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医药文化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n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蕴含了丰富的彝族医药文化,它是彝族先民战胜疾病的不断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勒俄特依》记载了大量彝区特有的疾病认识和治疗方式以及彝区特有的自制药物,包括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深入研究《勒俄特依》中医药文化,对彝族医药文化史的挖掘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本从医学人类学角度研究《勒俄特依》中涉及的彝族医药文化,对《勒俄特依》中出现的疾病及医药深入研究,从病因理论、医药起源以及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应用开展深入研究,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勒俄特依》;医药;治疗
  《勒俄特依》是凉山彝族民间口头史诗,内容包括天地形成、万物生长、山河来源、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社会变迁和民族迁徙等,涉及古代彝族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宗教、社会形态等。目前学术界对《勒俄特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涉及彝族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
  目前,《勒俄特依》研究成果主要有:巴莫曲布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叙事界域与传统法则——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为例》、《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米武作《再探<勒俄特依>的功能性》;李正文《彝文古籍<勒俄特依·石尔俄特>的文化内涵》;史军,王成平《在读<勒俄特依>——从语境审视<勒俄特依>的文化根基》等等。这些学术成果分别从文学、宗教、政治、历史、地理、演变母题演变、语境、女性形象、多功能性等多角度展开了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都未对《勒俄特依》中医药文化开展研究。《勒俄特依》中蕴含了丰富的彝医药文化,它是彝族先民战胜疾病的不断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
  虽然对《勒俄特依》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涉及较广的面,但是对其中所出现的彝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却是少见,文本就《勒俄特依》所出现的疾病认识及医药知识进行简单的论述,主要从病因理论、医药起源以及这些医药在彝族生活中应用进行探讨。
  一、《勒俄特依》中对病因理论的阐述
  疾病理论从人类学角度来理解它是一种文化構架,它的产生必然受到它所产生的文化的制约。凉山彝族对疾病的认识就建立在彝族传统文化之上,所以凉山彝族对疾病的认识不同于现代生化医学对的疾病的定义及理解。但作为彝族人千百年来从认知与实践中积累升华的文化体系,其关于疾病的理解已经深刻融入到彝族文化当中。在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上,刘小幸将彝族疾病病因理论大致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另一类则是由超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1]《勒俄特依》作为彝族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两类病因的认知都作了叙述。
  (一)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
  彝族很早就已经认识积累了有关疾病的理论知识,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在描述先民寻找定居地时就已经涉及了疾病及导致疾病的因素,当彝族先民迁徙至大凉山以东的马边时就有山高沟深,容易引发疟疾的描述,根据《彝族医药史》[2]的解释,“摆子疟疾流行处”是指低山地方使人又热又冷,颤抖不已的病流行的所在之意。这段诗文描述了疟疾的流行与海拔、气温的关系,这表明彝族先民在早期时候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病与流行跟海拔、气温有很大关系,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就容易引发疾病,尤其疟疾类疾病。并指出由彝族通常由居住的高山到了低洼湿热的地区就容易染上这种病。《勒俄特依》[3]描述了“中毒”的现象。
  《勒俄特依》中还有关于风这种自然力在疾病传染与传播扩散中的作用的描述,風带来了疾病,并把疾病传播扩散开来。《物始纪略》中《医药的根源》一章也有类似的描述:说在古时候是风吹来了疾病,从而蔓延开来,而且不好医治,病变又快,病变种类繁多,最后女性用青草、树皮来医治疾病,在医治过程中还把医治方法教授于人。这段就足以说明在远古时候彝族先民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传染性、可怕性、难治愈性等。他们不仅认识到风在疾病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早先女性在医疗实践中的突出贡献。在治疗的药物中,青草、树皮都能入药,说明彝族先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已经对各种植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段记载也说明了早期的医疗实践中是没有明确的“医生”这一职业,早期医疗医疗技术的传播主要是在治病过程中相互学习,从而慢慢积累成了给人治病的“专家”。
