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传坊间茗香巷末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坊巷,像是一段遗落的往事,在时光的洪流中若隐若现,仿佛看不见尽头。当一曲悠扬的乐声惹得潇潇雨下,当一茗芳醇的茶香带来直冲心脾的暖流,时间在这一刻定格,诗意与雅趣成了对那些遥远情愫的追忆。
  “乐传坊间,茗香巷末”古琴雅集,这是随安会馆为佳士们奉上的端午丝竹雅宴。端午时,郎官巷,古乐和鸣,意蕴藏:素琴宁,洞箫扬,佳茗香醇,余味长。
  夭色暗,华灯上。一阕词令和时令,诵起坊巷乐音声。
  端午时的南方,已有夏的暑气。一曲《鹧鸪飞》笛子独奏,在轻盈、飘忽的音符起落间,似有鹧鸪乌忽远忽近、倏隐倏现,曲尾那用颤音演奏的长音,随着廊间流转的风,给人一种鹧鸪鸟向茫茫天边飞去的意境,开启这夜乐的序曲……
  印象中的古琴和吉他,似乎难有交集,却在一曲《酒狂》中融合为一次独特的音乐体验。古琴瘦长为隐士、浑厚飘逸,吉他宽厚为仁者、圆润灵巧;二者在高士之手,进古意,发心音,交汇呼应。将阮籍琴下“醉于酒、隐于狂”的感慨传染给每一位听客,却又多了一重“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寂寥心情。
  “黄莺,黄莺,金衣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处。随烟外游蜂去,恣狂歌舞…一”《黄莺吟》,一曲宋代琴歌,且弹且轻唱。琴歌四起,和着清风,穿越在古巷深宅间,似一杯淡淡的清酿,将台上台下的人都熏醉。多少年华,被悠然的琴音歌声温润,记刻这一份弦指间的时间礼物,和心底柔软的感动。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最深……终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阳关相送,长亭相别,离情缠绵,哀愁隐隐。三叠收官,随安相别。弦音和清韵,无长吁亦无短叹,只于沉静见忧思情挚。
  走出古院,坊巷问的长廊,缀着星星点点的红灯笼,柔和的灯光似江南丝绸,流淌着多情和暖意。夜,静而美……
其他文献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
期刊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各省,干旱少雨的北方鲜有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北方植茶的文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经过了几十年各地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有北方植茶成功的报道。尤以山东日照等地为最,并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首先试种,打破了“茶不过黄河、
期刊
喝茶,有人喝出茶禅一味,也有人喝出仙风道骨,还有人喝出仁义礼智,不论喝出什么来,其中不乏一些故弄玄虚之言行,其行被称之为“作秀”,其人被称为“伪茶人”。  在“作秀”者的世界里,举手投足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外表很重要!  既为“风景”的焦点,“作秀”者的外表怎容忽视?一袭棉麻居士服,穿着圆口布鞋,手上、胸前挂一串菩提、核桃、檀香佛珠,独具古雅幽韵。更有甚者,像拍古装戏似的,穿上唐装宋
期刊
从中国到英国、肯尼亚  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中喝茶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但他们并不像在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那样发展出一套茶道,而是衍生出了茶的社交与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因此,出现了“高茶”(High Tea)的说法,它模棱两可的意思将在下文中具体阐释。在英国,虽然饮茶的术语、习俗与礼节一直在不时地变化,但茶作为一项恒定不变的社会标识物却一直没有变,它被消费者视为一种饮料,同
期刊
喝茶解渴,品茶舒心。泡茶倒来倒去,倒中有道;喝茶拿起放下,其中有禅。  茶与心的交融是属于个人的。现在,茶艺传达给人太多的东西,例如儒、释、道、太极、武当、琴、香、剑等等。把原本茶的简俭变得复杂起来,奢华起来。许多茶的文字,似乎也越来越虚玄,例如研究陆羽其人,不惜以小说笔法脱离时代的进行臆测或加以神化。研究茶具,不惜在原本是实用功能的紫砂壶上加以种种文化象征的装饰而不堪重负。在培训茶艺员工作上,我
期刊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
期刊
茶界有许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误导故事,这些离奇而错误的思维经过无数人的传颂以及传媒的助长,让人们非常容易掉进茶道陷阱。要谈茶道、茶道精神或茶道内涵,应从茶本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来发掘及领悟,有了一流的信念才会生出一流的技术,有了一流的技术才会磨练出一流的内涵。  人们在进行茶道时不愿意谈技术这两个字,认为技术是低层面的劳作,茶道怎么可以动手动脚那么粗浅,茶道要一派高深莫测、出世的样子才算厉害,忽视
期刊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其中以“小蚬春”最为出名。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众所周知,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在唐代以前贡茶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茶名。所以将六安茶列为历史名茶,可谓是实至名归。  按理说这等上贡皇室的好茶,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家家户户争着买的抢手货。可偏偏荣华富贵的贾府里头,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买它的账。这又是怎么
期刊
说起喝茶时装腔作势、特立独行,将各种故弄玄虚的行为包装成为“文化”和“风雅”,却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古时,就有许多“茶人先辈”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榜样。其实,细细究来,现如今咱们这些后辈们各种喝茶装蒜的本事,竟然大都是在拾古人牙慧。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
期刊
一年前的今天,詹罗九先生在省城参加茶博会,倒在自己钟情一生一世的事业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纯粹、彻底、无私地把毕生精力和整个人生都献给了中华茶业。  先生驾鹤西去,转眼一年。与先生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些时刻、那些瞬间,与先生相见、相识、相谈、相交、相聚,许许多多场景画面,却历历在目;许许多多语短情长,仍记忆犹新。先生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让人感觉先生仿佛并没有远去,只是远行而未归。  少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