戏,线上作答并及时记录课堂表现,课后学生也可通过线上点对点及时与老师沟通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实现了师生间便捷、有效的互动。此外,可以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项目设计,利用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驱动平台,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2008-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和“当前中美贸易战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的创新项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创新项目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起来。
3.4 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金融》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国际金融》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考核激励学生,利用过程考核经常性的鞭策学生,提高学生的素养。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七项学习任务(其内容及素养目标见第三(二)部分内容)、出勤、国际热点新闻时事分享(课前3-5分钟)。其中,出勤的素养目标是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习惯,国际热点新闻时事分享的素养目标是养成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培养较强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能力。其考核评价量表如表2所示。
4 结语
通过围绕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方案相互融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国际金融及金融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思政改革都提供了研究案例,但关于学习任务导向型的考核项目比較多,并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时要根据学情、规定课时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考核项目的设定。此外,分组任务中对个人搭便车行为难以把控,因此实现途径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仍希望通过积极探索《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践行国家推行的思政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龙伟.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和挑战[J].智库时代,2018,(51):217+219.
[2]李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37-38.
[3]张孟镇,洪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4):222-224.
[4]赵艾凤.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1.
[5]陈文婧.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投资人[J].商业经济,2019,(04):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