  (二)超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
  对于健康与疾病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知识和信仰,并代代相传,各种本土的、地方性的关于疾病与治疗的认知,其立足点并非基于生物科学,而是依照自生的文化逻辑来对疾病与治疗进行定义。凉山彝族因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对疾病的认知体系中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架构,其将疾病或不幸归因于鬼神或祖灵的作祟。在凉山彝族的认知体系中,因其万物有灵信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会联想到与灵魂有关。在疾病的认识上,他们也会将其归因于对神灵鬼怪的冒犯,在他们疾病认知中,这类疾病主要是由鬼神或祖灵导致的疾病。稍有不慎冒犯到了天神、山神、雷神、家神等各种神灵以及人鬼、水鬼及各种动物鬼都会给人带来疾病或不幸。祖先的灵魂是导致后代疾病的一个常见原因,彝族对祖灵怀着深深的敬畏,一方面因为祖灵可以保佑他们,保佑家人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因为祖灵可以给他们带来疾病和灾祸,它可能因为后代平时或逢年过节时供奉不及时或得不到相应供奉又或者受到野兽等的侵害而使人致病。在凉山彝族地区所看到的种种与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的仪式和巫术活动几乎与祖灵相联系,祖灵信仰和崇拜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影响极大,但是在某些时候,鬼使人生病往往是死于某种疾病或其他原因的鬼寻找替身或伙伴。鬼神使人致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鬼使人生病往往是死于某种疾病或其他原因的鬼寻找替身或伙伴。鬼神使人致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鬼神以致病的方式对得罪了他们的人进行报复;冒犯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禁忌会使人生病;不慎目睹一些怪异现象也会使人生病;有些人会用巫术咒语使人生病等等。   二、《勒俄特依》中彝族医药的起源
  彝族医药是经过漫长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积累而成,彝族先民在社会生活生活生产实践中,不管是日常的劳动、还是部落间发生的械斗,都会难免有身体或心灵上的损伤,以及一些因季节、气温变化而引发的季节性或流行性疾病,早期先民们不得不使用一些植物或动物或矿物来缓解或治疗伤痛及疾病。日积月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了一种知识体系,经過不断在民间相互交流实践,最后形成了宝贵的医药知识。
  据《彝族医药史》[4]的记载,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已经会利用土生土长的彝族药内服和外敷治疗疾病。彝族医药的起源,程雅群、马克布[5]从(神话)的角度将彝族医药的起源概括为以下几种,医起源于本能、医起源于劳动、医起源于圣人、医起源于思维、巫术等等。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论述、探讨,彝族医药的起源都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分不开。
  彝族先民在长期进行农事、畜牧、狩猎等社会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动、植物知识以及矿物知识。而在这些生产、生活中又难免发生损伤,部落间或者民族间也时而发生一些冲突、械斗,也就免不了要伤到,以及因季节气候关系而发生的季节性疾病和自然疫源地产生的疾病流行,人民不得不用植物或某些动物来医伤疗疾。渐渐地,就产生了医药这一概念。生产、生活单位以农牧为主的彝族社会中,男人从事主要的生产活动,妇女除了参与生产活动外,还承担了照顾全家生活的责任,其中包括了照顾和保障家人的健康。一旦家人受了伤或生了病,她们就想方设法为其家人治疗,动、植物药的效用是一代代人的观察和使用的经验积累。邻居和亲戚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使这些知识和经验得以传播。渐渐地,男人们也加入到了这个治病救人的行列中来,并且有一些人比一般人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有更多成功的实践,他们便渐渐成了乡里治病的“专家”。
  三、《勒俄特依》中彝族医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积累,医药知识也随着不断积累与实践。据《勒俄特依》[6]记载: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已经有了渔、猎、农、牧、纺织业,而且已经有酿酒技术。这必然就会给彝族先民的饮食和医疗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
  (一)动、植物及矿物药
  在《勒俄特依》的《支格阿鲁》篇中对医药的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记载,根据卢占雄主编的《支格阿鲁》、冯远蔚整理翻译的《支格阿鲁》以及额尔格培讲述新克搜集整理的《支呷阿鲁——大小凉山彝族神话故事》,整理出病症、药物及治疗方法如下图:
   病名 主要药物 治疗方法
  腹痛
  格俄
  创伤
  秃疮
  胃胀
  肺痨(咳嗽)
  疟疾
  牙疼
  冻疮
  眼睛肿痛
  腹泻
  丝尔病
  麻风病 头发
  格次(一种植物)
  丝其伍尼(一种植物)
  瓦尔阿吉草
  楚烙果(一种植物)
  楚切(一种灌木)
  拔次
  猪蹄、南瓜根
  米丝草根、补俄
  羊油、头发、花椒根
  瓦都(黄连)
  无
  无 烧熏治
  蒸熏治
  敷治
  敷治
  煎服
  煎服
  煎服
  炖服
  捣敷
  燒熏
  煎服
  驱丝尔鬼
  无
