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这两年来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的板书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丰富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逼真的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如我们在进行“任意角”的教学时,对“相同终边的角”这一概念,老师有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来画去学生都无法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此为出发点,制作一个课件,使始边的运动和方向同步进行,通过颜色、动画正确地展示概念产生的过程,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比如讲解椭圆和双曲线定义时,利用多媒体可展示给学生动态的画图过程,形象、逼真,能让他们深刻领悟定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立体感不强的学生很难看懂图形,图形看不懂,何谈解题。而应用多媒体画图,清晰、准确、一目了然,为他顺利解题铺平道路。俗话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展开探索的翅膀。
四、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把握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能使学生很好的把握此堂数学课的重点以及难点。多媒体教学在某些环节上能更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例如:重点方面,在讲函数的图象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非常形象的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和,而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图象的变化过程丰富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例如:难点方面,在讲解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轨迹是随离心率的“量变”而怎样发生“质变”的,可利用Flash动画展示离心率的变化对曲线形状的改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总结和比较圆锥曲线的异同。
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前,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指数函数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指数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指数函数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其缺点,比如容量过大、速度过快、流于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本身的内在思想等。
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我认为数学教师应统一认识,集体拟定制作课件的教材内容,如哪些章节宜用课件,哪节的重点、难点该做课件,作多长的课件等,再由执教者研究开发课件、拟好实施方案、收集素材、设计版面、反复修正,最后由科组把关,方可进入课堂,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的板书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丰富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逼真的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如我们在进行“任意角”的教学时,对“相同终边的角”这一概念,老师有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来画去学生都无法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此为出发点,制作一个课件,使始边的运动和方向同步进行,通过颜色、动画正确地展示概念产生的过程,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比如讲解椭圆和双曲线定义时,利用多媒体可展示给学生动态的画图过程,形象、逼真,能让他们深刻领悟定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立体感不强的学生很难看懂图形,图形看不懂,何谈解题。而应用多媒体画图,清晰、准确、一目了然,为他顺利解题铺平道路。俗话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展开探索的翅膀。
四、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把握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能使学生很好的把握此堂数学课的重点以及难点。多媒体教学在某些环节上能更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例如:重点方面,在讲函数的图象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非常形象的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和,而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图象的变化过程丰富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例如:难点方面,在讲解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轨迹是随离心率的“量变”而怎样发生“质变”的,可利用Flash动画展示离心率的变化对曲线形状的改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总结和比较圆锥曲线的异同。
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前,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指数函数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指数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指数函数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其缺点,比如容量过大、速度过快、流于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本身的内在思想等。
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我认为数学教师应统一认识,集体拟定制作课件的教材内容,如哪些章节宜用课件,哪节的重点、难点该做课件,作多长的课件等,再由执教者研究开发课件、拟好实施方案、收集素材、设计版面、反复修正,最后由科组把关,方可进入课堂,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