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而古诗文是中华文化最富有生命力的瑰宝,其中的文言文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它如一座巨大的宝库,浓缩了中华文明的景观,记载了历朝历代的生活,展现了中华儿女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学习文言文,让经典名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正确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把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了体现这一新课标要求,人教版教材在小学五、六年级特意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由于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晦涩难懂,又不容易读,因而对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学。如何开启文言文这道门,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宗旨,不断摸索,觉得文言文教学应从这三步人手:
一、以读激趣,读中感悟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而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节奏美,更适合诵读。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沉浸在文意中细细体会,才能获得语感。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今人读古书,更应在读上下功夫。因而,在教学中,我把诵读放在第一位,多层次多角度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首先,老师范读课文。事前,老师自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好课文的读音、节奏、语气,范读起来时要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要读出文言文的真韵味。而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有好奇心,新解感,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自然而然被感染,激起了其诵读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接着,老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准读通顺,句子的速度、停顿,词语的轻重,句式的语气等都要让学生把握好。如《伯牙绝弦》中的“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要标出正确的停顿,让学生明确节奏。如《学弈》中的“熟为汝多知乎?”要读出天真可爱的两个小孩见孔子不能判断时笑着反问孔子的语气。又如《伯牙绝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要读出钟子期对伯牙出神入化的琴技发出内心的赞叹之情。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展开反复诵读:可生随师读、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诵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及文意的感悟也逐渐加深了。为了更好地配合诵读,还可以让学生配上恰当的动作,模仿古人的神态、腔调,更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最后要达到读的最高境界: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丰富积累”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学生在读准音(读音)节(节奏),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感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二、巧用注解,明文通理
文言文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如何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呢?我认为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书本注释及工具书,抓住古今差异大的疑难字,联系上下文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至明白全文的意思,体会其蕴含的道理。虽然文言文中许多词古今差异大,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毕竟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有不少意思还是接近的。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让他们攻克差异大的疑难字,其余的便迎刃而解。如果直译句子通顺流畅的话,就直译;如不通顺,表达不明确,便采取意译,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对一些教学难点,我会在旁适当点拨扶助,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如《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三个疑难字词:未、夫子、家禽。学生从课文注释已知“未”是没有的意思。而“夫子”,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知道这里是杨氏子对孔君平的称呼,他们再查阅了工具书,明确了这词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相当于今天的“先生”。而对“家禽”,学生普遍会从今天的角度去理解,认为是人类驯养的鸟类,如鸡鹅鸭等。这是教学难点。我提示学生:家禽古今义意思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我们应分开去理解:“家”与现在意思一样,而“禽”在古代则专指鸟类。解决了这三个词后,学生很快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应答语言的委婉、机智,富有幽默感。又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关键是解决“决”字,学生根据课文对“决”(判断)的注释,一下子就把句子的意思说出来:“孔子不能判断。”我再点拔一下:“孔子不能判断什么,能否再补充一下使句子意思更完整。”学生回顾一下上文,立刻回答:“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说的谁对谁错。”这样,学生对句子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地感受到孔子的可贵品质,虽为大圣人,却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学弈》中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解决了“弈”(下棋),“通国”(全国)这两个疑难字。而“善”字他们在《伯牙绝弦》中曾接触过,知道是善于,擅长之意,“善弈者”就是擅长下棋的人。见学生自己基本上能把句子的意思说出,我便进一步引导他们:“擅长下棋的人,用你们今天的话,会称这些人为什么?”(高手)学生马上明了句子的意思:“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既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情,扩大积累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仅靠书本上的四篇文言文是不够的,浅尝辄止是收不到更好的效果的,因而,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我还选择了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自读自译。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学生耳熟能详,它们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把课外与课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文言文教学三步曲,开启文言文之门,让学生插上兴趣的翅膀。自由翱翔于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古典文化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五、六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由于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晦涩难懂,又不容易读,因而对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学。如何开启文言文这道门,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宗旨,不断摸索,觉得文言文教学应从这三步人手:
一、以读激趣,读中感悟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而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节奏美,更适合诵读。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沉浸在文意中细细体会,才能获得语感。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今人读古书,更应在读上下功夫。因而,在教学中,我把诵读放在第一位,多层次多角度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首先,老师范读课文。事前,老师自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好课文的读音、节奏、语气,范读起来时要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要读出文言文的真韵味。而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有好奇心,新解感,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自然而然被感染,激起了其诵读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接着,老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准读通顺,句子的速度、停顿,词语的轻重,句式的语气等都要让学生把握好。如《伯牙绝弦》中的“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要标出正确的停顿,让学生明确节奏。如《学弈》中的“熟为汝多知乎?”要读出天真可爱的两个小孩见孔子不能判断时笑着反问孔子的语气。又如《伯牙绝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要读出钟子期对伯牙出神入化的琴技发出内心的赞叹之情。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展开反复诵读:可生随师读、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诵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及文意的感悟也逐渐加深了。为了更好地配合诵读,还可以让学生配上恰当的动作,模仿古人的神态、腔调,更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最后要达到读的最高境界: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丰富积累”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学生在读准音(读音)节(节奏),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感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二、巧用注解,明文通理
文言文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如何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呢?我认为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书本注释及工具书,抓住古今差异大的疑难字,联系上下文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至明白全文的意思,体会其蕴含的道理。虽然文言文中许多词古今差异大,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毕竟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有不少意思还是接近的。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让他们攻克差异大的疑难字,其余的便迎刃而解。如果直译句子通顺流畅的话,就直译;如不通顺,表达不明确,便采取意译,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对一些教学难点,我会在旁适当点拨扶助,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如《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三个疑难字词:未、夫子、家禽。学生从课文注释已知“未”是没有的意思。而“夫子”,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知道这里是杨氏子对孔君平的称呼,他们再查阅了工具书,明确了这词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相当于今天的“先生”。而对“家禽”,学生普遍会从今天的角度去理解,认为是人类驯养的鸟类,如鸡鹅鸭等。这是教学难点。我提示学生:家禽古今义意思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我们应分开去理解:“家”与现在意思一样,而“禽”在古代则专指鸟类。解决了这三个词后,学生很快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应答语言的委婉、机智,富有幽默感。又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关键是解决“决”字,学生根据课文对“决”(判断)的注释,一下子就把句子的意思说出来:“孔子不能判断。”我再点拔一下:“孔子不能判断什么,能否再补充一下使句子意思更完整。”学生回顾一下上文,立刻回答:“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说的谁对谁错。”这样,学生对句子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地感受到孔子的可贵品质,虽为大圣人,却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学弈》中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解决了“弈”(下棋),“通国”(全国)这两个疑难字。而“善”字他们在《伯牙绝弦》中曾接触过,知道是善于,擅长之意,“善弈者”就是擅长下棋的人。见学生自己基本上能把句子的意思说出,我便进一步引导他们:“擅长下棋的人,用你们今天的话,会称这些人为什么?”(高手)学生马上明了句子的意思:“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既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情,扩大积累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仅靠书本上的四篇文言文是不够的,浅尝辄止是收不到更好的效果的,因而,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我还选择了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自读自译。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学生耳熟能详,它们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把课外与课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文言文教学三步曲,开启文言文之门,让学生插上兴趣的翅膀。自由翱翔于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古典文化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五、六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