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于卧室桌上的半身镜,和镜子里的父亲一样老态龙钟,金属边框怎么擦也擦不掉的斑斑锈迹,就像父亲脸上再也无法舒展开的皱纹,再也洗不掉的老年斑。
镜面还是干净的,镜中影像依然清晰。镜子斜对卧室门,父亲坐在桌前,老伴和孩子一进卧室,就能看到镜子里的父亲:头发花白稀疏,脸又黑又瘦,被皱纹和老年斑包围的双眼,向左上方略微仰起,呆滞的眼神焕发着神采。
一条写有金字的红纸贴在镜面左上方。崭新红纸上的金字,最醒目的是“奖”字和父亲的名字。父母随儿子搬进新家不久,红纸上的金字是女儿新写的。
女儿刚上小学,秋收时,第一次看到这面镜子,第一次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父亲:头发黑亮浓密,饱满红润的脸神采飞扬,笑眯眯的眼略微向左上方抬起,明亮好看。父亲双唇微噘,欢快的口哨儿声跳跃在屋子里。她仰起小脸,指着镜子左上方写有金字的红纸,问:“爸爸,纸上的字念什么?”父亲高声教她念红纸上的字,把“奖”字和他的名字,念得很响。
“当了十多年孩子王,奖你一块镜子就美成这样了!好不容易回趟家,还不帮帮我……”在院子里摘花生的母亲走进屋,招呼父亲帮她干活。风华正茂的父亲,在偏远小镇的初中教数学,担任班主任,兼管学校食堂。虽然家离学校很近,但除了周末,很少回家。家里地里,母亲都是主劳力,女儿和弟弟小小年纪就学会干活,都能给母亲搭把手。母亲起早貪黑操劳,疲惫难耐就埋怨父亲不顾家;俩孩子心疼母亲,也暗暗对父亲不满。
女儿上五年级那年春节,外村一对夫妻带一个瘦高的男孩儿到家里,一进门就让儿子给父母磕头。男孩儿在父亲班里读书,在学校住宿。因为身体瘦弱,爱闹小毛病,父亲对他的饮食起居格外上心,偶尔开小灶给他加营养。那对夫妻领孩子来拜谢父亲,请求父母收个干儿子。母亲觉得自家儿子都没怎么得到父亲关心,不能再添个别人家的孩子。父亲却执意认下干儿子。这个干儿子成了小镇第一个考上重点医科大学的人,后来进入北京大医院,做了救死扶伤的医生。
女儿上了初中才知道,父亲的田在学校。女儿的教室和父亲班级的教室在同一排平房,父亲的男高音常飘进她耳朵里;偶尔去办公室找父亲,他不是埋头在教材、备课本和作业堆里,就是被问问题的学生包围着;在学校菜园子看到父亲时,他忙碌得像个地道的农民。披着阳光行走如风的父亲,黑发间闪烁出根根银丝。
女儿和父亲做了多年同事,想起父亲退休的细节,鼻子还酸酸的。欢送会结束,父亲在工作几十年的办公室坐了好一会儿,又去为食堂供应了无数茬绿色蔬菜的园子里忙碌到夕阳落下。前一天还行走如风的父亲,走出校园,忽然现出蹒跚之态。回家后,父亲坐在卧室桌前长吁短叹。镜子里的父亲,头发花白,还算饱满的脸庞丢了神采一向炯炯的双眼暗淡了,依然向左上方抬着。昔日的红纸金字,因严重褪色而面目模糊。父亲轻轻抚摸着纸条和字迹,对进屋喊他吃饭的女儿说:“你照葫芦画瓢,给我换条新的吧。”
新的红纸金字换上去,镜子里的父亲,微微向左上方抬着的眼睛,又开始发亮,回到脸上的神采也仿佛在学校时。
父亲的脸再出现在镜子里,暴瘦了许多,皱纹纵横,斑点密布,朝左上方抬起的双眼,目光呆滞。一场车祸,带走了父亲的学生,与他和儿女一样在学校种教育田的姑爷。
父亲伤心过度,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连老伴和儿女都认不清了,经常坐在卧室桌前对着镜子发呆。镜子左上方的红纸金字,已被女儿换过几次。
晚上,女儿给父亲洗衣、铺床,儿子给父亲洗脚、剪指甲。“你们回来看我了!我的学生们个个优秀,个个懂事!” 父亲呆滞的双目突然发亮,瘦削的脸上皱纹舞动,斑点欢跃。
端午节,有客人来。卧室镜子里,一张激动的脸,凑近父亲的脸。父亲微微上抬的呆滞双眼,焕发出奕奕的神采:
“干儿子来看我了!”
