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大米与一钱粮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升大米与一钱粮票,从词汇的概念上讲,都是属于度量衡的运用范畴。在这两者之间,看似只是多与少的计量,殊不知“一升米与一钱粮票”的民生历史文化,却是源远流长。它们在人世间沉淀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学术上称之为人类学的“万花筒”。像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头定量凭粮票买米,月中一过就怕米缸空的趣事和与“米、升”相连的古代故事、人世百态及名言佳作、典故等,既是故事又是文化,如;一、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传颂的“米升史”;二、“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寓言故事;三、反映人世百态中的“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四、“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名篇佳作;五、古代典故中的“一粒米度三关”,虽然它们涉及的角度不同,但都与“米”“升”的内涵文化一脉相承。
  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传颂的“米升史”
  米升子,是由不同材质制作的量具,是一代又一代祖辈们传承下来用于量米的,当然也有用杯、筒、盖、瓢、瓶等日常生活物品量米,图的是比称米省事,再说一家一户的一日三餐,一般家庭都没有秤或有秤也不会称米下锅。笔者出生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从我上学懂事起,那时粮食就是凭计划按月供应,每个月凭“长沙市城镇居民户/粮油供应证”,去粮店把一家人的定量粮食购回后倒进米缸,这样全家人一个月的口粮共有多少斤,每日早中晚餐各摊几两得有数。有时计划不周,我家吃亏了要到别人家去借,别人家吃亏了来我家借,这种借来借去也是邻里间的常事,而在一来一去的借与还之中也得有数。在我的昔日往事中,铭记于心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我大四岁的二姐是母亲煮饭的助手。“妈妈,今天要盛几升中饭米?”(我家当年用的米升,是一只小号的木制筒),“今天你爹爹在做重事(干体力活),盛两尖升(就是筒口上堆米)半”。在连年不知多少回的母女问答声中,我初小进高小长大了,出于好奇,经询问她们盛米时的尖与平,终于知晓了米升子的奥妙。“米升”已装满了,再捧一捧往上堆,叫尖升;装满了,用手指沿着“米升”口刮平,叫平升;一升米之间的尖升、平升相差量约有半两。去别人家借米,人家量米时绝对不会是尖升,或者还会是平升塌(用拇指贴米升子朝内下弯),没办法,你还是会要借的;去归还米的时候,你要是这样,人家的脸色会非常不好看,下次要再借也就难了。由于各家使用的米升子,基本上都是自制的或替代品,不统一的种类是各式各样。当年在邻里之间都有一条不成文的传袭规矩,借米时用谁家的米升子,去归还米的时候还用这一家的。这情景我见过多少次,邻居来归还米或母亲去归还米,上门归还米时,端的是一盆米或携了一袋米,第一句话会说什么时间在谁手上借了多少升米,用的是谁家的升子。对方会眨巴着眼睛思忖心里的一本账,然后“嗯”一声,或是点点头,就算是双方已经对好了账并明白了借米时用的是谁家的升子,在归还米时照本宣科量米。那时我常想:双方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的?后来是二姐告诉我的,她说远亲不如近邻,而在近邻之间的往来,最讲究的是诚信。如果有人在米升子上做手脚,用拇指贴米升子口朝内下弯,这一升米就会少了半两,这事一传出去,那人的名声就坏了。这种米升子中的哲学与文化关系,到读中学时已从理论上明白,这就和市场上的奸人商贩在秤上使诈,用短斤少两的伎俩坑人一样。现在,中华民族国富民强,城乡人家用“米升”的不多了,因为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村取消了农业税后家家有余粮,城镇人口的粮食敞开供应,更没有缺粮户到别人家中一升二升地去借,家里煮饭或熬粥多就多点少就少点,无须刻意去用“米升”计量。对于过来人,虽然昔日刻意使用米升子的状况退役了,但沉淀的厚重文化和承载的酸甜苦辣,却是一部恍如梦境的奇闻轶事。回想起昔日依赖用“米升”的刻意生活,那时候全家人最甜美的米下锅享受是尖升,最辛酸的恐慌日子是平升!在当今的新时代,去传颂昔日刻意用“米升”的“米升史”,才会让人焕发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正能量。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人世典故
  话说从前,有一个叫化子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就把乞讨的粮食节省一些囤积起来。可是他囤积了好多年,粮仓里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米。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个明白。
  一天夜里,他悄悄地躲在一个角落看着他的粮食。结果,他看见一只大老鼠来偷吃他的粮食。于是他很气愤,就对老鼠喊道,富人家那么多粮食你不去吃,为什么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攒下的粮食?突然,老鼠说人话了:“你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叫化子即问老鼠,这是为什么?老鼠对他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佛祖好了。于是,叫化子下了决心,要去西天问问佛祖,一定要问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才会遭如此不公平的命运?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发了。他一路乞讨,走了好多路,一天好不容易赶到天黑才见到一户人家。他敲门,出来一个管家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讨点饭吃。正好员外出来看见了就问叫化子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赶路?叫化子就说了他的命运,说要去问佛祖一个明白。员外听了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坐下。给他拿了好多干粮和一些银子。叫化子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员外说明缘由,他说他家女儿都16岁了还不会说话。拜托他去西天帮忙问问佛祖,是什么原因?员外曾经发过誓,说谁能让他的女儿说话,他就把他的女儿嫁给谁。叫化子听了觉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顺便帮帮他去问一下佛祖也好,于是叫化子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许多山路。