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看图写话,乃学生写作之起点,低年级训练之重点,亦为中高年级习作之基础。如何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本文从“看、想、说、写、评”五个方面阐述如何领着学生观察、思考、口述、落笔、反思、评价,从标点到成段,从写完到写通,从写好到写美,携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策略
一、二年级是写话的开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明确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故,教师须在小学低年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写的兴趣、写话的基本能力。寫话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不能“似驴,只在磨道里转”,不得其道。如何做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一看,由粗到细
文学大师鲁迅曾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看图写话,先看后写。写话前,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方能对画面有深刻的理解。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欠缺,见图时,往往东张张、西望望,困惑不断,不知如何下手,有时不置一词。如何仔细地看,看得仔细,得其仿佛,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观全貌
向整体出发,初步感知图画之主旨——谁在做什么?
(二)聚焦环境
1.定时——天气如何?一般不外乎晴天、雨天、下雪天(冬天)。
如,具体的时间,可从图上的提示加以判断。一从景物,如有太阳,即为晴天;出现月亮,便为晚上;遍地积雪,则为冬日。二从人物衣着,如裙子、短裤、短袖,为夏;厚衣、手套、帽子,为冬。
2.定点
地点,即在哪里,“定位”一般不难,都是学生熟悉易辨的场所。
此时,由一开始的二素句:“谁在做什么?”变为四素句——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做什么,即何时何人何地做了何事,一开始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丁有宽先生指出:“一年级着重练好一句四素完整句。从练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笔者认为写话起步之初,应遵循规律,让学生练好“四素句”——由最开始的二素句“谁在做什么?”向四素句“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过渡。这样,画面之意也就一一明晰。
以此,预设如下:
图一:一天,小红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在煮饭。
图二:下雨了,小兔走在回家的路上。
图三:雪停了,小朋友们都到屋外去玩耍。
3.定序
看图,须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才不致于一片混乱,景物的图尤甚。观察时,可按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先中间再两边,或先整体再局部的空间顺序。如此,有所依存,方不杂乱。
二、想一想,由少到多
(一)问题清单,明确任务
看不细,写不深。低年段的孩子观察事物一般只见其树,不见其林。通过问题清单,以问题为线索,给生以思考之任务,让生开动脑筋,通过解决问题而把图看细、看全、看深。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物思维。
根据“时动”原理,笔者认为,低年级写话,可采取丁有宽先生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中提出的“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
如看图写话《猫和老鼠》,以问题促思考:
问题清单:
问题1:谁在干什么?
一天,一只小老鼠在电脑旁边玩,突然看见了一只猫。
问题2: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老鼠?
PPT出示:
害怕、惊恐、惊慌、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吓得张大了嘴巴、浑身发抖……
问题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猫?
PPT出示:
胖乎乎、肉嘟嘟、生气、凶巴巴、气汹汹、凶狠、恶狠狠、不好惹、可怕、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张着大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
(二)合理想象,无中生有
看图写话,全凭眼力,更依想象,方能富富有余。老师所发之问,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以此延展画面,把画面想开去,既要读出画面之意,又要想象出画外之音。如,下图中内容是: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猫,以为这只猫要吃它。
通过上面的问题清单,生读懂了画面之意。此时,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4:当小老鼠看见猫时,他是怎样做的?(可用上“于是,他……”的句式)
问题5:发现猫没有反应后,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可用上“……心想:……”的句式)
问题6:结果怎么样?(可用上“最后,……”的句式)
图中内容,平面而静止,只见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人物的语言、心理藏而不见。让学生设身处地,化身画中人物,以此想象,抓住细节判断人物可能会说的话,心里会产生的活动,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一个动作读出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方能使图中的人物鲜活立体起来,生亦落笔有物。
一开始,若难度较大,可加入“好词大放送”,帮学生搭一下脚手架。如,好词大放送:
天气晴朗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策略
一、二年级是写话的开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明确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故,教师须在小学低年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写的兴趣、写话的基本能力。寫话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不能“似驴,只在磨道里转”,不得其道。如何做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一看,由粗到细
文学大师鲁迅曾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看图写话,先看后写。写话前,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方能对画面有深刻的理解。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欠缺,见图时,往往东张张、西望望,困惑不断,不知如何下手,有时不置一词。如何仔细地看,看得仔细,得其仿佛,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观全貌
向整体出发,初步感知图画之主旨——谁在做什么?
(二)聚焦环境
1.定时——天气如何?一般不外乎晴天、雨天、下雪天(冬天)。
如,具体的时间,可从图上的提示加以判断。一从景物,如有太阳,即为晴天;出现月亮,便为晚上;遍地积雪,则为冬日。二从人物衣着,如裙子、短裤、短袖,为夏;厚衣、手套、帽子,为冬。
2.定点
地点,即在哪里,“定位”一般不难,都是学生熟悉易辨的场所。
此时,由一开始的二素句:“谁在做什么?”变为四素句——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做什么,即何时何人何地做了何事,一开始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丁有宽先生指出:“一年级着重练好一句四素完整句。从练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笔者认为写话起步之初,应遵循规律,让学生练好“四素句”——由最开始的二素句“谁在做什么?”向四素句“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过渡。这样,画面之意也就一一明晰。
以此,预设如下:
图一:一天,小红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在煮饭。
图二:下雨了,小兔走在回家的路上。
图三:雪停了,小朋友们都到屋外去玩耍。
3.定序
看图,须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才不致于一片混乱,景物的图尤甚。观察时,可按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先中间再两边,或先整体再局部的空间顺序。如此,有所依存,方不杂乱。
二、想一想,由少到多
(一)问题清单,明确任务
看不细,写不深。低年段的孩子观察事物一般只见其树,不见其林。通过问题清单,以问题为线索,给生以思考之任务,让生开动脑筋,通过解决问题而把图看细、看全、看深。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物思维。
根据“时动”原理,笔者认为,低年级写话,可采取丁有宽先生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中提出的“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
如看图写话《猫和老鼠》,以问题促思考:
问题清单:
问题1:谁在干什么?
一天,一只小老鼠在电脑旁边玩,突然看见了一只猫。
问题2: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老鼠?
PPT出示:
害怕、惊恐、惊慌、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吓得张大了嘴巴、浑身发抖……
问题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猫?
PPT出示:
胖乎乎、肉嘟嘟、生气、凶巴巴、气汹汹、凶狠、恶狠狠、不好惹、可怕、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张着大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
(二)合理想象,无中生有
看图写话,全凭眼力,更依想象,方能富富有余。老师所发之问,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以此延展画面,把画面想开去,既要读出画面之意,又要想象出画外之音。如,下图中内容是: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猫,以为这只猫要吃它。
通过上面的问题清单,生读懂了画面之意。此时,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4:当小老鼠看见猫时,他是怎样做的?(可用上“于是,他……”的句式)
问题5:发现猫没有反应后,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可用上“……心想:……”的句式)
问题6:结果怎么样?(可用上“最后,……”的句式)
图中内容,平面而静止,只见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人物的语言、心理藏而不见。让学生设身处地,化身画中人物,以此想象,抓住细节判断人物可能会说的话,心里会产生的活动,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一个动作读出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方能使图中的人物鲜活立体起来,生亦落笔有物。
一开始,若难度较大,可加入“好词大放送”,帮学生搭一下脚手架。如,好词大放送:
天气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