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迷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影片,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对白、以音乐为主导的电影,但它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存在着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与它高超的镜头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迷墙》;平克·弗洛伊德;镜头
电影《迷墙》(1982)是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因为它是一部根据摇滚音乐创作的电影。录制于1979年的音乐专辑《迷墙》是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想象力的音乐专辑之一。在专辑中,创作者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男孩平克·弗洛伊德成长的故事。二战夺去了平克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志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而电影《迷墙》则在音乐的基础上,用画面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小男孩平克成长的故事。
电影《迷墙》被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电影”,音乐成了电影的主导。电影没有从头到尾的情节线索,更谈不上故事的悬念设置。一次又一次响起的音乐、一首又一首极具节奏起伏的歌曲成了电影真正的主宰。在影片中,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包括回忆、自由联想、狂想、幻想、错觉和幻觉”[1]。在叙述上采用意识流的叙述方式,电影九十多分钟的演进就像是主人公的意识在运动,时而回忆童年,时而想起父亲,时而陷入无法控制的胡思乱想,时而又平静如水。
一、镜头语言
与电影《迷墙》这些特色相称的是它的镜头语言。由于意识的跳跃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导演艾伦·帕克“极为丰富的视觉想象力和极为独特的影像调度手法”[2],我们无法像解析其他电影一样来分析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特色,但本文依然试图通过对以下两个节段的解析,来大致阐释这部电影的别样色彩。这两个节段为:对父亲的想象记忆和对儿时的回忆。
(一)对父亲的想象记忆
电影并未为我们正面讲述小男孩平克的父亲,但在陷入迷乱后的平克的意识中始终在想着他的父亲,因为从小失去父爱的他深深期望父亲的在场和呵护。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讲述了平克想象中的父亲的故事。字幕过后的黑暗中出现一缕亮光,一个特写使黑暗映衬下的微弱的火柴之光显得明亮、温暖。镜头些许的摇动之后并没有改变特写的景别,镜头对准了一个中年军人的脸。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这是平克的父亲。战场之外的平克父亲显得平静,但我们从持续一定时长的特写镜头中依然可以见到他眼中透出的忧愁和思念,也许,身处前线的他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镜头切换,但仍是正面的特写,他在修理他的枪并且装上子弹,也许战斗马上就要来临。镜头又一次切换,平克父亲望着灯光陷入深思。对灯光的特写镜头,并且逐渐推近,淡出。
战争中的父亲始终在平克的记忆中徘徊,而下一组全景镜头给我们展示了战争中的父亲。时间短暂、迅速切换的10个镜头展现了战斗中冲锋的父亲、战斗的激烈和父亲的受伤,一组镜头让我们明白了平克缺少父爱的原因。随着音乐的响起并逐渐达到高潮,电影又为我们展现了平克父亲战斗的战场。影片用了38个镜头展现了战斗的激烈,飞机轰鸣,到处是爆炸声和惨叫声,士兵们奔跑呼号,战斗异常激烈。从平克父亲跑进防空洞打电话到他牺牲,电影用了10个镜头来交代这个过程。一个全景显示平克父亲跑进防空洞,接着是中景,平克父亲在匆忙摇电话。一个仰拍镜头,飞机俯冲而来,目标对准了防空洞。听到飞机声的平克父亲已来不及躲避,呼号恐惧中的平克父亲和呼啸的飞机的特写迅速切换。爆炸声之后,两个短暂的正面特写镜头分别是垂下的电话和死去的平克父亲。
对战争的记忆是平克对父亲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战争的思考则是影片获得反战者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接下来电影用21个镜头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明显的反战意识。一个俯拍镜头,让我们看到血水横流和死去的士兵。镜头缓缓摇上,大角度的俯拍逐渐变为小角度,景别逐渐由特写变为中景再到全景,让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战场。接着镜头不断在全景和特写之间切换,让我们看到战争在海滩上留下的尸体、失去胳膊的士兵、血肉模糊的伤员、对未来无望的战士们和士兵痛苦的表情。在展示战争的残酷的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无数像平克一样的孩子由于战争失去父爱的事实。
