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祈雨是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祭祀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上古时期的人类保证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存礼仪。先秦文献中有一些关于先秦时期祈雨方式的详细的记载,笔者通过对祈雨方式的探讨以及祈雨对象性别的分析,希望可以通过这种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来剖析这些祈雨巫术背后的文化蕴含。
【关键词】:祈雨;祭祀;巫术;文化
一、祈雨的仪式
(1)雩祀
《左传》中多有关于雩的记载,“雩”为求雨之祭。一般认为“雩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孟夏四月举行的常规雩祀,为例行之祭,另一种是因天旱不定时举行的“大雩”,但是古代雩祀并非“例行之祭”,而是有一定条件的。杨伯峻认为:“雩有二,一为龙见而雩,当夏正四月预为百谷祈雨,此常雩, 常雩不书;一为旱祓之雩,此不时之雩。”[1]其次,雩祀是在春旱发生时或者在春播前一直连续不断的旱灾才会举行的,这就是雩祀的前提条件,就是旱灾的形成。然后旱灾形成之后,为求得甘露举行的雩祀才叫作雩,否则就只是一般的祈雨活动。雩祀的对象为上帝神灵。 “雩”的主要形式则是舞蹈,《周礼·司巫》中有记载,遇到大的旱灾,就会帅巫舞蹈而求雨。在《尔雅·训释》中也将“雩”和“舞”结合在一起。在卜辞中“雩”可做“乎”(呼),两字从音韵学上来讲,古音皆在鱼部,是同源字,即是一边奏乐,一边舞蹈,以祈求得到神灵的庇佑,天降甘露。卜辞中关于祈雨的记载:“丙子卜,今日舞,有雨”[2]意思是丙子的时候占卜,占卜的结果是,今日可以通过舞蹈而求得雨。“于翌日丙舞,有大雨,吉”[3]第二天的丙时是个吉祥的时刻,可通过舞蹈求得大雨。弗雷泽在他的著作《金枝》中曾说过:“早期神权时代,神权与王权结合在一起,国王即是祭祀之长又是政治的领袖。”[4]所以在卜辞中也有关于商王自己作为求雨的巫祝,跳舞求雨。“壬子卜,何贞,王舞,唯雨”[5]即是壬子时辰占卜,占卜的人是何,国王舞蹈便可求得甘露。
(2)焚巫求雨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传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尫。”鲁僖公见天久旱而不雨,于是便想通过焚巫而求雨。在古代人看来,巫具有沟通天人的能力,能够充当人与神的中介,替人祈于神灵,因此,在古代祈雨活动中,巫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还是主要的祭祀者。卜辞中也有关于焚巫求雨的记载:“贞,烄,有从雨。贞,勿烄,无其雨。”[6]意思是说通过占卜,要以焚而求得雨,至于焚烧的对象是不是巫还有待考证。但在《吕氏春秋·顺民》中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7]商君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惩罚求雨,为民祈福。
通过上面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祈雨方式从一开始的雩祀演变到焚巫求雨,可能是由于一般的雩祀已经达不到求雨的目的,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就出现了更加残忍的焚巫祈雨的方式
二、祈雨仪式中的性别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一说的由来,古人常将女性与水联系起来。《说文解字》亦云:“巫者,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8]即巫是舞的根源,而女巫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她们的妙曼的舞姿能够娱神的效果,能够得到上天的垂帘,而祈求得到雨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请来了风神、雨神而引起了大水,于是黄帝便派遣天女下凡去阻止水患,黄帝在天女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胜利以后,当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祖先的时候,天女却不能再返回天上,且天女所居之处也变得干旱,天女也就有立下汗马功劳的神变成一位女鬼。后来,每到遇到旱灾的天气,人们便认为是女魃在作怪,就进行焚烧女魃的巫术仪式,以此驱走旱鬼,换来甘霖。所以女性一直被作为祈雨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者。《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经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尫。”[9]其中的巫尫就是指鸡胸驼背、脸面朝天的残疾人,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博得上天的同情而得到上天的垂帘。《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用于祭祀求雨的牺牲品中多为女性。而《国语·楚语下》道:“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10]这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是聪慧美丽的女巫才能可以和天神沟通,来传达天神的旨意。从女神道女巫身份的跌落,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的另一个反应。而对于女巫的挑选标准有残疾之人到对美貌的要求,其实是古代的贵族阶级的观念由取悦于神到取悦于己的一种转变。
三、祈雨仪式的巫术蕴含
