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有意无意使用的习惯用语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有些习惯用语是有利课堂教学的而有些则可能影响学习心态甚至使学生产生敌对厌学心理。本研究在总结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习惯用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常用习惯用语,通过发放问卷分析常用习惯用语的作用,并把一些有副作用的习惯用语表达给教师以便其在上课过程中及时注意以促进师生课堂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课堂用语;师生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90-02
1 引言
英语课堂教师用语(English Teacher Talk)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改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吴春秀,2009)。语言交际是复杂的,好多词汇既有表面意思又有深层含义,词语还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简练、清晰、形象、生动、文雅并且有适当风趣的英语课堂教师用语,以及随着教学内容抑扬顿挫、高低快慢起伏变化的语音语调,可以吸引并感染学生,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也即教师有意无意使用的课堂用语,有些会引起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有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反感,但无论哪类用语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情绪。卡尔·韦克曾用“模棱两可性”来指不确定性,复杂情况,多义性或缺乏可预测性。在他看来,所有外部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模棱两可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组织行为正是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设计的。诚然,不是所有的互动行为都能降低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不同环境下,我们所体验到的模棱两可性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模棱两可性的程度通常都比较高,因此,设法降低它对组织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师的授课即是一种组织传播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语言传授教学内容而且要用语言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组织用语即是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一传播活动的,对课堂传播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展开,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习惯用语后,找出影响课堂正常交流的习惯用语,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使用。再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习惯用语的反应材料,调查修整后的课堂习惯用语是否对课堂有效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广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本次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有效问卷69份;第二次发放问卷80份,收回76份,有效问卷72份。
2.2 研究方法:在总结归纳分析习惯用语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基础上,经过后期观察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2.3 调查方式:学生卷后测在争得教师同意后课前发放,下课时收回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后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两次发放的141份问卷进行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
表1 Test Statistics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的均值有显著差异,即两次测试中,学生对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的使用看法有明显的不同。问卷中考察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均有8个题项,对其分别统计得到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数据。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结果,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P值都为0.000小于0.05,因此样本来自两个独立的總体,学生对课堂用语的前后看法有显著差异。
4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应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教师不应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教练,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室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研究室。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进步,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学习的成果。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双方,教师在课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学生才是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讲课,增强自己适应课堂环境的能力;教师需要反思我们习惯性的用词,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地方,从而真正地落实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最终希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配合默契,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Steven A. Beebe, Susan J. Beebe and Dianna K. Ivy,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for a lifetime [M].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2001
[2] 岑运强 言语交际语言学(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科恩(美)课堂语言能力评价——圣智英语教师丛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言语表达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6]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 山东:济南出版社,2004
[8] 沃纳·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 吴春秀.英语课堂教师用语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9(8):127-128
[10] 赵毅,钱为钢.言语行为学作[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 周淳 英语课堂用语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课堂用语;师生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90-02
1 引言
英语课堂教师用语(English Teacher Talk)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改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吴春秀,2009)。语言交际是复杂的,好多词汇既有表面意思又有深层含义,词语还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简练、清晰、形象、生动、文雅并且有适当风趣的英语课堂教师用语,以及随着教学内容抑扬顿挫、高低快慢起伏变化的语音语调,可以吸引并感染学生,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也即教师有意无意使用的课堂用语,有些会引起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有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反感,但无论哪类用语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情绪。卡尔·韦克曾用“模棱两可性”来指不确定性,复杂情况,多义性或缺乏可预测性。在他看来,所有外部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模棱两可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组织行为正是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设计的。诚然,不是所有的互动行为都能降低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不同环境下,我们所体验到的模棱两可性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模棱两可性的程度通常都比较高,因此,设法降低它对组织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师的授课即是一种组织传播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语言传授教学内容而且要用语言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组织用语即是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一传播活动的,对课堂传播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展开,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习惯用语后,找出影响课堂正常交流的习惯用语,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使用。再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习惯用语的反应材料,调查修整后的课堂习惯用语是否对课堂有效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广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本次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有效问卷69份;第二次发放问卷80份,收回76份,有效问卷72份。
2.2 研究方法:在总结归纳分析习惯用语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基础上,经过后期观察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2.3 调查方式:学生卷后测在争得教师同意后课前发放,下课时收回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后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两次发放的141份问卷进行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
表1 Test Statistics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的均值有显著差异,即两次测试中,学生对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的使用看法有明显的不同。问卷中考察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均有8个题项,对其分别统计得到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数据。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结果,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P值都为0.000小于0.05,因此样本来自两个独立的總体,学生对课堂用语的前后看法有显著差异。
4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应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教师不应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教练,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室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研究室。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进步,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学习的成果。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双方,教师在课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学生才是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讲课,增强自己适应课堂环境的能力;教师需要反思我们习惯性的用词,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地方,从而真正地落实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最终希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配合默契,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Steven A. Beebe, Susan J. Beebe and Dianna K. Ivy,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for a lifetime [M].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2001
[2] 岑运强 言语交际语言学(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科恩(美)课堂语言能力评价——圣智英语教师丛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言语表达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6]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 山东:济南出版社,2004
[8] 沃纳·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 吴春秀.英语课堂教师用语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9(8):127-128
[10] 赵毅,钱为钢.言语行为学作[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 周淳 英语课堂用语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