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简析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会随着时代文明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而语言的变革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变化和发展。在20世纪,中国文人发起一场“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思想的变革,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中就有以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倡导白话文的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融合时的产物,是一场思想文化创新,鲁迅先生更是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场运动为之后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新时代语言文字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1]
  关键词:《呐喊》 文化身份 隐喻
  鲁迅先生的《呐喊》小说集里,多篇作品都隐含着较为明显的文化隐喻的写作手法,如同《狂人日记》中“我”就是新文化的代表者,经常说着简单易懂的话,而“我”的大哥整日“之乎者也”的话教训“我”,这位大哥就是文言文的代表者。最广为流传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一介落破书生就是旧社会文化阶层的代表人,对孔乙己十分看不过眼的“短衫客”就代表了普通民众。在新文化运动提倡说白话的背景下,鲁迅先生的《呐喊》应运而生,作为一个“笔杆子”思想革命者,在文中向世人传达这样的白话文思想,而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所隐含的“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手段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一、引领新文化运动
  在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思想熏陶的人都有着两种语言观念,即代表了现代进步、开明发展的白话文和传统守旧、落后愚昧的文言文两种语言。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自然不遗余力地打击以文言文为代表的旧文化,并且赞美白话文,将白话文推到文坛的主流地位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在《呐喊》文集中,作者不止一次或公开或隐喻地贬低文言文,其中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有这么一段,在文章开头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用“文体卑下、引车卖浆者流以及不敢僭越”等一系列讽喻的话讽刺落后愚昧的文言文,提倡自己的白话文,在文章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用了“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手法,就如同上文提到的《狂人日记》中的“我”和“大哥”,分别代表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阵营,希望借此将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想的传播引上一个新的层次。[2]
  二、对旧文学体制的批判
  在《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是这部文学中主要传达的一点,最主要就是希望用一种讽喻的手段对以“文言文”为代表的旧文学体制进行批判,而文中代表“文言文”的形象也是鲁迅批判的重点,以批判文章人或事为媒介,增加批判的力度和文学性。新思想的熏陶者和传播者清楚地认识到白话文才可以帮助中国文化进步下去,一味地使用文言文是不能使社会进步的,只有白话文才可以适应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文”与“白”身份隐喻的复杂性
  鲁迅先生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首先他自己对白话文对于社会的意义有着先进且独到的见解,因此他在《呐喊》中运用了“文”与“白”的隐喻手法对白话文的不同使用者进行了划分,这是符合现实意义的。
  他们作为民众白话文的启蒙者,肯定在传播的过程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不理解、为人嘲笑和受尽冷漠,这是所有想要进行变革的先驱必然会遭到的非议。还有已经明了白话文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的知识分子,但是又由于缺少变革的勇气,因此,使得他们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这场变革,不阻止,但是也不推进。还有最大的平民团体,普通民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被普及者,但是与这些新文化又似乎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就如在《故乡》《孔乙己》中,变化巨大的闰土,又似乎永远不知改变的孔乙己,都是在一个愚昧的环境下,思想的闭塞,知识分子也没有担任普及思想的传输者,普通民众思想十分懵懂,改变起来十分困难,《故乡》中闰土见到“我”时那一句“老爷”体现了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从侧面体现了身份隐喻的复杂性。[3]
  《呐喊》文集中“文”与“白”文化身份隐喻,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思想变革和语言变革的交融,文学与思想语言相融合的表现,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表达和他们生活的描述,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鲁迅先生是将新文化运动和倡导白话文运动相区别对待的,在《呐喊》中,虽然鲁迅先生对于文言文极尽批判之事,但是也并没有将白话文作为完全先进的发展对象,可以说是辩证地看待白话文的发展。在文集中的不同文章中,鲁迅先生所处的思想境地都是不同的,其实这也代表了鲁迅先生在这场白话文运动中仍保持着独立的思考意识。也说明了《呐喊》文集中对“文”与“白”的文化隐喻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参考文献:
  [1]黄轶.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张亚婷.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分析[J].语文建设,2013(36).
  [3]王娟娟.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疾病”隐喻之初探[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02).
  (作者简介:陈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被人们称为《激流三部曲》,也是巴金的长篇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备受广大读者的喜欢。作者通过描写金陵城高公馆的盛衰,展现了旧中国的腐朽和没落,揭示了封建家庭旧礼教的残酷和在这样环境下一代青年人的不同命运。[1]这部长篇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激流,是因为作品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在近代衰败的故事中,歌颂了知识青年思想的最初觉醒,它就如同一股激流,唤醒了近代人如死水般的思想。  
摘要:鲁迅为了批判科举制度,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本文通过介绍虚实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细分析孔乙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和其形象的立体性,揭露科举制度下科考失败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为读者全面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孔乙己 人物形象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考试制度,考中者可以进入仕途,考不中的人,无论学识如何渊博,将一无所有,一文不值。鲁迅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写的一部反映封建家族命运衰败的血泪史,而《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也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书中人物的名字既让故事情节完整地发展,又让读者通过人名的解读对封建家族的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是作者爱恨褒贬之前的寄托。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寓意 作用研究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线索,讲述了贾府由兴到衰的过程,其中以史、王、薛三大家族为依托,讲述了
摘要:冰心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有许多著名作品,同时她也是比较出名的女性翻译家,对于翻译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在《园丁集》的译文中对她的女性翻译思想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理解她的作品。  关键词:冰心 女性主义 翻译思想  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里面,性别好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门槛,将女性工作者拒之门外,在翻译方面也是如此,女性翻译家的地位一直不被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
摘要:关于秋的作品,从古到今不胜枚举,既有写秋天的悲凉基调,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有写秋的雄壮之美,如: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人们最熟知的除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莫过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了。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他没有因秋而伤怀,而是用秋天的颜色、味道给读者展示了别样的秋天景色。这种景色是专属于郁达夫的,是他眼中
摘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要想加深对其诗的理解,分析诗中意象是关键。本文通过介绍云彩、金柳、笙箫、青荇、波光以及天上虹这些意象,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情感意义,为《再别康桥》的读者加深理解本诗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再别康桥》 意象 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象征对于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着重要的意义,读者要想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一首诗,要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