  表中共涉及十三种病症,其中两种并没有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法,只有通过巫术仪式治疗,其余的十一种病症都有其对应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用于治疗的药物涉及了植物药、动物药,治疗的方式也是涉及多种,包括了烧熏治疗、蒸熏治疗、炖服、煎服、捣敷等方式。彝族先民在生活生产劳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一些植物药,已经会用青草、树根来给病人治病了。
  据《彝族医药》记载,记录于《勒俄特依》中,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植物帕切曲(牛儿大黄)、木史玛(火麻籽)、格玛(荞子)、入波(杉树)、死灭(树青苔)、以灭(水青苔)、不灭(石青苔)、尔吾(坝子花)、阿节(救军粮)、着火麻麻(刺梨儿)等及獐子、鹿子、麋子、水獭、岩峰、岩燕等动物及矿物盐均为彝族民间至今常用的药物。
  据《勒俄特依》中描述,在洪水泛滥之后,人间只剩下居木乌武一人,于是向天神恩体古子家提亲,想娶他家那儿为妻,恩体古子不允。被乌武救上岸的乌鸦、蛇、老鼠、蜜蜂、蛤蟆等就想法帮乌武,于是发生了毒蛇咬伤恩体古子的脚,蜜蜂蜇伤女儿尼拖的额头的事件。这让恩体古子大为恼火,于是只有求助乌武,乌武派了蛤蟆去治病。开头几次去,去的时候敷良药,回的时候敷加重病情的药;后来几次去,去的时候敷加重病情的药,回的时候敷良药,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蜜蜂蜇伤的,尔吾拿来敷。这不仅说明当时彝族先民已经会用动植物药来治疗一些外伤,而且还认识到了药物的正、反两种作用以及毒副反应。
  (二)毒药
  彝族先民对毒的认识很深,而且对毒的认识也是很早的,如植物药中的“毒草”草乌一类的认识想深刻。“彝医认为毒有狗毒、兽毒、蛇毒、蛙毒、虫毒、(毛毛虫、蜈蚣虫、蜘蛛)蜂毒、饭毒、菜毒、草木毒、铁毒、石毒、岩毒、风毒、水毒、人毒、火毒(天火、明火、风火)等”。
  在《勒俄阿补》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曲布到东边去找毕摩,毕摩不在家,只有毕徒在家,就拿了四本书给曲布,曲布回到家,拿出了公母两本书,是《此木都齐》,是看病治病的书。再拿出两本,是《尼姆野土》,是念经治病的书,书上有一段关于箭毒、铁毒、蛙毒、蛇毒、火毒、跌扑岩石伤、狗毒兽毒、菜毒饭毒、治风眼、火眼、黑风毒、蜂毒的描述。而且还记载了其治疗的方法,主要采取吹治法。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中药、民族药物的研究都有突破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民族医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断被立项,特别是屠哟哟因在青蒿素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而获得诺贝尔奖后,中药的功效被大众所接受。勒俄特依》这部彝族口头史诗,记录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彝族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不仅展现了彝族古代社会社会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哲学、宗教,而且也展现了丰富的彝族医药文化。对其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将对彝族医药文化史的挖掘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通过对《勒俄特衣》中医药的研究、整合,使其中所包含的彝族医药为大众所认识。
  注释:
  [1]刘小幸:《彝族医疗保健——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
  [2]李耕冬 贺廷超:《彝族医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05.
  [3]馮远蔚整理:《勒俄特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4]李耕冬 贺廷超:《彝族医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05.
  [5]程雅群 马克布:《彝族医药的起源——从医药文化(神话)的角度探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冯远蔚整理:《勒俄特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參考文献:
  【1】冯远蔚整理:勒俄特衣【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卢占雄:支格阿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新克整理:支格阿鲁——大小凉山彝族神话故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4】阿子阿越:彝族医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04.
  【5】李耕冬 贺廷超:彝族医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0.05.
  【6】刘小幸:彝族医疗保健——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
  【7】贵州毕节民委、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M】.第一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1.
  【8】曲比阿果、陈雄飞:当下凉山医疗体系的人类学解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9】巴莫曲布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J】.文化研究,2004.01.
  【10】刘亚玲:“勒俄特依”的人观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09.01.
