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44405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相关政策要求,沈阳市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着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教师差距问题。目前看,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一、引雁归巢,筑牢基层堡垒
  核心是增加农村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同步升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改造三项工程,投入3.65亿元,改造106所薄弱学校,兴建107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200所接收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学校,在2011年已全部完成。二是城乡学校教育投入水平同步拉齐。有三个突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城乡一样,小学700元,初中900元;教师工资待遇标准城乡一样;城乡统一构建起各级各类学生扶贫助学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无论城乡,統一减免学杂费、发放助学与奖学金。三是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同步提升。主要是通过公开竞聘校长、骨干教师帮扶、加大培训支持和开展对口帮扶。
  截至2015年,沈阳市累计投入14亿元,撤并学校1000余所,合并重组建成109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均规模从不到百人提升到二三百人,彻底改变了农村教育散小弱的历史顽疾,为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为吸引人才、扩大教师的生源供给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五年来,通过高校直接招聘和社会招聘并举,共引进新教师3000多名,农村学校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每年为四县市招聘200余名新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达50%以上,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初步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总量少、素质低的问题。
  二、头雁带动,凝聚发展核心
  领头雁解决的是走远、走好的问题,落实到行动上,强化的是协调共融。也就是通过“行动专题带、研发团队托、时间来孕养”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行动专题带上,实行区带区、校带校、人带人。区带区,即实行一对一帮扶。已建成和平—康平、沈河—法库、大东—新民、皇姑—辽中四对帮扶共同体,四个城区主要负责帮扶工作的具体对接与开展,四个县市主要负责实施与落实。校带校,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市由2012年的2个教育集团,发展到2016年的34个教育集团,形成以名校为辐射,带动和帮扶相对薄弱学校的共享优秀资源的发展模式。人带人,主要是通过工作坊等方式,带领一批农村的教育领军团队。工作坊的组成人员中,必须有来自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通过这种人带人、人盯人的方式,累计培养49名教育专家,232名优秀校长、170名首席教师、563名名师,认定539名骨干校长、3664名骨干教师,其中,在小学市骨干1665人中,农村四县有297人,
  占比17.8%。
  在研发团队托上,主要是通过“市域搭台、县域联动”,形成发展困难共担、发展瓶颈共破、发展成果共享的合力发展态势。通过“十百千”工程,围绕教育发展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群体组建高效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研发团队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灵活机动的发展特点,实现长短结合的培育方式,用快研究,解决燃眉之急;用慢研究,探究教育的本源。目前,全市共有研发团队670个,其中,农村占16%,研究型教师2810人,农村教师占18%。
  在时间上,给教师成长的时间,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一方面,积极给教师,特别是农村新教师搭台子,通过“业务论坛、课堂达标、课堂开放”,实现典型引路以及优秀成果的推广,扶助教师成长;另一方面,实行政策调控,强化底蕴积累,比如,县(市、区)政府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等,让农村教师扎根于一线实践教学,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在静而生慧中,实现自身与农村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位移对齐,强化交流协作
  众所周知,雁阵飞行通过整体的“位移”和“对齐”达到飞得既快又省力的目标。放到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上,就是要解决线上线下两个维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线上,主要是数字资源共享。以优质均衡为根本,以精准帮扶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堂建设。通过“专递课堂”,进一步提高学校开课率和开课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开展线上授课、专家讲座、教研互动等在线交流,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通过“名校网络课堂”,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实现网络帮扶教学活动,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线下,主要是鼓励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各区县(市)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在乡村学校设置特设岗位、预留部分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交流到乡村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其中,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从市级统筹发展层面来看,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校际均衡的资源配置还是非常好的:生师比校际比较均衡,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校际比较均衡。
  但是,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令人堪忧。立足于沈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从当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来看,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