走到一座山上看见一个庙就进去讨水喝。看见一个老和尚拄着一根锡杖,很老的样子但很有精神,老和尚给了他水喝并且叫他休息一会,问他要到哪里去。叫化子说明去向,老和尚赶紧拉住叫化子的手说,拜托你一定帮我去西天问问佛祖。我都修行500多年了,按说早该升天了,为什么还飞不起来?于是叫化子也答应了这个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经过了许多沟沟坎坎。叫化子来到一条大江边上,江里没有一条船。叫化子着急了,这可怎么办?怎么过去呢?叫化子急得哭了起来,难道我的命就该这么苦吗?突然,江里一只老乌龟浮出水面,竟然说人话了,问叫化子在这里哭什么?叫化子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老乌龟对他说,我都修行1000多年了,按说早该成龍飞走了,为什么还是一个老乌龟?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够帮我问问佛祖,我就把你驮到对面。 叫化子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么也见不到佛祖。叫化子纳闷了,心里想,佛祖到底在哪里?西天按说早该到了啊。叫化子很伤心,于是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突然佛祖出现了,叫化子很高兴,佛祖问叫化子,你这么老远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来问吧?叫化子说,是的,我要问几个问题,希望佛祖能够给我说个明白。佛祖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你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人问三个以上的问题。叫化子答应了,心里想,我问哪几个问题?叫化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太不重要了,老乌龟修行1000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问题应该问问。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员外的女儿很可怜啊,不能说话怎么嫁得出去?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于是叫化子毫不犹豫地问了第一个问题。佛祖告诉他,老乌龟是因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龟壳才变不成龙的,它的龟壳里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在里面。如果它把龟壳去了,就可以化成龙了。第二个问题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心里整天记挂着,他的锡杖是个宝物,用它在地上一凿,地上就会有清泉出现,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他就可以升天了。叫化子很高兴,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佛祖回答,如果哑巴女孩见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说话了,突然佛祖不见了。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还是坚持过自己的乞讨日子无忧无虑,于是就掉头往回赶路。叫化子来到江边,老乌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叫化子说,你先把我驮过江去就给你说。老乌龟把叫化子驮了过去,叫化子说了缘由,老乌龟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龟壳脱了下来送给叫化子说,这里面有24颗夜明珠,是无价之宝,对我已经是没有用处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了,说完老乌龟马上就变成龙飞走了。叫化子拿着24颗夜明珠,又继续往回赶路。来到山上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急着问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说了缘由,老和尚一听非常高兴,于是把那个宝贝锡杖送给了叫化子,老和尚即刻就腾云飞走了。得了两件宝贝的叫化子,边走边跑地来到员外家门口,突然从里面跑出一个漂亮姑娘大声喊道:那个去问佛祖的人回来了。跟着姑娘身后跑出来的员外一下呆了,他很吃惊女儿怎么突然会说话了。当叫化子说了佛祖的话,员外非常高兴就把女儿嫁给叫化子了。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只是一个古代文学中的典故。用当代人的思维去分辨,叫化子的品德好,先人后己守信用,符合古今做人的哲学“有德才有得”。虽然故事的题目是叫化子“命中只有八合米”,又“走遍天下不满升”,而事实上到最后叫化子不但很富有,而且还抱得美人归。
  人世百态中的“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是一句古语。讲的是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家中要富裕得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想到等着饿死的邻居,就给他家送去了一升米。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
  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一斗去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富裕,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得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后来这个忘恩负义的事传开后,被人讽刺成了一句社交中的警示俗语:小心哦!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这句古语,这“升米恩,斗米仇”,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每当“人心不足”者有了想法,麻烦就来了,还是觉得你只给了他沧海一粟。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名篇绝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家喻户晓的《悯农》诗,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珍惜粮食的名篇佳作。
  我们在票证收藏的门类中,有一枚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壹钱”粮票,被收藏界列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所有粮票之中唯一面额最小的粮票。那么“壹钱”与“一粒米”,是什么概念?