在祈雨过程中的雩祀和焚巫祈雨中,多以女性为多,是因为自古以来,女性都被作为“阴”的一种象征,而旱则是作为阳,通过女性用妙曼的舞姿来达到娱乐天神的目的,以及“焚巫将巫作为牺牲品以致于可以做到阴阳调。”[11]在弗雷泽的《金枝》中有关于罗马尼亚中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个地区,当地的居民如果久逢旱灾,妇女们便会脱掉身上的衣物,然后集体做着一系列的巫祝的动作,唱着高亢的歌,跳着放荡的舞蹈。此外,在上古社会,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水的补给对于农业的生长有着重大的关联。而女性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者,所从事的采集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来源,成为当时人类生活的保障,于是女人与农业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她们不仅在社会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同时,“先民们也把与农业相关的一切社会、自然现象与女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农业巫术理所当然是女性的特权。”[12]“求雨的巫术也完全是妇女,特别是女巫干的事。”[13]所以女性便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雨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结论:先秦文献中的关于祈雨方式的记载,由开始的雩祀到焚巫祈雨以及到后來的暴巫祈雨,说明了这种原始的祈雨方式的野蛮性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之下也发生着改变,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祈雨作为与古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一种礼仪,根据学者们对《左传》中“雩”的研究认为,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人们过度开垦土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植被的大量破坏,对当时气候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频繁的旱灾。祈雨的本质,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水平,无能为力的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宏伟的祭坛,丰盛的祭品,壮观的舞乐,殷切的祈祷以及肃穆的氛围等一系列仪式化的活动来祭祀天帝及相关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才会有百姓的祈雨祭祀行为和统治者的祈祷活动。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42页。
[2]《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3]《甲骨文合集》
[4] 詹·桥·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8页。
[5]《殷墟书契续编》
[6]《殷墟书契前编》
[7]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
[8]许慎:《说文解字》中華书局,2013年。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390页。
[10]《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559 页
[11]王晖:《商代卜辞中祈雨巫术的文化蕴含》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12]王艳丽:《古代祈雨仪式的性别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13]季羡林《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季羡林文集》第8 卷,第352 页。
【关键词】:祈雨;祭祀;巫术;文化
一、祈雨的仪式
(1)雩祀
《左传》中多有关于雩的记载,“雩”为求雨之祭。一般认为“雩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孟夏四月举行的常规雩祀,为例行之祭,另一种是因天旱不定时举行的“大雩”,但是古代雩祀并非“例行之祭”,而是有一定条件的。杨伯峻认为:“雩有二,一为龙见而雩,当夏正四月预为百谷祈雨,此常雩, 常雩不书;一为旱祓之雩,此不时之雩。”[1]其次,雩祀是在春旱发生时或者在春播前一直连续不断的旱灾才会举行的,这就是雩祀的前提条件,就是旱灾的形成。然后旱灾形成之后,为求得甘露举行的雩祀才叫作雩,否则就只是一般的祈雨活动。雩祀的对象为上帝神灵。 “雩”的主要形式则是舞蹈,《周礼·司巫》中有记载,遇到大的旱灾,就会帅巫舞蹈而求雨。在《尔雅·训释》中也将“雩”和“舞”结合在一起。在卜辞中“雩”可做“乎”(呼),两字从音韵学上来讲,古音皆在鱼部,是同源字,即是一边奏乐,一边舞蹈,以祈求得到神灵的庇佑,天降甘露。卜辞中关于祈雨的记载:“丙子卜,今日舞,有雨”[2]意思是丙子的时候占卜,占卜的结果是,今日可以通过舞蹈而求得雨。“于翌日丙舞,有大雨,吉”[3]第二天的丙时是个吉祥的时刻,可通过舞蹈求得大雨。弗雷泽在他的著作《金枝》中曾说过:“早期神权时代,神权与王权结合在一起,国王即是祭祀之长又是政治的领袖。”[4]所以在卜辞中也有关于商王自己作为求雨的巫祝,跳舞求雨。“壬子卜,何贞,王舞,唯雨”[5]即是壬子时辰占卜,占卜的人是何,国王舞蹈便可求得甘露。
(2)焚巫求雨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传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尫。”鲁僖公见天久旱而不雨,于是便想通过焚巫而求雨。在古代人看来,巫具有沟通天人的能力,能够充当人与神的中介,替人祈于神灵,因此,在古代祈雨活动中,巫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还是主要的祭祀者。卜辞中也有关于焚巫求雨的记载:“贞,烄,有从雨。贞,勿烄,无其雨。”[6]意思是说通过占卜,要以焚而求得雨,至于焚烧的对象是不是巫还有待考证。但在《吕氏春秋·顺民》中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7]商君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惩罚求雨,为民祈福。
通过上面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祈雨方式从一开始的雩祀演变到焚巫求雨,可能是由于一般的雩祀已经达不到求雨的目的,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就出现了更加残忍的焚巫祈雨的方式
