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关注诗意成长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大综艺诗词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这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学习诗歌必须从小培养。统编版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度增加,古诗词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的重担。统编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用寥寥数十字,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启蒙学生的诗意,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效教学,追寻诗意课堂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学生心中撒下诗意的种子?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探寻背景,激发兴趣。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解读出诗词中更深层的含义,并准确地把握诗词的灵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在对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遗憾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闲居江西二十年的那种安逸、自在、宁静的乡村生活。只有对诗人有较深入的了解,方可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同身受,激发学习兴趣。
  2. 以读为本,勾勒诗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温儒敏教授说: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就有所感觉。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改“讲”为“读”。诵读是感受诗词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的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可采用齐读、范读、唱读、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给学生留足时间读出诗意、品出诗韵。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有师生配合饶有兴致的叠读;有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引读;还有意蕴深远的吟咏。
  想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文独特的韵味,品悟诗文深远的意境,教师就应更注重挖掘教材,对诗词进行优化组合,横向延伸品读,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教材的理解,又能拓展学习内容。如教学“送别组诗”时,笔者选择三首表达方式不同的诗词:《赠汪伦》“以歌唤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情”,《送元二使安西》“以酒传情”,感受它们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还可以整合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纵向品读。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带入他的另一首《春望》,相互印证,相得益彰,使学生更深入地研學,将诗句内在的意蕴品味出来,感受诗词的“张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
  3. 巧借地图,读“诗”旅行。我们可以以地图为点、以时间为线前往诗人、词人拜访过的每一个地点,寻找古诗词的创作源头。一张李白足迹图,融贯了李白代表性的诗作及其“产地”。比如,李白来到江西庐山,惊叹于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景观,创作了《望庐山瀑布》。打开地图,找到庐山的位置,了解其地理、历史知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使桃花潭闻名遐迩,享誉千年。而这桃花潭在哪呢?从地图上看,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我们还可以沿着李白的足迹继续行走:看看蜀道有多难;去黄鹤楼感受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去登登太白峰……大半个中国尽收眼底。这样的创设,真正是跟着诗词去旅行,身未行,心已到,把诗和远方完美组合。
  4. “画诗”写意,别具匠心。优秀的中国古诗,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意蕴深远,是无以言表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学段的诗歌学习目标中都提出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将诗歌语言还原成视觉形象,真正走进诗中。因此,让每首诗都配有契合主题的水墨风格的手绘插画,用这种“画诗”的方式来表达意境,不仅能让学生真正体会诗中的韵律感、语言美,还能培养学生的情境感,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如《江雪》中下雪的江面、一叶孤舟、垂钓的渔翁,把幽静寒冷的画面与清高孤傲的诗人融合在了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 指导创作,学以致用。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学以致用,这必然要落实到写上。古诗文改写最好的创作形式就是“文包诗”。“文包诗”是根据诗或词改写而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基本字词,比如“之”“故人”“烟花”“下”“孤帆”“唯”“天际”等,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从写作的角度,教给学生“文包诗”的特点:加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写,不仅要将诗意藏在文章里,还要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让故事生动丰富,为改写打好基础。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其提笔创作,体裁不限,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对对联,然后再自创对联,试写五言绝句。当然,古诗词改写建议从高年级开始,不必操之过急,培养兴趣即可。
  二、链接生活,点亮诗意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语文教科书只是个凭借,里面选入的古诗文是有限的,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就要注重课外拓展延伸,搭建平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1. “古诗文考级”活动。为了给学生背诵古诗文创造条件,学校课间播放经典诵读音频,班刊每周展示学生必背古诗一首,营造人人背古诗文的氛围。班级自行设计班级考级要求,学生达到会背诵古诗二十首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考级,获得称号。
  2. “主题诗词”研学旅行。走进生活,寻找诗词主题。如“农历天空诗会”“四季诗韵”等活动直抵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感动于花开花落之时,丰满诗情,走近诗词深处。