  1.壹钱,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多用于计量粮食,以容量代替重量的计算。由于我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早期是石、斗、升、合,近期的斤、两、钱,以及1949年后推行的公制,吨、公斤、克;石、斗、升、合,均为十进制,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使用简便。过去的一斤是16两,一两是10钱,所以一钱是3.125克。现在的一斤是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
  2.一粒米,我们以“升”作为容积单位,用它来作为重量单位。古代计量粮食的方法极为精确,即:1斗为十升;一升为10合;一合为10“勺”;一勺为10“抄”;1抄为10“作”;1作为十厘,1厘=略一粒米0.02克的重量。
  对于中国古代以容积计量粮食的方法,其中有当代人很多鲜为人知的详情。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精确到一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1307)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管本社之农桑”。在中国历史上的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据农书中记载,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在出土的文物中,均有文献记录,当时为管理好元朝国拨、国收的糧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简介:江赤光,高级工程师、职业经理人、资深紫砂壶藏友。曾任武钢冷轧厂中层职位,瑞士ABB集团中国公司区域经理,意大利达涅利集团中国公司销售副总裁等职,现任中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茗壶赏析概述  为何有必要对紫砂壶进行赏析?原因可概括如下:  壶的赏析是藏友收藏的主要乐趣之一。  壶的赏析是提高藏友自身收藏素养的过程。  壶的赏析是深入辨识藏品外形、内涵的必要一环。  壶的赏析
期刊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物类型,这些文物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保管和陈列中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文物由于具有着很长的历史,在保管和陈列中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新时期环境下,随着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对其保管和陈列的要求也是更高了,下面本文就针对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进行剖析,希望为文物的发展提供帮助。  文物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
期刊
高足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杯体,用来盛酒,下部为高足,具有放置和使用时手执的功用。高足杯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大量酒器,其中就有黑皮陶高足杯。据文献记载,高足杯最早见于五代十国,周羽冲《三楚新录》就出现了“高足碗”一称。瓷质高足杯的出现,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当为南北朝晚期。唐代高足杯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宋代时期瓷质高足杯各窑都有生产,元代是瓷质高足杯
期刊
今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狗年。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生肖纪年法。生肖起源于中国。距今3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的农耕人群使用干支纪年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搭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形成60年一甲子的干支纪年法。而在西北游牧民族,大约在2000年前左右开始用十二生肖纪年,即用十二种动物标示年份。这十二种动物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期刊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内地引进艺术拍卖后,艺术品拍卖迅速被国人接受,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内地艺术拍卖高潮迭起,参与的人与日俱增,买家也由最初国外为主转为国内为主,大量的外围资金尤其是金融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不断地推高了中国艺术品价格。目前,国内重量级拍品由最初的百万元上升到现在的上亿元,中国艺术品尤其是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在海内外大藏家和机构的参与下得到了充分挖掘,大大提升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地位和价
期刊
砚背镌像,是传统砚雕中的一種。在砚上识铭,从唐代开始,宋、元、明、清连绵不绝,尤以明、清为盛。古人论砚,以有铭为贵。砚铭是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火花,多短小精悍、隽永峭拔。人物造像何时出现在砚上,说法不一,大约比文字铭文稍后些。砚以实用为主,砚面必定要开挖砚堂、砚池,留下砚额边缘以及边侧,一般都狭小细长,刻只语片言铭文尚可,刻人物形象就难以布局。相对砚边框、边侧,砚背宽大平展,人物图像、山水背景加上文
期刊
我国文字是本土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以目前考古资料而言,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已普遍在陶器表面出现刻划或毛笔书写的符号和图像文字。有些文字学家对这些初阶的、形成过程中的“字”进行解读和阐释。在早期国家阶段,商代晚期的都邑性遗址殷墟出土大批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资料。另外,殷墟出土众多雄奇瑰丽的青铜器上也有铸造后錾刻的文字。这些文字材料表明,至迟在商代晚期,中国已经形成和使用一套初步成熟的文字系统。
期刊
要使对一件苏区文物的价值评估更加准确些,首先必须了解苏区红色文物收藏市场概况。苏区红色文物收藏市场,我们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总量稀少,毁坏极多,长期征集,流失海外,收藏滞后。  苏区红色文物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怎样评估?评估的程序、要件、方法是什么?理论评估与实践评估怎样有机结合?这都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在一篇文章里说清楚。  应当指出的是,苏区红色文物价值的评估,不仅仅是交易价格的评估
期刊
绘彩勾首马,三彩器,盛唐时期,高48、长39厘米,河南巩义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马头戴有络头,嘴两边有角形镳,口内有衔,马脸颊两侧饰有杏叶。眼部用墨笔勾勒出眼眶。头部前马鬃分缨,颈背上的马鬃被整齐修剪。马背上置鞍鞯、障泥。鞍上盖有鞍袝,前端袝角向后作迎风翻折之势。攀胸和鞦带上均饰有杏叶。缚尾上翘。鞍鞯、鬃毛饰朱红彩,杏叶饰绿彩。泥质白陶,模制而成,立于长方形板座上。勾首马作瘙痒状,前腿柱立,后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制陶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手工业部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在先秦的一些文化典籍和后来的神话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发明陶器的记载。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艺术成就  随着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越来越多。就出土的器型看,有碗、盆、钵、罐、瓮、豆、单耳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