站在父亲身边的,正是从北京回来探亲的医生。
镜面还是干净的,镜中影像依然清晰。镜子斜对卧室门,父亲坐在桌前,老伴和孩子一进卧室,就能看到镜子里的父亲:头发花白稀疏,脸又黑又瘦,被皱纹和老年斑包围的双眼,向左上方略微仰起,呆滞的眼神焕发着神采。
一条写有金字的红纸贴在镜面左上方。崭新红纸上的金字,最醒目的是“奖”字和父亲的名字。父母随儿子搬进新家不久,红纸上的金字是女儿新写的。
女儿刚上小学,秋收时,第一次看到这面镜子,第一次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父亲:头发黑亮浓密,饱满红润的脸神采飞扬,笑眯眯的眼略微向左上方抬起,明亮好看。父亲双唇微噘,欢快的口哨儿声跳跃在屋子里。她仰起小脸,指着镜子左上方写有金字的红纸,问:“爸爸,纸上的字念什么?”父亲高声教她念红纸上的字,把“奖”字和他的名字,念得很响。
“当了十多年孩子王,奖你一块镜子就美成这样了!好不容易回趟家,还不帮帮我……”在院子里摘花生的母亲走进屋,招呼父亲帮她干活。风华正茂的父亲,在偏远小镇的初中教数学,担任班主任,兼管学校食堂。虽然家离学校很近,但除了周末,很少回家。家里地里,母亲都是主劳力,女儿和弟弟小小年纪就学会干活,都能给母亲搭把手。母亲起早貪黑操劳,疲惫难耐就埋怨父亲不顾家;俩孩子心疼母亲,也暗暗对父亲不满。
女儿上五年级那年春节,外村一对夫妻带一个瘦高的男孩儿到家里,一进门就让儿子给父母磕头。男孩儿在父亲班里读书,在学校住宿。因为身体瘦弱,爱闹小毛病,父亲对他的饮食起居格外上心,偶尔开小灶给他加营养。那对夫妻领孩子来拜谢父亲,请求父母收个干儿子。母亲觉得自家儿子都没怎么得到父亲关心,不能再添个别人家的孩子。父亲却执意认下干儿子。这个干儿子成了小镇第一个考上重点医科大学的人,后来进入北京大医院,做了救死扶伤的医生。
女儿上了初中才知道,父亲的田在学校。女儿的教室和父亲班级的教室在同一排平房,父亲的男高音常飘进她耳朵里;偶尔去办公室找父亲,他不是埋头在教材、备课本和作业堆里,就是被问问题的学生包围着;在学校菜园子看到父亲时,他忙碌得像个地道的农民。披着阳光行走如风的父亲,黑发间闪烁出根根银丝。
女儿和父亲做了多年同事,想起父亲退休的细节,鼻子还酸酸的。欢送会结束,父亲在工作几十年的办公室坐了好一会儿,又去为食堂供应了无数茬绿色蔬菜的园子里忙碌到夕阳落下。前一天还行走如风的父亲,走出校园,忽然现出蹒跚之态。回家后,父亲坐在卧室桌前长吁短叹。镜子里的父亲,头发花白,还算饱满的脸庞丢了神采一向炯炯的双眼暗淡了,依然向左上方抬着。昔日的红纸金字,因严重褪色而面目模糊。父亲轻轻抚摸着纸条和字迹,对进屋喊他吃饭的女儿说:“你照葫芦画瓢,给我换条新的吧。”
新的红纸金字换上去,镜子里的父亲,微微向左上方抬着的眼睛,又开始发亮,回到脸上的神采也仿佛在学校时。
父亲的脸再出现在镜子里,暴瘦了许多,皱纹纵横,斑点密布,朝左上方抬起的双眼,目光呆滞。一场车祸,带走了父亲的学生,与他和儿女一样在学校种教育田的姑爷。
父亲伤心过度,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连老伴和儿女都认不清了,经常坐在卧室桌前对着镜子发呆。镜子左上方的红纸金字,已被女儿换过几次。
晚上,女儿给父亲洗衣、铺床,儿子给父亲洗脚、剪指甲。“你们回来看我了!我的学生们个个优秀,个个懂事!” 父亲呆滞的双目突然发亮,瘦削的脸上皱纹舞动,斑点欢跃。
端午节,有客人来。卧室镜子里,一张激动的脸,凑近父亲的脸。父亲微微上抬的呆滞双眼,焕发出奕奕的神采:
“干儿子来看我了!”
站在父亲身边的,正是从北京回来探亲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