战争和父亲是平克心中无法解开的魔咒,即便是陷入迷狂的平克依然抹不去这个记忆,他总对着电视观看“二战”时的电视片,试图从那里寻找父亲、寻找父爱。处于迷狂状态的平克曾幻想到达父亲的战场。在影片第60分钟10秒的时候,平克踏上了父亲的战场,接着影片用15个镜头展示了平克在战场上见到的情景。第一个镜头是轻微俯拍镜头,是平克的主观视角,展现了战场上的坑道。第二个镜头低角度仰拍,告诉我们平克在战场上,是一个客观的交代镜头。接下来镜头在仰拍与俯拍之间来回切换,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之间来回转换,告诉我们平克在战场上看到的。在主观镜头时摄影机是移动的,高低起伏不定,因为平克在战场的坑道里行走,这样的镜头语言给我们留下真实、贴切的印象。
(二)对儿时的回忆
意识的流动让我们无法把握整部影片的线索和节奏,无法清楚地找寻故事的连接链条。但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在意识的跳动中为影片找到一个合理的故事的话,那么小平克的成长历程恐怕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符合传统叙述结构的故事了。影片也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平克儿时的成长经历。
童年时的平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缺席,在母亲的呵护下他依然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电影用12个镜头交代了平克和母亲在教堂里的情景。第一个全景镜头,从上摇下,由仰拍变为正拍,我们看到玩耍的平克和祷告的母亲。随后镜头在特写和中景景别间不断变化,镜头在伤心的母亲和无忧无虑的平克之间切换。第五个镜头是一个景深镜头,处于前景中的母亲特写逐渐模糊,而处于后景的平克逐渐清晰,母亲的伤心和平克对母亲伤感的不可理解之情呈现在画面中。从教堂出来后,母亲让平克去一个游乐场玩。从平克进入游乐场,电影用了27个镜头讲述了平克在这里的经历,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平克对父爱的渴求。第一到第六个镜头是主观镜头,描述了小平克见到的情景。接下来4个镜头类似于对话时的正反打镜头,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交替切换,客观的交代叙述和主观的看相互交叉。小平克选择了一位象征父亲的男性,想让那个陌生的男士带他一起玩。虽然陌生人答应了,但他并不能给平克父爱。但在平克的意识中,这短暂的象征父爱的陌生人带来的快乐是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所以,他不想离开那个陌生人。但那并不是他的父亲,也不能带给他真正的父爱。失落的平克只有独自坐在秋千上,幻想和期待自己的父亲和父爱。
对平克儿时成长的镜头语言表述可能是整部影片最平和、最易于理解的地方了。转眼间,平克已经长大上学了,同时,他也发现了父亲缺席的原因。电影用20个镜头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这一过程。前两个镜头是仰拍镜头,第三个镜头是一个段落镜头,摄影机固定机位只调度演员,小平克从画右走向画左,摄影机也从右摇到左。小平克上楼,摄影机上摇,由平视变为仰拍,直到楼梯转弯处,镜头切换。在这一组叙述镜头中,最后4个镜头为我们呈现了小平克穿上父亲军装后的情形。摄影机并没有对准平克,而是表现了镜子中的平克。这是一种隐喻,通过镜像表现了平克对父亲的误认。镜头在镜像中的小平克和父亲之间来回切换,表现了平克对父亲的想象和对父爱的渴求。
在小平克的心目中,学校就是一个工厂,压抑思想、压抑个性,阻碍自我的成长。而关于教育的探讨也是这部影片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用15个镜头表现了小平克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和课堂情形。前两个镜头正面水平拍摄,表现了老师的道貌岸然。而他们唯一会做的则是在课堂上取笑学生。接下来的13个镜头表现了老师在平克心中的形象,仰拍镜头突出了老师的丑恶,而老师对平克的嘲笑和恐吓则在小平克的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在小平克的意识中,学校就是由方格子和流水线组成的工厂,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生产出来的产品。电影用32个镜头呈现了平克心中的学校,这也引起了教育界关于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探讨。一个大全景,学生们一步一步走向流水线,等待被生产。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没有表情,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因为那个凶恶的老师在对他们怒吼,在扼杀着他们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只能如木偶一样走向生产线的终端,被切割成肉丝。全景和特写交互切换,老师的凶恶和学生的麻木频繁闪现,形象展现了“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无限伤害。