  【11】邓希雯:“勒俄特依”中火、水文化反映出的生命美学意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2】米武作:再探“勒俄特依”的多功能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3】苏晓梅: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原形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
  【14】苏子呷呷: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15】史军 王成平:再读“勒俄特依”——从语境审视“勒俄特依”的文化根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16】吴桂芳:彝族医药学的发展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
  【17】刘圆等: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7卷第8期.
  【18】程雅群 马克布:彝族医药的起源——从医药文化(神话)的角度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19】孟之仁:彝族医药史略考【J】.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在日趋繁荣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需求,在产品设计中更应该体现出这种观念。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深泽直人就提出了“无意识设计”的理念,即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实现无意识的行为,其产品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人们的根本需求出发,在设计中更多的是“注重细节、关注情感”,力图更多的融入人文关怀。  【关键词】: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细节;需求  1.深泽直人的背景介绍  深泽直人是日本著名
期刊
【摘要】:科技快速的发展,导致媒体艺术形式不断的革新,以便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要求。新媒体艺术内容主要涵盖了声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体现在了各行各业,尤其在对现代景观雕塑中的应用,让景观雕塑更具有时代性,更方便景观雕塑的塑造,同时从声音,视觉等多方面体现了景观雕塑的特点。因此,新媒体艺术应用于现代景观雕塑中,可以提高尽管雕塑的观赏性以及实用性。  
期刊
【摘要】:中国水彩画历史悠久,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深远,中国水彩画以民族特色为客观依据,不管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极具中国本土特色。本文主要从中国水彩画艺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融合方面进行考量,以期为中国水彩画对中国画艺术观念的借鉴提供一些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中国画艺术;借鉴  引言  “明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
期刊
【摘要】:在社会形式的不断变革下,作为当代学生,我们需要重新认知自我,跟随社会的需要,激发自己的潜能。但只有“认知自我”的想法,也许太为空泛,找一个思想先进有良好品德的人或者一本思想超前影响力的书作为“自省”的参照,反而更容易实行。而卢梭的《忏悔录》充分符合参照书的特点,书中的内容具体详细,对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完美的诠释,每一件事都包含人性的思考、思想的斗争。学习作者的坦诚,先进的思想及坚强的毅力,
期刊
【摘要】:本人陪同学于2016年11月17日在上林西燕镇采访了师公戏传承人雷桂丰,并且在以后的几次,本人自己相继在实际调查中与另外的师公们在一起参加了下乡演出。根据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写出下文。  【关键词】:上林;师公戏;现状  一  师公的职能是驱鬼镇邪、解除病痛、求花求子,专管活人,师公在施法时多跳神舞蹈。师公的跳神之舞多为娱人,由于娱乐成分増多,迷信成分减少,加上剧本増多及吸收了民间戏
期刊
无论是毕达哥拉斯的美在和谐,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还是奥古斯丁美在上帝,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没有改变,都是在探讨“美的本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在说审美客体的问题,从没有人把主要视角放在审美主体上。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研究的方向从认识客体逐渐转向了认识主体,随之美学的研究方向也转向了审美客体。托马斯·门罗曾提出过这一转变说:“过去美学曾一度被看作是一种“美的哲学”,一种主要旨在说明美和丑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们创造了许多以四字形式为主的词组,一般被称之为网络新成语。这类新生词汇虽然大部分生命周期不长,但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网络新成语,分别从网络新成语的产生原因、来源以及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新成语;原因;来源;特点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自古至今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当今时代被公认为“信息时代”,网络已经遍及人
期刊
【摘要】:李公麟作为北宋画家的重要代表,他的绘画在当时即受到推崇和重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李公麟古拙清新、素雅质朴的艺术作品的整幅画面都向我们洋溢着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他将用线造势、用线造型艺术模式推向了宋代绘画的高潮,并成为北宋一代宗师。其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深深影响着我们。  【关键词】:李公麟;审美情趣;文人画;审美教育  在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发生了重要变革。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兴起。
期刊
曲阜市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庙。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一、孔庙简介  孔庙占地面积约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
期刊
【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热潮的背后,日渐凸显的是传统人文环境的孤寂和落寞状态,并且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以吕楠、严明为代表的一部分当代摄影师,摒弃了那些容易吸引眼球的、异于常人的影像,持续关注历史文化和生存环境。摄影师通过镜头下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生活常态,呈现给观者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分崩离析和精神家园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古典浪漫的消逝和文明流失的感慨,更对今日中国及未来的命运提出了形而上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