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春风召唤下,我们转变观念,遵循时代发展的特点,在新教法普遍推广前,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探索核心素养教育。努力尝试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放飞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兴趣与竞争中成长,与经典和时代碰撞,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得到提升。
关键词:搭建平台;演讲;戏剧表演;小说创作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已经常态化了,但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不一,特别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时,我们要无言地面对课堂无人响应的一片死寂,并不是老师备课不充分,也不是老师没激情,而是学生对所学没兴趣,课堂缺乏趣味和亮点。如果给他们搭建一个自主学习、自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乐在其中,那么语文学习就会是一种享受。我曾经做了三种尝试,结果让我很意外。
一、搭建课前5分钟演讲的平台
为了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锻炼口才,展示个人风采的的机会,我让学生在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一个主题演讲,内容自己来定,可以是帮助大家积累成语,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新闻播报等等,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效果还不错。每天上语文课,大家都很期待,记得有个学生上来用课件展示了几组旅游的照片,讲述自己去欧洲几国旅行的经历,一路的美景、美食,还有陌生的地域文化、风俗,让课堂耳目一新,分享的同学把我们也带入一段奇异之旅,他洋溢的自信、快乐,瞬间增添了她的魅力,我想这也是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分享方式的原因吧。
还有一个同学讲“江南”这个名词解释,他把历史中江南区域的变化,在宋、唐时江南在商业、建筑、文化方面的繁荣,配上地图,解说的有理有据,像一个老学究,站在百家讲坛的桌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一个名词的演变,穿越几个朝代,交代的清清楚楚,由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到了民族情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情结就是接地气的江南情结。短短几分钟,一个名词的探究就让我们把握了历史变迁中的中国情怀和民众的一个层面的精神信仰。下面的同学,听得专注,受到了震撼,更有深深的仰慕。之后其他学生的演讲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用现场画漫画的方式来形象揭示音乐与人生的奥秘的,有用一个简单的游戏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的,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在相互学习,分享知识、快乐,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便也有了更深更广的界定。我经常在问自己,语文,母语,该教学生什么,实践了以后,我想,打开大语文的局面,不被一张试卷拘泥,兴趣和探索怕是首要和关键的因素吧。
二、搭建戏剧表演的平台
在上戏剧单元的时候,我们又组织学生尝试话剧表演,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从剧本的创作修改,到演员的配备排练,从制作道具、租借服装,到搭建舞台正式比赛,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学生去做。比赛那天,讲台变成了话剧的舞台,走廊变成了临时更衣室和后台演员的休息室。演员在化妆师的装扮下有了角色的样子,观众、演员和导演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这一刻,学生比过节还要喜悦,兴奋。《窦娥冤》组的窦娥在凄厉声中指斥天地鬼神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着颤抖,这是角色的魅力,也有演员用心揣摩、全身心演绎的功劳。《梁山伯与祝英台》组的祝英台的闺中戏,在主人公凝眸转身的瞬间便传达出了她无尽的相思和愁绪。有学生在总结大会上真诚地说:“经典就是我们的瑰宝,演绎时容不得一丝亵渎。”也许真正参与了表演,才能领悟道出这番话。还上演了《简·爱》片段、《等风的人》片段、《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收获很多,感慨良多,那一刻的美好回忆将永远封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走进名篇,置身其中,也许才会完完全全把握名篇,这比坐在那安安静静地读白纸黑字的原著要领悟的多,通透的多。适时的搭建平台,变换学习方式,轉化角色,让语文用自身的魅力感染教育更多的人,我想这样会更有实效。
三、搭建小说创作、展示的平台
讲完鲁迅先生的《祝福》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明白设置悬念和安排情节矛盾的重要性,我又上了一节小说写作课,以“一个女人死了”为叙事内容,组织了一次小说创作比赛。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构思框架,口头叙述故事,由听众来评价,给出参考意见,要求学生思考成熟之后再落笔。两周之后,他们作品新鲜出炉,质量好得出乎我意料,写的像模像样的学生真不少。先把作品交到各个小组去打基础分,再由我敲定最终的获奖选手,最后,《空宴》、《迷失》、《苹果巷》获得了一等奖,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获得了二、三等奖。这次尝试,让几个孩子迷上了写小说,我也鼓励他们积极去投稿。在学生厌倦了写考场作文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没思考,适时的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于学生的作文和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帮助,学生快乐地收获知识,快乐地成长,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语文本身就有魅力,看着渐行渐远的学生,不妨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去寻觅,去陶醉,去收获。