在小平克的心目中,学校就是一堵冰冷的墙,禁锢着他的心灵和思想。虽然现实中他无法冲破这堵冰冷的“迷墙”,但在他不安的心中,已经无数次摧毁过这堵墙。接下来影片用50个迅速切换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小平克对学校的痛恨和反抗。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他们撕毁书本,推倒桌椅,把教室搞得翻天覆地。他们开始了一次反抗的狂欢,一个全景镜头让我们看到教室里的凌乱不堪和同学们冲破禁锢后的欢乐。而同学们最想推倒那堵“迷墙”,随着墙的倒塌,镜头切换到大全景,由上而下缓缓摇动,让我们看到燃烧的教室和即将被推向火堆的可恶的老师。
但想象中的反抗只能存在于平克幼小的心中,现实中他必须屈从于学校的管教。缺少了父爱,在学校又时常被嘲笑和侮辱的平克,可以说是在一个很不正常的环境下成长的。尽管母亲在加倍地给他呵护、给他母爱,但这远远不能代替父亲的地位。小平克希望找回自己的父亲、找回父爱。
一部影片由许多镜头组成,这些镜头的不同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影片,而这种镜头的剪切和组合手段就是电影中常说的“蒙太奇”。电影《迷墙》没有经典的故事,没有平稳合理的叙述,但它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它对蒙太奇手法的出色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整部影片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平克意识的随意流动,所以对心理蒙太奇的精彩运用成为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心理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的一种,主要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形态,叙述的片段性、不连贯性、时空的跳跃性和记忆、梦境、幻觉的闪回是其特点。这种蒙太奇手法在现代电影创作中的使用正逐渐减少,但电影《迷墙》使用了许多心理蒙太奇,为我们构造了精彩的视觉画面。
电影第12分钟处,平克躺在游泳池里,表面上很平静,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痛苦。此时镜头迅速向下运动,向我们呈现迷惑和难以适应的感觉,导演想用这迅速的运动镜头让我们感受平克内心的痛苦。接着平克父亲的形象不断闪现,战场的爆炸、战场上的鲜血与游泳池中的平克形象迅速切换。对父亲的怀念、对父爱的渴望、对战争的恐惧让平克的内心无比痛苦,他似乎是躺在父亲鲜血染红的水池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为我们形象呈现了平克心中的痛苦和内心承受的折磨。
陷入昏迷状态的平克依然在无意识中想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频闪镜头告诉了我们母亲在平克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医生为陷入昏迷的平克注射药品的时候,影片为我们迅速呈现了平克小时候生病打针的情形,针头、医生给小平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心理蒙太奇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迷乱中的平克记忆深处的秘密,而这对我们理解平克、理解整部影片都是很有帮助的。
应该说,像《迷墙》这样的实验性电影很容易淹没在历史的沉积中,但现在我们依然能从这部影片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与其对蒙太奇的精彩运用是分不开的。虽然上映多年,但《迷墙》出色的剪接手段还是让我们赞叹不已。
二、音乐成就《迷墙》
如果说对蒙太奇的运用是电影《迷墙》至今仍获得人们关注的一个原因的话,那么对于音响的处理则是电影《迷墙》最为人们所议论和记忆的地方。导演对语言的节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95分钟的片长里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导演却运用音乐为我们填补了对话的空白,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没有对话的不适和难以理解。电影《迷墙》被称为“摇滚电影”,因为这是一部根据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由于对音乐的大量运用,这部电影还被视为MTV的开山之作。音乐让这部电影显得与众不同,音乐在这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音乐承载了叙述线索的功能。电影《迷墙》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晰的叙述线索。在影片中,唯一能够让我们理清条理的就是音乐,音乐在这里承担了贯串剧情的线索作用。电影《迷墙》中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平克·弗洛伊德于1979年录制的专辑Thewall,剧情的设置也与专辑里收录的歌曲有很大关系。
