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校努力创建小学英语“三动”教学模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利用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历,体会、理解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习惯,自觉地运用和实践语言技巧,发展“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互动;灵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适应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发展其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有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校努力探究英语教学改革措施,构建“三动”英语教学新模式来引领教学。
我们的教学任务和英语课堂中的交际任务应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利用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历,体会、理解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习惯,自觉地运用和实践语言技巧,发展“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一、课前。人人动手。师生共同“主动”开发、重组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课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认真分析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找准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在教学中要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因此,课前要根据各个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和内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搜集、归类、优化或动手制作相关道具,让学生学会建立和利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的自我构建。
1.找一找身边的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平常我们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的各类日用品、食品包装,各大公共场所、超市商店门牌标志等中英文注释,还有很多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的单词和句子:Thank you、Bye-bye、Sorry、OK.Please、Sofa(沙发)、Coffee(咖啡)、Salad(色拉)、hamburger(汉堡包)等。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我们每天被英语包围着,那我们就要变被动为主动,留心身边的英语,并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渠道,增加信息的收入量,丰富英语知识,了解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透过英语,知道英语国家中主要的食品和饮料名称、世界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重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放眼世界,培养国际意识,激发学英语的兴趣。
2.收集、整理相关课程资源或动手制作学具。
围绕某单元的主题多渠道收集,开发独具特色、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如广州版四年级下册Modulel People,学习描述人物的衣着、穿戴、外貌、性格等,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从家里拿出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照片,有的从报刊、杂志、电脑中去收集形象各异、个性突出的明星、名人,有的画出谐趣搞笑的卡通人物。各位亲朋好友和深受大家喜爱且熟悉的明星、名人都被孩子们盛情邀请到教室中,用英语热情介绍给同学们。在英语教学中,教具必不可少,是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但学生的学习道具同样重要,甚至比教具更有效。如在学习时间的表达及daily routine时,课前,学生人人动手,个人或小组合作制作手动时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时钟,孩子们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增强了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3.预习语言知识。
首先是课文生词,学生先按phonics的语音规律,以旧带新尝试读出新单词,然后依托文本情景,感知词汇的音、形、义、用,感知语言结构,通过归纳、对比,由学生自己找出语言规律。
4.编演故事、小品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资源就蕴藏在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课前,围绕某单元内容主题,结合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胆发挥想象,融合个性化的思维,编演故事,分角色演出故事或小品;深入生活,真切体验,模拟生活情境,分角色演出。如学习动物及其能力时,孩子们合作编演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运动会,同学们大显身手扮演不同的动物:“Hi,I’m a bird.Look atme,I cannyhighinthe sky...”
二、课中。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分享平台
课前根据教材内容、主题做好充足的准备,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内容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拓展了动手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学习。因此,课中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创设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各类立体教学活动,搭建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台,在“任务驱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展示特长与风采的交流能力,让学生体会“互动”交流的成功与乐趣。
1.竞赛性学习活动。
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说英语的强烈动机,促进他们更主动、更自觉地运用本课知识点进行竞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新的知识点。
如在学习时间的表达及相关句型中,让同学们拿出预先制作好的时钟,边摆弄边示范:It’s eight o’clock\It’s halfpast SiX.\Five to twelve然后由老师或让一学生扮演时间老人,随口说出某时间,让他们动手摆弄,看谁又快又准;或小组间展开对抗赛,一组摆时钟,问:“What timeis it?”另一组快速读出所显示的时间。由于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时钟,他们都急不可待地大显身手,一决高下,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不甘示弱,脑、手、口全方位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一下子熟练掌握了时间表达这一难点。接着继续以时间为主线,边动手摆弄,边充当小记者互相调查访问同学一天的生活作息安排。整节课都以“互动”的形式贯穿字、词、句、篇的教学,全面操练英语的听说读写,侧重運用,真正落实“用英语做事情”。 2.游戏性学习活动。
