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熟悉而又模糊的形象,一份独特而又普遍的情怀,一个悠远而又鲜活的梦境。古诗,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借多媒体的辅助, 从古老和梦幻中走出,鲜活而美丽。因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成为深受师生的青睐和欢迎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省级教学名师的展示课《声声慢》,对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根据我的听课笔记和记忆,我把教学过程和内容恢复如下:
一、由郭沫若李清照纪念馆题词导入(多媒体展示纪念馆题词,李清照肖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范读;
2、整体把握诗歌。提问:本首词抒发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愁”。体现在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具体分析词作
(一)分析直接抒情的文句
1、学生寻找文中诗人直抒胸臆的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独自怎生得黑
2、分析写的最好的抒情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学生先谈,师概括总结(无板书或多媒体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 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 寻觅无果 处境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 心境冷清
感情基调(板书):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前人对这一名句评价:大珠小珠落玉盘
拓展:如果把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压缩为一首诗:(多媒体展示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声声慢》)
情感:绝望 感受:不美
(二)分析间接抒情。过渡句:诗歌优美的秘诀在于用用了间接抒情。
1、分析:要表现愁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2、分析哪个意向写得好。 生分析,师引导,再多媒体展示前人诗句用例。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思乡之情、悲凉的孤独与愁苦。(教师对以上意向逐一用例句分析,并总结意向的象征义,共用了六张幻灯片。我的笔记只记下关于梧桐的一点。教师展示的多,速度快,只能快速看、听,无法跟上笔记。)
(三)内容小结:作者在诗中都表现了那些愁?(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南渡大事记)
痛 亡国之痛 悲 沦落之悲
伤 恨
苦 孀居之苦 愁 半生飘零
(此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我没能记完整)
四、教学拓展:
1、古人眼中的愁:重、长、多(多媒体展示古人诗中写愁的名句)
2、对本诗的评价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的情感》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五、 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法国缪塞和奥尔科德对生活和创作关系思索的结晶)
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多媒体展示教师的评价)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旷古绝今的词坛奇人
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万古愁心的乱世女神
六、作业:运用联想想象,描绘诗中的三个场景。(多媒体展示)
1、淡酒浇愁;2、秋雁南飞;3、黄花憔悴;
本节课,优点和缺点都比较典型。
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形象,有助于学生走近李清照和她的艺术世界;使用多媒体呈现了大容量的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 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
1、肢解了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缺乏对意境的整体把握,把审美意境分解为意象的文化义,再条分缕析。就像把一朵玫瑰花一片片撕下咀嚼,不叫品味,叫破坏。另外,老师把诗中的意境用画面展示,诗境成为图片,损害了美也遏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知识容量太大,知识迁移过多, 分散了课堂重心,让教学目标游离。并且,知识迁移梯度过大,不利于学生接受。学生受到的知识信息刺激大,但真正积累、理解和思考的东西却很少,课堂并不高效。
3、课堂以展示多媒体内容为主要活动,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放映者,学生成为接受者,师生沦为多媒体的工具,退化了课堂求知、质疑、解惑的基本功能。
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把传统诗歌欣赏、理解、品鉴的优势和多媒体教学直观、大知识容量的特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呢?对此,我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应回归诗歌本身。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范畴,是诗歌教学隐秘灵魂。诗歌教学应了解意向的文化义,但更应强调语境义,要统一到意境中感受、理解、欣赏,尽量减少对课文的肢解。多媒体可以呈现意象,帮助学生进入想象世界,或者呈现老师感受的审美层次较高的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意境。有条件的地方老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把自己感受的意境表现成画面。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巧妙地激发和构建学生自己的审美意境,但不能代替学生想象。 用多媒体作意象文化义的传载工具,就像面对美丽的梦幻花园,你不去欣赏美景,却兴致勃勃讲解园中花卉的知识。
二、要明白教学的主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不能抢角色,使学生成为老师表演的道具。而且,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以至于师生沦为多媒体手段的工具。