我们首先听到的是In The Flesh,在众多歌迷的期待中,平克登上舞台。正如歌词中所唱,“如果你想了解隐藏在这些冰冷眼睛后的一切,你就必须爬过所有的伪装”,这句歌词也暗示了平克急于冲出母体后所要遭遇的孤独而痛苦的一生。平克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这意味着他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他的人生将会如The Thin Ice。平克试图找回父亲,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亲的陪伴下玩耍,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在平克的回忆和想象中,Another Brick In TheWallpt.1响起。当第一天去学校,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此时的音乐为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但平克在学校面对的却是刻板的老师、顽固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是孩子们不需要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中平克高喊“我们不需要灌输式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被控制”。由于失去了父亲,母亲对平克给予了过多的母爱,但这过分的母爱也让平克感到压抑,Mother表达了小平克想和妈妈对话的愿望,平克希望母亲能告诉他:“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母亲并不能给他答案,在现实中,平克看到的依然是争斗和流血,Empty Spaces,平克选择了堕落,因为他看不到希望。妻子的背叛让平克伤心,于是Young Lust,他大声呼喊:“我需要一个不羁的女子”,以惩罚他的妻子。表面的沉默无法掩饰平克内心的冰冷和失望,他需要把心中的悲伤发泄出来,于是,平克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One Of My Turns。平克虽然表面上对妻子的背叛置之不理,但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渴望留住妻子、留住爱的,Don't Leave Me Now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复杂情感。妻子的离去让平克陷入无爱的世界,他感到的是冰冷和无奈,于是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中表达了他的愤怒、恐惧和焦虑。Goodbye Cruel World,平克决定离开这个冰冷的世界,躲到自己构筑的墙后。
躲在墙后的平克并不快乐,他不断撞墙,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他希望有人来拯救他。对着电视,平克的内心无法平静,他不断切换着频道,在Nobody Home的歌声中,他想起遥远的童年。电视中“二战”电影让他回想起悲伤的往事,他独自徘徊在车站,试图从归来的队伍里找回自己的父亲,但他再次失望,Vera的音乐声中,平克发出痛苦的哀鸣。鼓乐声中,人们齐声高唱Bring The Boys Back Home,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心声。
躲在自己的墙后,平克以为可以Comfortably Numb,但他还要继续他的演出,他的老板还需要他去完成演出、赚取更多的钱。于是,他们为平克注射药物,硬是让平克醒来,走出自己的惬意。于是,The Show Must Go On。终于,平克的忧郁异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腐化灵魂,他宁愿Run Like Hell。在混乱的颤栗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精神早就疲惫不堪,但他无计可施,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终于,平克发出狂吼“stop!”,结束了这场可笑的表演。而平克似乎也意识到精神上的枷锁,他躲在阴暗的角落反复低吟:“stop,stop,stop……”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的审判(The Trial),平克终于走出了墙外(Outside The Wall)。影片也在最后的乐曲中结束了。回首往事,在墙中的一幕幕形象又再度浮现在眼底,那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墙,孤独冰冷地封锁了心和意识。
《迷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和导演艾伦·帕克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是分不开的。《迷墙》的非故事性、高明的电影语言运用以及音乐注定了它的特殊和耐人寻味,而它的创造者艾伦·帕克更是我们不可忘怀的大师。