将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设置于各种有趣、好玩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单词教学中,让学生出示他们事先收集、制作的课件或图画。如学习动物、交通工具、玩具、衣物等,设计多种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又如“声音向导”:把某物品藏在教室某角落中,让一学生寻找,距离目标越近声音越大,反之声音越小。通过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声音,一齐欢呼喊出目标物,进而找到目标,其兴奋度覆盖整个教室;夺宝奇兵:利用教室桌椅设置一个出口、一个入口进行夺宝,学生必须顺利、快速读出目标单词,才能顺利走出迷宫夺得宝物,完成后可再改变路线,替换单词继续玩下。有玩具、有游戏的课堂总是令人兴奋的,哪怕为了玩具,“不得不”使用英语。
3.体验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乐于、敢于开口,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体现英语的交际功能。
如在廣州版四年级上册U8 I likeEnglish best中讨论各自喜欢的学科,让学生在教室走动,用“What’s your favouritesubject?”来访问,找出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站在一起成为朋友,然后创建各自的俱乐部,并讨论俱乐部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不但用英语畅所欲言,尽诉心声并付诸行动成立俱乐部,更使学生明白了各学科的特点,让他们更爱学习。又如在“雪中送炭”的情景体验中,先用小纸条写上hungry、cold、excited、bored等放在一个盒子中,让学生随意抽出一纸条,说出其中感觉并表演出来,如:“I’m hungry,whatwould you give me?”另一学生用“Wouldyou like?”或“What would you like?”边说边给予该学生以“雪中送炭”的帮助。在此活动中,该句型被有机地与感觉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句型和相应的形容词。
4.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先激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探究英语语言规律,熟练掌握,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比如学习某类单词时,老师不是直接显示出来,而让学生向老师提问,一步步找到答案:“Is it an animal/afruit/a placeor a person?”在确定范围内,学生继续问:“Where does it live?”“What can itdo?”“Can it fly/swim?”刨根问底追问下去,直到得出答案。这种学习被放置于一个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操练时有了一种牵引或动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能力。又如“书中寻宝”活动,针对英语阅读,首先要利用好文中的插图,千万不能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阅读前,利用插图进行大胆想象、推测,再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或线索引证自己的推测;或小组合作,看图互相提问,然后带着问题一起书中“寻宝”,学生因好奇心的驱使,锲而不舍地追寻答案,注意力格外集中。英语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并非一种愉悦的经历,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意味着“练习”,意味着是否“正确”。因此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质量,至关重要。
三、课后。学生“灵动”起来
通过课前“主动”、课中“互动”,课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灵动”起来。
1.思维的“灵动”。
如学生在学完bedroom、schoo薛场所话题后,纷纷动手设计自己的dream bedroom,又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future school的设计中,并和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分享、交流、展示各自的作品;用“现在进行时”记录下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瞬间,用“过去时”记录难忘的珍贵回忆,用“将来时”撰写自己学习生活计划等,与同学们真切交流,尽情感受成功交际的喜悦、情感的互动、心灵的碰撞,思维如鱼得水般活起来,畅游在英语的海洋中。语言学家1esperson说:“教好英语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尽量多的事去做,而且使用英语做。学生必须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时地喷淋一点水,他必须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个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学生从课前、课中一直用英语做事情,课后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英语的学习,而是更自觉地将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这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又从课外循环至课内,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活动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2.学习策略的“灵动”。
学生通过课前的“主动”开发、收集课程资源等一系列活动,不再将课本当作学习的全部内容,一成不变、无条件地接受,而是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合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的思维,个人或小组分工合作归类、优化、整理课程资源,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课中,通过开放性互动交流平台,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在平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中学会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走自主学习、合作发展之路;课后通过互动交流、学习所得,动手、动脑、动口完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作业,并把作品成果整理成册,建立个人学习成长袋。此种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静态的语言学习变成了动态的活动交流,教师把课堂上的教变成了课外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个性的“灵动”。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入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够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我们开展英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是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得以展示、激发、超越的过程,这样的英语教学活动让教材由文本活化为生活,内化为情感,升华为精神,积淀为素质。如学习goodmanners,让学生化身为文明小天使,让他们去收集在家、在校、在公共场所不文明的言行或图片,用英语告诫学生如何身体力行做个文明的小天使,比赛看谁能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英语礼貌用语。在进行该项英语实践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真正地文明起来。