二、祈雨仪式中的性别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一说的由来,古人常将女性与水联系起来。《说文解字》亦云:“巫者,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8]即巫是舞的根源,而女巫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她们的妙曼的舞姿能够娱神的效果,能够得到上天的垂帘,而祈求得到雨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请来了风神、雨神而引起了大水,于是黄帝便派遣天女下凡去阻止水患,黄帝在天女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胜利以后,当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祖先的时候,天女却不能再返回天上,且天女所居之处也变得干旱,天女也就有立下汗马功劳的神变成一位女鬼。后来,每到遇到旱灾的天气,人们便认为是女魃在作怪,就进行焚烧女魃的巫术仪式,以此驱走旱鬼,换来甘霖。所以女性一直被作为祈雨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者。《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经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尫。”[9]其中的巫尫就是指鸡胸驼背、脸面朝天的残疾人,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博得上天的同情而得到上天的垂帘。《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用于祭祀求雨的牺牲品中多为女性。而《国语·楚语下》道:“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10]这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是聪慧美丽的女巫才能可以和天神沟通,来传达天神的旨意。从女神道女巫身份的跌落,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的另一个反应。而对于女巫的挑选标准有残疾之人到对美貌的要求,其实是古代的贵族阶级的观念由取悦于神到取悦于己的一种转变。
三、祈雨仪式的巫术蕴含
在祈雨过程中的雩祀和焚巫祈雨中,多以女性为多,是因为自古以来,女性都被作为“阴”的一种象征,而旱则是作为阳,通过女性用妙曼的舞姿来达到娱乐天神的目的,以及“焚巫将巫作为牺牲品以致于可以做到阴阳调。”[11]在弗雷泽的《金枝》中有关于罗马尼亚中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个地区,当地的居民如果久逢旱灾,妇女们便会脱掉身上的衣物,然后集体做着一系列的巫祝的动作,唱着高亢的歌,跳着放荡的舞蹈。此外,在上古社会,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水的补给对于农业的生长有着重大的关联。而女性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者,所从事的采集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来源,成为当时人类生活的保障,于是女人与农业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她们不仅在社会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同时,“先民们也把与农业相关的一切社会、自然现象与女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农业巫术理所当然是女性的特权。”[12]“求雨的巫术也完全是妇女,特别是女巫干的事。”[13]所以女性便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雨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结论:先秦文献中的关于祈雨方式的记载,由开始的雩祀到焚巫祈雨以及到后來的暴巫祈雨,说明了这种原始的祈雨方式的野蛮性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之下也发生着改变,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祈雨作为与古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一种礼仪,根据学者们对《左传》中“雩”的研究认为,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人们过度开垦土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植被的大量破坏,对当时气候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频繁的旱灾。祈雨的本质,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水平,无能为力的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宏伟的祭坛,丰盛的祭品,壮观的舞乐,殷切的祈祷以及肃穆的氛围等一系列仪式化的活动来祭祀天帝及相关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才会有百姓的祈雨祭祀行为和统治者的祈祷活动。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42页。
[2]《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3]《甲骨文合集》
[4] 詹·桥·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8页。
[5]《殷墟书契续编》
[6]《殷墟书契前编》
[7]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
[8]许慎:《说文解字》中華书局,2013年。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390页。
[10]《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559 页
[11]王晖:《商代卜辞中祈雨巫术的文化蕴含》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12]王艳丽:《古代祈雨仪式的性别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13]季羡林《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季羡林文集》第8 卷,第3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