注释:
[1][2] 杨涛:《电影〈迷墙〉的剪辑特色》,《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关键词:《迷墙》;平克·弗洛伊德;镜头
电影《迷墙》(1982)是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因为它是一部根据摇滚音乐创作的电影。录制于1979年的音乐专辑《迷墙》是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想象力的音乐专辑之一。在专辑中,创作者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男孩平克·弗洛伊德成长的故事。二战夺去了平克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志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而电影《迷墙》则在音乐的基础上,用画面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小男孩平克成长的故事。
电影《迷墙》被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电影”,音乐成了电影的主导。电影没有从头到尾的情节线索,更谈不上故事的悬念设置。一次又一次响起的音乐、一首又一首极具节奏起伏的歌曲成了电影真正的主宰。在影片中,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包括回忆、自由联想、狂想、幻想、错觉和幻觉”[1]。在叙述上采用意识流的叙述方式,电影九十多分钟的演进就像是主人公的意识在运动,时而回忆童年,时而想起父亲,时而陷入无法控制的胡思乱想,时而又平静如水。
一、镜头语言
与电影《迷墙》这些特色相称的是它的镜头语言。由于意识的跳跃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导演艾伦·帕克“极为丰富的视觉想象力和极为独特的影像调度手法”[2],我们无法像解析其他电影一样来分析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特色,但本文依然试图通过对以下两个节段的解析,来大致阐释这部电影的别样色彩。这两个节段为:对父亲的想象记忆和对儿时的回忆。
(一)对父亲的想象记忆
电影并未为我们正面讲述小男孩平克的父亲,但在陷入迷乱后的平克的意识中始终在想着他的父亲,因为从小失去父爱的他深深期望父亲的在场和呵护。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讲述了平克想象中的父亲的故事。字幕过后的黑暗中出现一缕亮光,一个特写使黑暗映衬下的微弱的火柴之光显得明亮、温暖。镜头些许的摇动之后并没有改变特写的景别,镜头对准了一个中年军人的脸。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这是平克的父亲。战场之外的平克父亲显得平静,但我们从持续一定时长的特写镜头中依然可以见到他眼中透出的忧愁和思念,也许,身处前线的他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镜头切换,但仍是正面的特写,他在修理他的枪并且装上子弹,也许战斗马上就要来临。镜头又一次切换,平克父亲望着灯光陷入深思。对灯光的特写镜头,并且逐渐推近,淡出。
战争中的父亲始终在平克的记忆中徘徊,而下一组全景镜头给我们展示了战争中的父亲。时间短暂、迅速切换的10个镜头展现了战斗中冲锋的父亲、战斗的激烈和父亲的受伤,一组镜头让我们明白了平克缺少父爱的原因。随着音乐的响起并逐渐达到高潮,电影又为我们展现了平克父亲战斗的战场。影片用了38个镜头展现了战斗的激烈,飞机轰鸣,到处是爆炸声和惨叫声,士兵们奔跑呼号,战斗异常激烈。从平克父亲跑进防空洞打电话到他牺牲,电影用了10个镜头来交代这个过程。一个全景显示平克父亲跑进防空洞,接着是中景,平克父亲在匆忙摇电话。一个仰拍镜头,飞机俯冲而来,目标对准了防空洞。听到飞机声的平克父亲已来不及躲避,呼号恐惧中的平克父亲和呼啸的飞机的特写迅速切换。爆炸声之后,两个短暂的正面特写镜头分别是垂下的电话和死去的平克父亲。
对战争的记忆是平克对父亲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战争的思考则是影片获得反战者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接下来电影用21个镜头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明显的反战意识。一个俯拍镜头,让我们看到血水横流和死去的士兵。镜头缓缓摇上,大角度的俯拍逐渐变为小角度,景别逐渐由特写变为中景再到全景,让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战场。接着镜头不断在全景和特写之间切换,让我们看到战争在海滩上留下的尸体、失去胳膊的士兵、血肉模糊的伤员、对未来无望的战士们和士兵痛苦的表情。在展示战争的残酷的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无数像平克一样的孩子由于战争失去父爱的事实。
