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保障下的恬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guang9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借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旦仕途失意,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一类如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满纸愤激之言;一类如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程难料,孤独,寂寞,凄凉之情溢于言表;一类则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屡遭挫折却越战越勇;一类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失意却又豁达,有微词却更见豪放。
  我要说的却是另一类:一旦仕途失意,便移情于田园山水,尽抒隐逸情怀,表现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如陶渊明、王维、韦应物等。山水田园诗人众多,而真正能表现恬淡宁静闲适的,我觉得应首推王维。而我又认为,能让他的诗体现恬淡宁静闲适的一个因素,应该是他的衣食无忧,即物质保障下的恬淡。
  王维,自二十一岁中进士走入仕途,先后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尚书右丞。如果不是那场兵变,也许还要高升。做着高官,拿着厚禄,享受着锦衣玉食,出门怕也是前簇后拥,骑着马,乘着官轿。即使有心隐逸,来到山林田园之中时,只怕也有下人打点好了一切,他只需有闲情逸致前去游山玩水,赏花赏月散心。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着眼于秋景,又是在日暮夜晚,“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在王维的笔下,却丝毫见不到悲意。新雨洗涤后的山是如此空灵、宁静,明月,清泉的映衬更使山间清幽、雅洁、宁静、恬美,那似乎也应是不用足踏泥浆的王孙才会有的恬淡。再加上竹林深处的浣女,莲叶下渔舟中的渔父,在诗人的笔下,全无生活的困顿劳苦之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的衬托下,让人感觉浣衣、打鱼只是他们的一种休闲娱乐,因而满溢静美、愉悦之感。相较而言,只做了八十几天县令的陶渊明虽也身处田园,却显出另一种情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亲自去田里劳作,其中的辛劳自然明了,虽口里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总让人感觉带有一点自慰的语气。再看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在莲花映衬下的渔父相比,多了一份孤独、寂寞、冷清,自然也无法用闲适、恬淡等词来形容。
  再看《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不为过。桃红,柳绿,落花,啼莺,艳丽的色彩效果,以声衬静的技法,加上缭绕的朝烟,仿佛荡涤净俗世的一切尘垢、喧嚣,令人如置身画中,如入仙境,真个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曾见?更妙处在于“客犹眠”。古代读书人读书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王维不需要,他已位居高官,他已有殷实的家产。农家人更苦,张碧《农父》中说:“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李绅《古风》中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作中描写的真正的农家人,披星戴月,历寒暑,冒风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辛辛苦苦干到头,“到头禾黍属他人”,弄得吃不饱,穿不暖,更有甚者弄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谁个有王维样的闲心到“莺啼”时“犹眠”,如何有风情去赏花,赏月呢?
  再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小诗构思精巧,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景,来映衬春山的静谧,是“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颇富诗意。诗中的“静”还源于心静,心静自然觉出夜静,自然感受到山空,自然也听得到桂花飘落的声音。王维的“心静”与他晚年“长斋奉佛”,接受佛教消极出世思想有关系,但应该跟他的经济状况也有关系。身居山水之间,却可抛开一切杂念,抛开一切俗务,这自然也因他有坚实的经济后盾,可以不愁吃,不愁穿。戴书伦《屯田词》:“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禾麦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盈,青苗食尽余枯茎……”真正的田家人怕没有个真正心静的时候,禾麦种下了还得记挂是否风调雨顺,还得发愁是否会有个天灾人祸。看到桂花开落怕也只是想到时令,该播还是该收;看到月亮出来了怕也只是心忧明日天气,是刮风还是下雨;吃了上顿,马上就得惦记着落实下顿。谁还能有如此诗情画意,听花开花落声音,看月缺月圆的风景?
  还有《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吟咏着《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准备归隐田园。陶渊明“胡不归”是因“田园将芜”,再打比方来说,是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初王绩也借“长歌怀采薇”来表达自己避世隐居的愿望,但起因却是仕途失意,“徙倚欲何依”,最终弃官隐居故乡,其中自少不了落寞。而王维的原因则是“即此羡闲逸”。是哪些“闲逸”让他怦然心动?是牛羊归圈的温馨场面,是野老等候牧童的亲情画面,是田夫相见语依依的感人图景……这些的确够“闲逸”,禁不住让人顿生隐逸之念。只是,与其他诗人的诗作一比,却又发现他所描述的农家生活过于理想化。比如他只见到“雉雊麦苗秀”的喜人,却无法体会“五月粜新谷”的愁苦;他能见到“蚕眠桑叶稀”的丰收在望,却同样感受不到“二月卖新丝”的凄惨遭遇。身为达官贵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田家之伤自然无从知晓。
  当然,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时代背景,所接受的思想,诗人的理想愿望等等。但基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异于常人的恬淡,宁静,闲适,不禁想到了这些,认为他的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因为我始终觉得,物质是第一性的,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祝福》是鲁迅经典名篇,对于文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该文时,往往依据教参所载,认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即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绳索”。对此,笔者以为此种结论有待商榷。  一、烙上劣根性的鲁镇社会:冷漠、麻木  鲁镇社会,处处笼罩着层层的阴影——冷漠、麻木。现以鲁镇闲人们、鲁四老爷、四婶为例,略作分析。  (一)鲁镇闲人  祥
语言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向学生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口号,感觉还是颇有成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做法,和大家共享。  一、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去做  以往的教学中,每课的课前预习该预习哪些内容总是布置得详详细细,恐怕有疏漏,而学生也就在你所限制的范围内学习,绝不越轨。学生很被动,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