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越来越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在不断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重点探讨的问题。为此,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学生数学预习自学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探析,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自学;知行教育;教学效率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材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增多了,给学生留出的自学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多,教材的这一特点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课前做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作为灌输者,而是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虽然课前自学本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很少主动自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自学给予一定的指导,使他们通过有目的的预习活动巩固和复习已学知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构架,进而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合理确定课前自学目标
1.明确目标的意义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课前自学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之后学习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明确的自学目标有时还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集中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目标的设定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同时缺乏一定的自控力以及行动力,自学时往往出现“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为此,确定出合理的课前自学目标很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学生自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明确学生的自学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前进,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方向感,这样也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自学的困难。
例如,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前自学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自学的。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很有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着理解错误的情况,而且这也会对他们的学習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这样,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纠正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误解,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这些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在以后以自己的错误理解来解答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看到课前自学的两面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争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前自学步骤应当合理有效
1.设计课前自学问题和学习单
问题可以在自学前在课堂中提出,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自学会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层次性的提纲:1.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2.你是如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试着举例说明。3.在日常生活中有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情况吗? 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4.你是如何理解加法结合律的,试着举例说明。5.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根据每个问题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预习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有关的内容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记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笔者在开展“厘米和米”这节课的教学时,在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用什么测量呢?学生的身高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学生的书本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开始互相讨论,分析问题的答案。随后,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的结果上反映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还是不太清楚。因此,笔者就借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向学生分别介绍卷尺、直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特点。例如,直尺主要是量测以厘米为单位的物品,如书本、教材中的图形尺寸等;而卷尺主要量测的是以米为单位的物品,例如房子的尺寸等。
2.设计相匹配的课堂前测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课前自学效果也不一样,为了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与课前自学相匹配的课堂前测,来摸清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讲课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前测试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把控,即:课堂前测既要检测出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与已经学过的相联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检测出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个环节上,课堂前测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练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比如,在教学“小数进位乘法”这部分内容时,课堂前测既要有小数不进位乘法的练习题,也要有简单的小数进位乘法的练习题,同时也可以设置成为问题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回答等等,不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课前测试能够达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目的。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前自学的方法
1.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并不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式的纵向结构,而是改变传递接受式的横向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生答,众生听”为学生个别独立学习、学生成对互问互答、学生小组研讨、老师讲学生听等多种组合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全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培养自学能力为重要任务,同时,又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思想,结合教材设计教学程序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自学提纲和引导讨论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便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收集所见过和所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五角星等一系列規则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学轴对称图形产生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着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到有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有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就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两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三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无数条对称轴,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并动手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对轴对称的特征就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
2.勤于归纳总结
在自学汇报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自学的情况,总结新知识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顺序来了解问题的题意和要求,并按照一定方法进行解答。例如,笔者在开展“分数混合计算”这一节课程时,就让学生思考:有一项工作,小张完成需要3天,小王完成需要4天,小明完成需要5天,如果三人同时去做,需要几天完成。如果让学生直接套用计算公式,学生就不能对公式灵活运用。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把这道题目的答案推理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知识体系:工作总量是多少,工作效率是多少,工作时间是多少,教导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先找到这三个条件的数据,就可以作出结果。学生思考以后,就很容易找到相关数据工作总量为1,工作效率为 ,然后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公式推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学生通过公式推理就很容易找到适合这道题目的公式,即 。
3.及时检查自学成果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学习中需要有人进行监督,才能够使学习成果更好的完成,为此,在进行开展语文预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当能够及时监督小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刻督促着小学生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断对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进行强化训练,使小学生能够充分接受并爱上自学,从而培养自学过程中学习的思维和习惯。隔一段时间,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和作品,进行奖励,发动家长支持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自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还达到了新课改所提出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实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素质全面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根本上增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水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自学;知行教育;教学效率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材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增多了,给学生留出的自学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多,教材的这一特点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课前做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作为灌输者,而是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虽然课前自学本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很少主动自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自学给予一定的指导,使他们通过有目的的预习活动巩固和复习已学知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构架,进而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合理确定课前自学目标
1.明确目标的意义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课前自学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之后学习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明确的自学目标有时还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集中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目标的设定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同时缺乏一定的自控力以及行动力,自学时往往出现“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为此,确定出合理的课前自学目标很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学生自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明确学生的自学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前进,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方向感,这样也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自学的困难。
例如,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前自学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自学的。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很有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着理解错误的情况,而且这也会对他们的学習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这样,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纠正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误解,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这些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在以后以自己的错误理解来解答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看到课前自学的两面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争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前自学步骤应当合理有效
1.设计课前自学问题和学习单
问题可以在自学前在课堂中提出,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自学会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层次性的提纲:1.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2.你是如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试着举例说明。3.在日常生活中有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情况吗? 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4.你是如何理解加法结合律的,试着举例说明。5.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根据每个问题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预习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有关的内容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记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笔者在开展“厘米和米”这节课的教学时,在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用什么测量呢?学生的身高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学生的书本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开始互相讨论,分析问题的答案。随后,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的结果上反映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还是不太清楚。因此,笔者就借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向学生分别介绍卷尺、直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特点。例如,直尺主要是量测以厘米为单位的物品,如书本、教材中的图形尺寸等;而卷尺主要量测的是以米为单位的物品,例如房子的尺寸等。
2.设计相匹配的课堂前测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课前自学效果也不一样,为了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与课前自学相匹配的课堂前测,来摸清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讲课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前测试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把控,即:课堂前测既要检测出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与已经学过的相联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检测出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个环节上,课堂前测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练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比如,在教学“小数进位乘法”这部分内容时,课堂前测既要有小数不进位乘法的练习题,也要有简单的小数进位乘法的练习题,同时也可以设置成为问题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回答等等,不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课前测试能够达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目的。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前自学的方法
1.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并不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式的纵向结构,而是改变传递接受式的横向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生答,众生听”为学生个别独立学习、学生成对互问互答、学生小组研讨、老师讲学生听等多种组合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全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培养自学能力为重要任务,同时,又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思想,结合教材设计教学程序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自学提纲和引导讨论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便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收集所见过和所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五角星等一系列規则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学轴对称图形产生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着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到有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有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就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两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三条对称轴,有的图形中有无数条对称轴,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并动手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对轴对称的特征就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
2.勤于归纳总结
在自学汇报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自学的情况,总结新知识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顺序来了解问题的题意和要求,并按照一定方法进行解答。例如,笔者在开展“分数混合计算”这一节课程时,就让学生思考:有一项工作,小张完成需要3天,小王完成需要4天,小明完成需要5天,如果三人同时去做,需要几天完成。如果让学生直接套用计算公式,学生就不能对公式灵活运用。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把这道题目的答案推理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知识体系:工作总量是多少,工作效率是多少,工作时间是多少,教导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先找到这三个条件的数据,就可以作出结果。学生思考以后,就很容易找到相关数据工作总量为1,工作效率为 ,然后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公式推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学生通过公式推理就很容易找到适合这道题目的公式,即 。
3.及时检查自学成果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学习中需要有人进行监督,才能够使学习成果更好的完成,为此,在进行开展语文预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当能够及时监督小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刻督促着小学生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断对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进行强化训练,使小学生能够充分接受并爱上自学,从而培养自学过程中学习的思维和习惯。隔一段时间,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和作品,进行奖励,发动家长支持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自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还达到了新课改所提出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实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素质全面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根本上增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水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