战争和父亲是平克心中无法解开的魔咒,即便是陷入迷狂的平克依然抹不去这个记忆,他总对着电视观看“二战”时的电视片,试图从那里寻找父亲、寻找父爱。处于迷狂状态的平克曾幻想到达父亲的战场。在影片第60分钟10秒的时候,平克踏上了父亲的战场,接着影片用15个镜头展示了平克在战场上见到的情景。第一个镜头是轻微俯拍镜头,是平克的主观视角,展现了战场上的坑道。第二个镜头低角度仰拍,告诉我们平克在战场上,是一个客观的交代镜头。接下来镜头在仰拍与俯拍之间来回切换,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之间来回转换,告诉我们平克在战场上看到的。在主观镜头时摄影机是移动的,高低起伏不定,因为平克在战场的坑道里行走,这样的镜头语言给我们留下真实、贴切的印象。
(二)对儿时的回忆
意识的流动让我们无法把握整部影片的线索和节奏,无法清楚地找寻故事的连接链条。但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在意识的跳动中为影片找到一个合理的故事的话,那么小平克的成长历程恐怕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符合传统叙述结构的故事了。影片也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平克儿时的成长经历。
童年时的平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缺席,在母亲的呵护下他依然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电影用12个镜头交代了平克和母亲在教堂里的情景。第一个全景镜头,从上摇下,由仰拍变为正拍,我们看到玩耍的平克和祷告的母亲。随后镜头在特写和中景景别间不断变化,镜头在伤心的母亲和无忧无虑的平克之间切换。第五个镜头是一个景深镜头,处于前景中的母亲特写逐渐模糊,而处于后景的平克逐渐清晰,母亲的伤心和平克对母亲伤感的不可理解之情呈现在画面中。从教堂出来后,母亲让平克去一个游乐场玩。从平克进入游乐场,电影用了27个镜头讲述了平克在这里的经历,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平克对父爱的渴求。第一到第六个镜头是主观镜头,描述了小平克见到的情景。接下来4个镜头类似于对话时的正反打镜头,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交替切换,客观的交代叙述和主观的看相互交叉。小平克选择了一位象征父亲的男性,想让那个陌生的男士带他一起玩。虽然陌生人答应了,但他并不能给平克父爱。但在平克的意识中,这短暂的象征父爱的陌生人带来的快乐是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所以,他不想离开那个陌生人。但那并不是他的父亲,也不能带给他真正的父爱。失落的平克只有独自坐在秋千上,幻想和期待自己的父亲和父爱。
对平克儿时成长的镜头语言表述可能是整部影片最平和、最易于理解的地方了。转眼间,平克已经长大上学了,同时,他也发现了父亲缺席的原因。电影用20个镜头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这一过程。前两个镜头是仰拍镜头,第三个镜头是一个段落镜头,摄影机固定机位只调度演员,小平克从画右走向画左,摄影机也从右摇到左。小平克上楼,摄影机上摇,由平视变为仰拍,直到楼梯转弯处,镜头切换。在这一组叙述镜头中,最后4个镜头为我们呈现了小平克穿上父亲军装后的情形。摄影机并没有对准平克,而是表现了镜子中的平克。这是一种隐喻,通过镜像表现了平克对父亲的误认。镜头在镜像中的小平克和父亲之间来回切换,表现了平克对父亲的想象和对父爱的渴求。
在小平克的心目中,学校就是一个工厂,压抑思想、压抑个性,阻碍自我的成长。而关于教育的探讨也是这部影片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用15个镜头表现了小平克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和课堂情形。前两个镜头正面水平拍摄,表现了老师的道貌岸然。而他们唯一会做的则是在课堂上取笑学生。接下来的13个镜头表现了老师在平克心中的形象,仰拍镜头突出了老师的丑恶,而老师对平克的嘲笑和恐吓则在小平克的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在小平克的意识中,学校就是由方格子和流水线组成的工厂,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生产出来的产品。电影用32个镜头呈现了平克心中的学校,这也引起了教育界关于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探讨。一个大全景,学生们一步一步走向流水线,等待被生产。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没有表情,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因为那个凶恶的老师在对他们怒吼,在扼杀着他们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只能如木偶一样走向生产线的终端,被切割成肉丝。全景和特写交互切换,老师的凶恶和学生的麻木频繁闪现,形象展现了“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无限伤害。