  3. “诵读之星”评选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申报参加活动,通过初选、复赛、决赛的形式,展示学生播音风采。选出优秀“诵读之星”,参与校内外各项竞赛活动,让优秀从校内走向校外,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4. “诗词邮票”设计大赛。借助我校国家级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的校园邮局平台,把古诗和邮票巧妙结合,让学生通过“一页邮展“”一邮一文“等活动,让诗词文化独具特色。
  小学阶段是大量学习古诗词的最佳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古诗词,感受诗词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让古诗词中蕴藏的智慧、风骨和人生态度,引领学生诗意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六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观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从诗性思维走向逻辑思维;从第一学段以想象为主的写话,走向第二学段以写实为主的观察习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呢?下面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期刊
前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参加一个科学教育的会议时,出版社的编辑送来一本他们即将出版的卓立校长的新书《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希望我写个序言。  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因為,出于对卓立校长的尊敬。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意义。  因为,一年级的确在儿童生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北京的小学教育史上,有所谓的“四大天王”之说,他们分别是指北京实验
期刊
随着课改理念不断革新,课程目标逐步由“知识学习”转向“知识应用与素养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走生活之道,提信息素养”是指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联系生活、走近生活、应用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有效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实效,提升信息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  一、模拟生活化场景,突破操作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
期刊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借助封面了解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借助目录了解本书有哪些故事。  2. 选取《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精彩片段指导阅读,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 进行适切的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引入,感受主人公名字之趣  1. 听讲描写“没头脑”的开头片段,思考:他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片段:我有个邻居……叫做没头脑……我再进
期刊
杭州,钟灵毓秀之地,人杰辈出之乡。在这求学十日,胜过闭门造车数年。细数来杭见闻,略甄训后收获,有诗跃然纸上:吾爱众夫子,风流天下闻!  吾爱张夫子,心有千千子  张夫子者,张军林也。在我眼中,这是一位风流的校长!  张夫子认为,备课的第一位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孩子。在张夫子的眼中,教育也罢,教学也罢,首先必须读懂孩子。“不懂孩子就不懂教育!”夫子如是说。  怜“子”如何不丈夫?走近夫子,我们看到了他
期刊
在传统的小学书法课堂中,评价比较单一,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方式枯燥,评价范围笼统。因此,小学书法评价时常形同虚设,既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也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书法教学是一个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角色评价才是小学书法课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鉴于此,笔者拟在充分总结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书法教学角色评价效应进行阐述。  一、教师的导学
期刊
王崧舟老师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人们就已经为他那神清气定的风度所折服。他从容自若的微笑,总会不经意间透射出一种稳操胜券的自信。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是“偶尔露峥嵘”,而是全程一以贯之。其间很少有慷慨激昂的情绪渲染,更无故弄玄虚的铺陈张扬;而是在平缓的叙说中,其诗意的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像山涧泉水一样,叮咚作响而又“道法自然”地流泻出来,让人在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中,抵达课文的内涵深层,并领悟他的独特
期刊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按照家校互动的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教师走访为主,家长比较被动的10时代;以教师电话访谈为主,家长逐渐主动的20时代;以家校群沟通为主,家长趋于能动的30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家校群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是当前比较迫切的课题。  家校群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文化的系统性,从多维度挖掘文化的鲜活性,塑造具有文化号召力的和谐家校群,使其发挥
期刊
“主题式”显性校园文化构建是为了提升校园显性文化建设水平,它主张校园文化要有主题,且形成以主题统领下,年段二级文化和班级三级文化的层级式系统的、全面的文化建构模式。针对新建的学校,把主题式的显性文化构想有机融入到校园的前期建筑,能使校园文化布置介入更早、融入更深、氛围更浓。为此,笔者谈谈在参与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开发区校区筹建工作中,对“主题式”显性文化融入校园前期建设的一些实
期刊
本文基于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以三位教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为课例,围绕习题设计的序列性、拓展性、创新性三个要素展开阐述,力图实现学习性评价所倡导的,习题不是为了考评学生的等级层次,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依据《教师指导用书》的要求,本课需要完成教材52页的练一练1、2及56页的练习八1、2、3、4等习题。(图略)三位教师都尊重了教材设计的习题并加以充分使用,但整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