总之,我们要紧扣诗歌本身教学, 把功夫更多的下到诗的欣赏、研读上,下到切实促使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上。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观众和配角。更不能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把学生沦为吸纳多媒体传输知识的工具。我们要在教学中多探索,多思考,使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手段真正成为绿叶,衬托出古诗这朵奇葩的独特魅力,做到红花绿叶相得彰。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省级教学名师的展示课《声声慢》,对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根据我的听课笔记和记忆,我把教学过程和内容恢复如下:
一、由郭沫若李清照纪念馆题词导入(多媒体展示纪念馆题词,李清照肖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范读;
2、整体把握诗歌。提问:本首词抒发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愁”。体现在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具体分析词作
(一)分析直接抒情的文句
1、学生寻找文中诗人直抒胸臆的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独自怎生得黑
2、分析写的最好的抒情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学生先谈,师概括总结(无板书或多媒体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 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 寻觅无果 处境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 心境冷清
感情基调(板书):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前人对这一名句评价:大珠小珠落玉盘
拓展:如果把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压缩为一首诗:(多媒体展示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声声慢》)
情感:绝望 感受:不美
(二)分析间接抒情。过渡句:诗歌优美的秘诀在于用用了间接抒情。
1、分析:要表现愁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2、分析哪个意向写得好。 生分析,师引导,再多媒体展示前人诗句用例。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思乡之情、悲凉的孤独与愁苦。(教师对以上意向逐一用例句分析,并总结意向的象征义,共用了六张幻灯片。我的笔记只记下关于梧桐的一点。教师展示的多,速度快,只能快速看、听,无法跟上笔记。)
(三)内容小结:作者在诗中都表现了那些愁?(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南渡大事记)
痛 亡国之痛 悲 沦落之悲
伤 恨
苦 孀居之苦 愁 半生飘零
(此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我没能记完整)
四、教学拓展:
1、古人眼中的愁:重、长、多(多媒体展示古人诗中写愁的名句)
2、对本诗的评价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的情感》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五、 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法国缪塞和奥尔科德对生活和创作关系思索的结晶)
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多媒体展示教师的评价)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旷古绝今的词坛奇人
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万古愁心的乱世女神
六、作业:运用联想想象,描绘诗中的三个场景。(多媒体展示)
1、淡酒浇愁;2、秋雁南飞;3、黄花憔悴;
本节课,优点和缺点都比较典型。
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形象,有助于学生走近李清照和她的艺术世界;使用多媒体呈现了大容量的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 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
1、肢解了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缺乏对意境的整体把握,把审美意境分解为意象的文化义,再条分缕析。就像把一朵玫瑰花一片片撕下咀嚼,不叫品味,叫破坏。另外,老师把诗中的意境用画面展示,诗境成为图片,损害了美也遏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知识容量太大,知识迁移过多, 分散了课堂重心,让教学目标游离。并且,知识迁移梯度过大,不利于学生接受。学生受到的知识信息刺激大,但真正积累、理解和思考的东西却很少,课堂并不高效。
3、课堂以展示多媒体内容为主要活动,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放映者,学生成为接受者,师生沦为多媒体的工具,退化了课堂求知、质疑、解惑的基本功能。
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把传统诗歌欣赏、理解、品鉴的优势和多媒体教学直观、大知识容量的特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呢?对此,我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应回归诗歌本身。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范畴,是诗歌教学隐秘灵魂。诗歌教学应了解意向的文化义,但更应强调语境义,要统一到意境中感受、理解、欣赏,尽量减少对课文的肢解。多媒体可以呈现意象,帮助学生进入想象世界,或者呈现老师感受的审美层次较高的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意境。有条件的地方老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把自己感受的意境表现成画面。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巧妙地激发和构建学生自己的审美意境,但不能代替学生想象。 用多媒体作意象文化义的传载工具,就像面对美丽的梦幻花园,你不去欣赏美景,却兴致勃勃讲解园中花卉的知识。
二、要明白教学的主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不能抢角色,使学生成为老师表演的道具。而且,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以至于师生沦为多媒体手段的工具。
总之,我们要紧扣诗歌本身教学, 把功夫更多的下到诗的欣赏、研读上,下到切实促使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上。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观众和配角。更不能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把学生沦为吸纳多媒体传输知识的工具。我们要在教学中多探索,多思考,使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手段真正成为绿叶,衬托出古诗这朵奇葩的独特魅力,做到红花绿叶相得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