在小平克的心目中,学校就是一堵冰冷的墙,禁锢着他的心灵和思想。虽然现实中他无法冲破这堵冰冷的“迷墙”,但在他不安的心中,已经无数次摧毁过这堵墙。接下来影片用50个迅速切换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小平克对学校的痛恨和反抗。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他们撕毁书本,推倒桌椅,把教室搞得翻天覆地。他们开始了一次反抗的狂欢,一个全景镜头让我们看到教室里的凌乱不堪和同学们冲破禁锢后的欢乐。而同学们最想推倒那堵“迷墙”,随着墙的倒塌,镜头切换到大全景,由上而下缓缓摇动,让我们看到燃烧的教室和即将被推向火堆的可恶的老师。
但想象中的反抗只能存在于平克幼小的心中,现实中他必须屈从于学校的管教。缺少了父爱,在学校又时常被嘲笑和侮辱的平克,可以说是在一个很不正常的环境下成长的。尽管母亲在加倍地给他呵护、给他母爱,但这远远不能代替父亲的地位。小平克希望找回自己的父亲、找回父爱。
一部影片由许多镜头组成,这些镜头的不同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影片,而这种镜头的剪切和组合手段就是电影中常说的“蒙太奇”。电影《迷墙》没有经典的故事,没有平稳合理的叙述,但它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它对蒙太奇手法的出色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整部影片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平克意识的随意流动,所以对心理蒙太奇的精彩运用成为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心理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的一种,主要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形态,叙述的片段性、不连贯性、时空的跳跃性和记忆、梦境、幻觉的闪回是其特点。这种蒙太奇手法在现代电影创作中的使用正逐渐减少,但电影《迷墙》使用了许多心理蒙太奇,为我们构造了精彩的视觉画面。
电影第12分钟处,平克躺在游泳池里,表面上很平静,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痛苦。此时镜头迅速向下运动,向我们呈现迷惑和难以适应的感觉,导演想用这迅速的运动镜头让我们感受平克内心的痛苦。接着平克父亲的形象不断闪现,战场的爆炸、战场上的鲜血与游泳池中的平克形象迅速切换。对父亲的怀念、对父爱的渴望、对战争的恐惧让平克的内心无比痛苦,他似乎是躺在父亲鲜血染红的水池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为我们形象呈现了平克心中的痛苦和内心承受的折磨。
陷入昏迷状态的平克依然在无意识中想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频闪镜头告诉了我们母亲在平克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医生为陷入昏迷的平克注射药品的时候,影片为我们迅速呈现了平克小时候生病打针的情形,针头、医生给小平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心理蒙太奇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迷乱中的平克记忆深处的秘密,而这对我们理解平克、理解整部影片都是很有帮助的。
应该说,像《迷墙》这样的实验性电影很容易淹没在历史的沉积中,但现在我们依然能从这部影片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与其对蒙太奇的精彩运用是分不开的。虽然上映多年,但《迷墙》出色的剪接手段还是让我们赞叹不已。
二、音乐成就《迷墙》
如果说对蒙太奇的运用是电影《迷墙》至今仍获得人们关注的一个原因的话,那么对于音响的处理则是电影《迷墙》最为人们所议论和记忆的地方。导演对语言的节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95分钟的片长里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导演却运用音乐为我们填补了对话的空白,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没有对话的不适和难以理解。电影《迷墙》被称为“摇滚电影”,因为这是一部根据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由于对音乐的大量运用,这部电影还被视为MTV的开山之作。音乐让这部电影显得与众不同,音乐在这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音乐承载了叙述线索的功能。电影《迷墙》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晰的叙述线索。在影片中,唯一能够让我们理清条理的就是音乐,音乐在这里承担了贯串剧情的线索作用。电影《迷墙》中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平克·弗洛伊德于1979年录制的专辑Thewall,剧情的设置也与专辑里收录的歌曲有很大关系。