任何一种教学就像馈赠给小朋友的一份珍贵礼物一样,让他们乐而忘返,只有如此,教学过程才充满乐趣且是高效的,而不是强加于他们头上的一种额外负担。
关键词:主动;互动;灵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适应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发展其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有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校努力探究英语教学改革措施,构建“三动”英语教学新模式来引领教学。
我们的教学任务和英语课堂中的交际任务应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利用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历,体会、理解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习惯,自觉地运用和实践语言技巧,发展“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一、课前。人人动手。师生共同“主动”开发、重组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课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认真分析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找准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在教学中要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因此,课前要根据各个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和内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搜集、归类、优化或动手制作相关道具,让学生学会建立和利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的自我构建。
1.找一找身边的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平常我们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的各类日用品、食品包装,各大公共场所、超市商店门牌标志等中英文注释,还有很多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的单词和句子:Thank you、Bye-bye、Sorry、OK.Please、Sofa(沙发)、Coffee(咖啡)、Salad(色拉)、hamburger(汉堡包)等。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我们每天被英语包围着,那我们就要变被动为主动,留心身边的英语,并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渠道,增加信息的收入量,丰富英语知识,了解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透过英语,知道英语国家中主要的食品和饮料名称、世界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重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放眼世界,培养国际意识,激发学英语的兴趣。
2.收集、整理相关课程资源或动手制作学具。
围绕某单元的主题多渠道收集,开发独具特色、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如广州版四年级下册Modulel People,学习描述人物的衣着、穿戴、外貌、性格等,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从家里拿出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照片,有的从报刊、杂志、电脑中去收集形象各异、个性突出的明星、名人,有的画出谐趣搞笑的卡通人物。各位亲朋好友和深受大家喜爱且熟悉的明星、名人都被孩子们盛情邀请到教室中,用英语热情介绍给同学们。在英语教学中,教具必不可少,是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但学生的学习道具同样重要,甚至比教具更有效。如在学习时间的表达及daily routine时,课前,学生人人动手,个人或小组合作制作手动时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时钟,孩子们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增强了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3.预习语言知识。
首先是课文生词,学生先按phonics的语音规律,以旧带新尝试读出新单词,然后依托文本情景,感知词汇的音、形、义、用,感知语言结构,通过归纳、对比,由学生自己找出语言规律。
4.编演故事、小品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资源就蕴藏在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课前,围绕某单元内容主题,结合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胆发挥想象,融合个性化的思维,编演故事,分角色演出故事或小品;深入生活,真切体验,模拟生活情境,分角色演出。如学习动物及其能力时,孩子们合作编演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运动会,同学们大显身手扮演不同的动物:“Hi,I’m a bird.Look atme,I cannyhighinthe sky...”
二、课中。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分享平台
课前根据教材内容、主题做好充足的准备,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内容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拓展了动手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学习。因此,课中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创设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各类立体教学活动,搭建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台,在“任务驱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展示特长与风采的交流能力,让学生体会“互动”交流的成功与乐趣。
1.竞赛性学习活动。
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说英语的强烈动机,促进他们更主动、更自觉地运用本课知识点进行竞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新的知识点。
如在学习时间的表达及相关句型中,让同学们拿出预先制作好的时钟,边摆弄边示范:It’s eight o’clock\It’s halfpast SiX.\Five to twelve然后由老师或让一学生扮演时间老人,随口说出某时间,让他们动手摆弄,看谁又快又准;或小组间展开对抗赛,一组摆时钟,问:“What timeis it?”另一组快速读出所显示的时间。由于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时钟,他们都急不可待地大显身手,一决高下,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不甘示弱,脑、手、口全方位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一下子熟练掌握了时间表达这一难点。接着继续以时间为主线,边动手摆弄,边充当小记者互相调查访问同学一天的生活作息安排。整节课都以“互动”的形式贯穿字、词、句、篇的教学,全面操练英语的听说读写,侧重運用,真正落实“用英语做事情”。 2.游戏性学习活动。