关键词:搭建平台;演讲;戏剧表演;小说创作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已经常态化了,但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不一,特别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时,我们要无言地面对课堂无人响应的一片死寂,并不是老师备课不充分,也不是老师没激情,而是学生对所学没兴趣,课堂缺乏趣味和亮点。如果给他们搭建一个自主学习、自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乐在其中,那么语文学习就会是一种享受。我曾经做了三种尝试,结果让我很意外。
一、搭建课前5分钟演讲的平台
为了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锻炼口才,展示个人风采的的机会,我让学生在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一个主题演讲,内容自己来定,可以是帮助大家积累成语,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新闻播报等等,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效果还不错。每天上语文课,大家都很期待,记得有个学生上来用课件展示了几组旅游的照片,讲述自己去欧洲几国旅行的经历,一路的美景、美食,还有陌生的地域文化、风俗,让课堂耳目一新,分享的同学把我们也带入一段奇异之旅,他洋溢的自信、快乐,瞬间增添了她的魅力,我想这也是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分享方式的原因吧。
还有一个同学讲“江南”这个名词解释,他把历史中江南区域的变化,在宋、唐时江南在商业、建筑、文化方面的繁荣,配上地图,解说的有理有据,像一个老学究,站在百家讲坛的桌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一个名词的演变,穿越几个朝代,交代的清清楚楚,由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到了民族情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情结就是接地气的江南情结。短短几分钟,一个名词的探究就让我们把握了历史变迁中的中国情怀和民众的一个层面的精神信仰。下面的同学,听得专注,受到了震撼,更有深深的仰慕。之后其他学生的演讲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用现场画漫画的方式来形象揭示音乐与人生的奥秘的,有用一个简单的游戏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的,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在相互学习,分享知识、快乐,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便也有了更深更广的界定。我经常在问自己,语文,母语,该教学生什么,实践了以后,我想,打开大语文的局面,不被一张试卷拘泥,兴趣和探索怕是首要和关键的因素吧。
二、搭建戏剧表演的平台
在上戏剧单元的时候,我们又组织学生尝试话剧表演,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从剧本的创作修改,到演员的配备排练,从制作道具、租借服装,到搭建舞台正式比赛,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学生去做。比赛那天,讲台变成了话剧的舞台,走廊变成了临时更衣室和后台演员的休息室。演员在化妆师的装扮下有了角色的样子,观众、演员和导演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这一刻,学生比过节还要喜悦,兴奋。《窦娥冤》组的窦娥在凄厉声中指斥天地鬼神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着颤抖,这是角色的魅力,也有演员用心揣摩、全身心演绎的功劳。《梁山伯与祝英台》组的祝英台的闺中戏,在主人公凝眸转身的瞬间便传达出了她无尽的相思和愁绪。有学生在总结大会上真诚地说:“经典就是我们的瑰宝,演绎时容不得一丝亵渎。”也许真正参与了表演,才能领悟道出这番话。还上演了《简·爱》片段、《等风的人》片段、《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收获很多,感慨良多,那一刻的美好回忆将永远封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走进名篇,置身其中,也许才会完完全全把握名篇,这比坐在那安安静静地读白纸黑字的原著要领悟的多,通透的多。适时的搭建平台,变换学习方式,轉化角色,让语文用自身的魅力感染教育更多的人,我想这样会更有实效。
三、搭建小说创作、展示的平台
讲完鲁迅先生的《祝福》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明白设置悬念和安排情节矛盾的重要性,我又上了一节小说写作课,以“一个女人死了”为叙事内容,组织了一次小说创作比赛。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构思框架,口头叙述故事,由听众来评价,给出参考意见,要求学生思考成熟之后再落笔。两周之后,他们作品新鲜出炉,质量好得出乎我意料,写的像模像样的学生真不少。先把作品交到各个小组去打基础分,再由我敲定最终的获奖选手,最后,《空宴》、《迷失》、《苹果巷》获得了一等奖,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获得了二、三等奖。这次尝试,让几个孩子迷上了写小说,我也鼓励他们积极去投稿。在学生厌倦了写考场作文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没思考,适时的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于学生的作文和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帮助,学生快乐地收获知识,快乐地成长,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语文本身就有魅力,看着渐行渐远的学生,不妨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去寻觅,去陶醉,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