我们首先听到的是In The Flesh,在众多歌迷的期待中,平克登上舞台。正如歌词中所唱,“如果你想了解隐藏在这些冰冷眼睛后的一切,你就必须爬过所有的伪装”,这句歌词也暗示了平克急于冲出母体后所要遭遇的孤独而痛苦的一生。平克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这意味着他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他的人生将会如The Thin Ice。平克试图找回父亲,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亲的陪伴下玩耍,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在平克的回忆和想象中,Another Brick In TheWallpt.1响起。当第一天去学校,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此时的音乐为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但平克在学校面对的却是刻板的老师、顽固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是孩子们不需要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中平克高喊“我们不需要灌输式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被控制”。由于失去了父亲,母亲对平克给予了过多的母爱,但这过分的母爱也让平克感到压抑,Mother表达了小平克想和妈妈对话的愿望,平克希望母亲能告诉他:“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母亲并不能给他答案,在现实中,平克看到的依然是争斗和流血,Empty Spaces,平克选择了堕落,因为他看不到希望。妻子的背叛让平克伤心,于是Young Lust,他大声呼喊:“我需要一个不羁的女子”,以惩罚他的妻子。表面的沉默无法掩饰平克内心的冰冷和失望,他需要把心中的悲伤发泄出来,于是,平克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One Of My Turns。平克虽然表面上对妻子的背叛置之不理,但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渴望留住妻子、留住爱的,Don't Leave Me Now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复杂情感。妻子的离去让平克陷入无爱的世界,他感到的是冰冷和无奈,于是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中表达了他的愤怒、恐惧和焦虑。Goodbye Cruel World,平克决定离开这个冰冷的世界,躲到自己构筑的墙后。
躲在墙后的平克并不快乐,他不断撞墙,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他希望有人来拯救他。对着电视,平克的内心无法平静,他不断切换着频道,在Nobody Home的歌声中,他想起遥远的童年。电视中“二战”电影让他回想起悲伤的往事,他独自徘徊在车站,试图从归来的队伍里找回自己的父亲,但他再次失望,Vera的音乐声中,平克发出痛苦的哀鸣。鼓乐声中,人们齐声高唱Bring The Boys Back Home,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心声。
躲在自己的墙后,平克以为可以Comfortably Numb,但他还要继续他的演出,他的老板还需要他去完成演出、赚取更多的钱。于是,他们为平克注射药物,硬是让平克醒来,走出自己的惬意。于是,The Show Must Go On。终于,平克的忧郁异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腐化灵魂,他宁愿Run Like Hell。在混乱的颤栗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精神早就疲惫不堪,但他无计可施,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终于,平克发出狂吼“stop!”,结束了这场可笑的表演。而平克似乎也意识到精神上的枷锁,他躲在阴暗的角落反复低吟:“stop,stop,stop……”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的审判(The Trial),平克终于走出了墙外(Outside The Wall)。影片也在最后的乐曲中结束了。回首往事,在墙中的一幕幕形象又再度浮现在眼底,那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墙,孤独冰冷地封锁了心和意识。
《迷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和导演艾伦·帕克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是分不开的。《迷墙》的非故事性、高明的电影语言运用以及音乐注定了它的特殊和耐人寻味,而它的创造者艾伦·帕克更是我们不可忘怀的大师。
注释:
[1][2] 杨涛:《电影〈迷墙〉的剪辑特色》,《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