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注重介绍背景,认识作者,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把握写作特点。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被动学习,觉得课堂无趣。在此我阅读了刘宏业老师的《一词经纬,层层深入——〈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深刻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作用。[1]因此,我细密的研究教材,以细微之处覆盖全文,逐步以“导、学、议、练”的模式培养学生们阅读文本的能力,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将以《最后一课》为例,讲讲具体的实践。
【关键词】文本细读;字缝韵味;《最后一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细读的含义及其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文本自身和学生学情出发,关注文本自身价值和审美特点,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挖掘,使阅读回归文学本身,提倡阅读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文本价值、激活学生思维等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构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若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用到语文课堂中,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细读,是通过细致地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的运用等,细致体味每一个词的含义的一个过程。
二、实践细读,品味《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首先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建立整体,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其次根据小说体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立足整体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无论怎么细读文本,首先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在此环节,我围绕题目“最后一课”,让学生补全情节,即“谁 ×× 最后一 节( )课”(小弗朗士和全镇人民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上法语课),通过人物的变化来了解情节,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同时也顺时让学生了解了背景,一举三得。
2.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该环节我围绕“课”,让孩子们将全文分为“课前,上课,上课”三个部分,为后面的分析小说的情节做了铺垫。
3.结合体裁,了解小说结构。
在第二个环节里,孩子们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了思路,与此同时告诉孩子们这篇小说还可以根据另外的方式进行梳理结构,并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根据概念来划分本文的结构,这样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将刚刚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了强化。
(二)从体裁入手,分析生动的心理描写
1.勾画心理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在本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勾画有关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并在旁边进行批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用到心理描写的知识,同时不断地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会让孩子们不仅了解小弗朗士的性格同时也对本文的主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比较变化,理解主题。
在本文中小弗朗士的变化是最大,他对法语课态度的变化,对老师情感的变化,对敌人态度的变化,对祖国情感的变化,都无一不体现文章的主题。所以我通过关键词“变”,让孩子们去寻找小弗朗士发生了哪些变化,寻找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情感。
(三)从关键词、关键句、矛盾的地方入手
1.从关键词、矛盾的地方入手。
在第三课时的开始,我从“最后”入手,让孩子们找到“最后一课”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并首先做示范分析里面的关键词“严肃”和“柔和”,这两词放在一起矛盾吗?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并且顺势交给孩子们关键字出现在矛盾的地方、重复的地方、还可以分析句子里的副词。这样孩子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更能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两个“最后”“已经” “只许”“就”“多”等词语体会到了韩麦尔先生将熊熊的爱国烈火埋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2.从关键字辐射,学生自主寻找关键词。
延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我让孩子们在找出最能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的段落,并告诉他们如何从字缝里品味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寻找关键词。有了刚才的抛砖引玉,孩子们寻找的热情很高涨,也找出了不少关键的词语,如“忽然”“也”、两个“他”、“拿”“使出”“只”,还有文中的破折号,他们从这些关键词里分析体会到了韩麦尔先生的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提高了他们积极性。
3.诵读体味,品读细微。
韩军老师曾说过,诵读,使学生真正懂得,文字本是有声的,文字本是入心的。所以在孩子们分析关键词的过程中,我同时指导了孩子们如何进行了朗读,这样更能让孩子们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里的情感。如:通过“我的朋友们啊”“我—— 我——”“放学了——你们走吧”的朗读,孩子们更能体会韩麦尔先生作为亡国奴的那种悲痛和无奈。
文本细读,从字缝了读出文章的意味,这不是我的独创,但它却让我获益匪浅,保留了孩子们的原始阅读感受,也让孩子在探索和兴趣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文本细读;字缝韵味;《最后一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细读的含义及其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文本自身和学生学情出发,关注文本自身价值和审美特点,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挖掘,使阅读回归文学本身,提倡阅读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文本价值、激活学生思维等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构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若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用到语文课堂中,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细读,是通过细致地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的运用等,细致体味每一个词的含义的一个过程。
二、实践细读,品味《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首先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建立整体,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其次根据小说体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立足整体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无论怎么细读文本,首先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在此环节,我围绕题目“最后一课”,让学生补全情节,即“谁 ×× 最后一 节( )课”(小弗朗士和全镇人民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上法语课),通过人物的变化来了解情节,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同时也顺时让学生了解了背景,一举三得。
2.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该环节我围绕“课”,让孩子们将全文分为“课前,上课,上课”三个部分,为后面的分析小说的情节做了铺垫。
3.结合体裁,了解小说结构。
在第二个环节里,孩子们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了思路,与此同时告诉孩子们这篇小说还可以根据另外的方式进行梳理结构,并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根据概念来划分本文的结构,这样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将刚刚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了强化。
(二)从体裁入手,分析生动的心理描写
1.勾画心理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在本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勾画有关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并在旁边进行批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用到心理描写的知识,同时不断地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会让孩子们不仅了解小弗朗士的性格同时也对本文的主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比较变化,理解主题。
在本文中小弗朗士的变化是最大,他对法语课态度的变化,对老师情感的变化,对敌人态度的变化,对祖国情感的变化,都无一不体现文章的主题。所以我通过关键词“变”,让孩子们去寻找小弗朗士发生了哪些变化,寻找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情感。
(三)从关键词、关键句、矛盾的地方入手
1.从关键词、矛盾的地方入手。
在第三课时的开始,我从“最后”入手,让孩子们找到“最后一课”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并首先做示范分析里面的关键词“严肃”和“柔和”,这两词放在一起矛盾吗?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并且顺势交给孩子们关键字出现在矛盾的地方、重复的地方、还可以分析句子里的副词。这样孩子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更能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两个“最后”“已经” “只许”“就”“多”等词语体会到了韩麦尔先生将熊熊的爱国烈火埋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2.从关键字辐射,学生自主寻找关键词。
延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我让孩子们在找出最能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的段落,并告诉他们如何从字缝里品味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寻找关键词。有了刚才的抛砖引玉,孩子们寻找的热情很高涨,也找出了不少关键的词语,如“忽然”“也”、两个“他”、“拿”“使出”“只”,还有文中的破折号,他们从这些关键词里分析体会到了韩麦尔先生的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提高了他们积极性。
3.诵读体味,品读细微。
韩军老师曾说过,诵读,使学生真正懂得,文字本是有声的,文字本是入心的。所以在孩子们分析关键词的过程中,我同时指导了孩子们如何进行了朗读,这样更能让孩子们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里的情感。如:通过“我的朋友们啊”“我—— 我——”“放学了——你们走吧”的朗读,孩子们更能体会韩麦尔先生作为亡国奴的那种悲痛和无奈。
文本细读,从字缝了读出文章的意味,这不是我的独创,但它却让我获益匪浅,保留了孩子们的原始阅读感受,也让孩子在探索和兴趣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