将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设置于各种有趣、好玩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单词教学中,让学生出示他们事先收集、制作的课件或图画。如学习动物、交通工具、玩具、衣物等,设计多种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又如“声音向导”:把某物品藏在教室某角落中,让一学生寻找,距离目标越近声音越大,反之声音越小。通过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声音,一齐欢呼喊出目标物,进而找到目标,其兴奋度覆盖整个教室;夺宝奇兵:利用教室桌椅设置一个出口、一个入口进行夺宝,学生必须顺利、快速读出目标单词,才能顺利走出迷宫夺得宝物,完成后可再改变路线,替换单词继续玩下。有玩具、有游戏的课堂总是令人兴奋的,哪怕为了玩具,“不得不”使用英语。
3.体验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乐于、敢于开口,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体现英语的交际功能。
如在廣州版四年级上册U8 I likeEnglish best中讨论各自喜欢的学科,让学生在教室走动,用“What’s your favouritesubject?”来访问,找出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站在一起成为朋友,然后创建各自的俱乐部,并讨论俱乐部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不但用英语畅所欲言,尽诉心声并付诸行动成立俱乐部,更使学生明白了各学科的特点,让他们更爱学习。又如在“雪中送炭”的情景体验中,先用小纸条写上hungry、cold、excited、bored等放在一个盒子中,让学生随意抽出一纸条,说出其中感觉并表演出来,如:“I’m hungry,whatwould you give me?”另一学生用“Wouldyou like?”或“What would you like?”边说边给予该学生以“雪中送炭”的帮助。在此活动中,该句型被有机地与感觉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句型和相应的形容词。
4.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先激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探究英语语言规律,熟练掌握,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比如学习某类单词时,老师不是直接显示出来,而让学生向老师提问,一步步找到答案:“Is it an animal/afruit/a placeor a person?”在确定范围内,学生继续问:“Where does it live?”“What can itdo?”“Can it fly/swim?”刨根问底追问下去,直到得出答案。这种学习被放置于一个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操练时有了一种牵引或动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能力。又如“书中寻宝”活动,针对英语阅读,首先要利用好文中的插图,千万不能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阅读前,利用插图进行大胆想象、推测,再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或线索引证自己的推测;或小组合作,看图互相提问,然后带着问题一起书中“寻宝”,学生因好奇心的驱使,锲而不舍地追寻答案,注意力格外集中。英语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并非一种愉悦的经历,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意味着“练习”,意味着是否“正确”。因此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质量,至关重要。
三、课后。学生“灵动”起来
通过课前“主动”、课中“互动”,课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灵动”起来。
1.思维的“灵动”。
如学生在学完bedroom、schoo薛场所话题后,纷纷动手设计自己的dream bedroom,又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future school的设计中,并和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分享、交流、展示各自的作品;用“现在进行时”记录下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瞬间,用“过去时”记录难忘的珍贵回忆,用“将来时”撰写自己学习生活计划等,与同学们真切交流,尽情感受成功交际的喜悦、情感的互动、心灵的碰撞,思维如鱼得水般活起来,畅游在英语的海洋中。语言学家1esperson说:“教好英语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尽量多的事去做,而且使用英语做。学生必须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时地喷淋一点水,他必须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个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学生从课前、课中一直用英语做事情,课后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英语的学习,而是更自觉地将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这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又从课外循环至课内,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活动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2.学习策略的“灵动”。
学生通过课前的“主动”开发、收集课程资源等一系列活动,不再将课本当作学习的全部内容,一成不变、无条件地接受,而是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合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的思维,个人或小组分工合作归类、优化、整理课程资源,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课中,通过开放性互动交流平台,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在平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中学会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走自主学习、合作发展之路;课后通过互动交流、学习所得,动手、动脑、动口完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作业,并把作品成果整理成册,建立个人学习成长袋。此种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静态的语言学习变成了动态的活动交流,教师把课堂上的教变成了课外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个性的“灵动”。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入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够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我们开展英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是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得以展示、激发、超越的过程,这样的英语教学活动让教材由文本活化为生活,内化为情感,升华为精神,积淀为素质。如学习goodmanners,让学生化身为文明小天使,让他们去收集在家、在校、在公共场所不文明的言行或图片,用英语告诫学生如何身体力行做个文明的小天使,比赛看谁能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英语礼貌用语。在进行该项英语实践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真正地文明起来。
任何一种教学就像馈赠给小朋友的一份珍贵礼物一样,让他们乐而忘返,只有如此,教学过程才充满乐趣且是高效的,而不是强加于他们头上的一种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