  一是改变投入方向。由过去的向薄弱校改造等外围的办学条件的硬件投入,转向促进内涵质量提升的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两个方面的投入力度:向管理投入,提升生均公用经费的额度;向队伍投入,增加教师的奖励绩效。
  二是放活管理体制。放活“人权”:实现教师自聘,打破编制内招聘的“铁饭碗”;放活“事权”:实现管理自主,给予教师及其他职工聘任权、干部选聘自主权、学校经费支配权等办学自主权;放活“财权”:实现经费包干,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绩效考核办法。
  三是出台干部任用标准。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若想破解这个问题,必须确保行政干部是专业的,这样才能遴选出专业的人当校长,农村教育的发展才能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督导牵动力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督导结果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市政府考评内容。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经历(1945—1968年)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我有姊妹四个,全家住半间房子,靠几分地的菜园为生。我们这位于淮河蓄洪区,地势低洼,一旦上游雨量太大这里就会发洪水,把庄稼全淹了。  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唯一一个念过书的。那个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我上学晚,十岁才开始上学,就读于方庄小学,就是曾沃中学的前身。我们的老师有本村的,也有从外村调过来的。这些老师大都是地主
北欧是一个模范世界、未来世界,也是一个童话世界。十月,是收获希望并播撒希望的季节,在这一充满希望的时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一行人来到这个童话般的地区,走进这梦幻般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探寻它的教育真谛,收获教育的粒粒种子,并期望着将这粒种子撒播开来,以回馈这一季节。  自主发展统领课程形式  北欧的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尤其是芬兰,让孩子通过主动、细小的操作实践、亲身经历等获得自主发展,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初识状物类记叙文,积累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片段,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都是状物类的记叙文,所写对象较为常见,但课文作
清水濠小学打造“清水教育”办学特色的思路是:在“起于至实,止于至善”的“清水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围绕“人人像清水样至实至善”的培养目标,以“办一所有内涵、有特色、有成就的清泉般学校”为发展愿景,秉承“开渠引泉,润泽生命,通达社会”的教育信仰,致力于通过创造“清水文化”,高扬“清水形象”,通过创设“清水研修”,培养“清水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教无类,循循善诱”,通过打造“清水课程”,成就“清
【摘 要】教师教育学科作为新兴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共性,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属性,即教师教育学科的国家事业属性、学术领域属性和实践属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主要路径包括强化平台建构、优化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推进智库建设、承担社会服务、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六个方面。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学科 学科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是发展教师教育
本刊讯 2016年12月18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澳门同济慈善会、远播教育集团等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公益颁奖盛典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黄百炼,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研室原主任卢干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储朝
【摘要】进行“数的认识”教学,一以贯之的核心概念是位值、十进位值制,培养的关键能力是数感、符号意识。“千的认识”一课,围绕“1000究竟什么样”展开了对“千”的数学化的认识。从1000丰富的现实原型再现,到去掉具体的量抽象出数,认识千的单位、位值,千以内数的复合表示和关系,再返回生活中发現、确认数学化的1000。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从认识数量、数量之间的关系,到理解抽象出的数、数之间的
语文学习,总是给学生“碎片化”的印象,似乎没有什么知识体系,也没有什么整体框架和设计。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学传统上以篇章为基本单位,每篇文章都有其强烈的独立个性和文化价值,让整体感很难形成,即使是一个专题内的作品也是如此。今天讲《赤壁赋》,重人生思辨;明天讲《阿房宫赋》,重历史感悟;后天讲《滕王阁序》,重个人际遇……学生怎么会有整体感?二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静的,但教师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教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每位教师都应守住心灵这片净土,甘于奉献,不断追求人生的真谛。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接触到许多教师,每个人都性格各异、风格不同。教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让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令人钦佩;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他们像一杯水一样平淡无奇
全学科阅读课程是指涵盖某学段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它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校内外的界限,使阅读者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在课程设置上,全学科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以学科交融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实现由全学科阅读到全人生长的育人发展模式。这里的“全人教育”强调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