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神州集》节奏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klfk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庞德在《神州集》中摈弃维多利亚时期以五步抑扬格译汉诗格律诗的传统,采用与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即“绝对节奏”,用自由体译诗。译诗节奏随情感而变,有时亦通过节奏的重复增强情势及语势;此外,庞德模仿汉诗单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其译诗大量采用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表现了节奏的力量,增强了译诗语势。
  关键词:庞德 《神州集》 节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英美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915年出版的《神州集》(Cathay,全名为《神州集:庞德翻译,大部分译自中国诗人李白的诗歌,根据已故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及森海南、贺永雄教授的解释》)(Kenner,1971:201-202),引起了英美诗坛的巨大反响(Homberge,1972:108-118;赵毅衡,2003:131-137)。
  庞德在翻译中崇尚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认为语言可以通过音象(melopoeia)、形象(phanopoeia)、义象(logopoeia)等方式取势(Pound,1937:170),而音象则包括音韵和节奏。本文试对《神州集》的节奏加以研究,剖析《神州集》在节奏上的取势手段。
  庞德认为诗的音乐形式在翻译中几乎是不可能保留的:“音象可被一位听觉敏锐的外国人所赏识,尽管他对诗歌所用的语言一窍不通。音象其实不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仅译半句。”(Eliot,1954:25)庞德主张在译诗中打破旧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形成新的节奏。
  在《神州集》中,庞德通过节奏增强译诗语势。在翻译时,他运用短语节奏、注重节奏的重复、节奏的变化及节奏的力量。
  一 短语节奏
  庞德认为应该打破原诗节奏,打破维多利亚时期以五步抑扬格译汉诗格律诗的传统,运用与诗中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译诗,这正是他所说的“绝对节奏”,即“一种诗中跟有待表达的情感或情感的色调正好对应的节奏。诗人的节奏必定是阐释性的,因而最终是他自己独有的,不是模拟的,也无法被模拟”(Eliot,1954:9)。
  中国古典诗歌中没有跨行连续(enjambment),英诗中却很常见。在翻译时,庞德不囿于原诗形式,频繁使用跨行连续,将原诗句从中间断开,形成与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
  在“The River Song”(由李白《江上吟》及《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合译而成)中,庞德将原诗句断成音乐短语,表达了李白对自由的向往。庞德使用强语势图画突出意象视觉感。在译前三行诗时,他将“木兰之棠沙棠舟”译成两句,将“玉箫金管坐两头”一句译成三个诗句,并将下诗句的主语接在后面,将其余部分放在下一句中:
  木兰之 沙棠舟,
  This boat is of shato-wood,and its gunwales are cut magnolia,
  玉箫金管坐两头。
  Musicians with jeweled flutes and with pipes of gold.
  美酒樽中置千斛,
  Fill full the sides in rows,and our wine Is rich for a thousand cups.
  谢明也谈到庞德不按原句断行的现象:
  “这是《神州集》中不按原诗句尾断句最典型的例子。庞德将费诺罗萨的笔记拆开并重组成像波浪一样的韵律,通过跨行连续、句子长短相间,或者是模仿江水的起伏。”(Xie Ming,1999:186)
  庞德反对每一首诗都用对称的结构,他主张打破诗歌的对称结构,认为诗的结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并与诗的内容联系起来。这里庞德用“像波浪一样的韵律”模仿“江水的起伏”。诗人对闲云野鹤式生活的向往在这种诗歌形式中就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了。在翻译第二首诗《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时采用的相对平整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皇帝的卑躬屈膝。
  在“The Beautiful Toilet”(《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中,庞德采用了自由诗短语节奏,节奏符合诗中情绪。长元音的大量使用,除有深沉感外,还有助于减缓节奏。首句三个长元音blue、blue、grass使全诗以舒缓流畅的节奏开始。第二、三诗句使用的首语重复(anaphora)以及两个“And”,使节奏进一步变慢。在接下来的三个诗句中,庞德频频使用6个逗号,犹如少妇一唱三叹,“庞德借用逗号的短语模拟了她轻轻的碎步”(Xie Ming,1999:137)。其深重的愁苦心情自然弥漫于字里行间。第二诗节继续使用首语重复,第六、七、九诗句句首接连出现“and”,节奏进一步减缓,“and”发音与叹息声相似,读者似乎听到了少妇的声声叹息。
  庞德在翻译中既不模拟原诗节奏,也不采用占英诗主流的五步抑扬格译诗,而是采用与原诗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即“绝对节奏”译诗。
  二 节奏的变化
  庞德反对像节拍器一样的固定节奏,讲究变化。他故意改变原诗重复节奏,使节奏随情势而变。
  “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诗经·采薇》)一诗译自《诗经》。众所周知,《诗经》大部分是由民谣组成,人们通过唱歌来表达他们的快乐悲伤与不满。民谣的节奏以重复为主,人们一唱三叹,反复吟唱,可以说节奏是民谣的灵魂。(朱自清,1999:24)对原诗中重复的节奏,庞德没有亦步亦趋,而让节奏富有变化。原诗反复吟唱“采薇采薇”、“曰归曰归”,我们看庞德所作出的变化:
  采薇采薇
  Here we are,picking the first fern-shoots.
  We grub the soft fern-shoots.
  We grub the old fern-stalks.
  曰归曰归
  And saying:When shall we get back to our country?
  When anyone says‘return’,the others are full of sorrow.
  We say:Will we be let to go back in October?
  对节奏的灵活处理还特别表现在“The Beautiful Toilet”(《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中。原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六诗行连续运用六组叠词。和其他译家不同,庞德的译文表现出诗人的灵活,是一首连贯而优美的诗:
  青青河畔草,
  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郁郁园中柳。
  And the willows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 garden.
  盈盈楼上女,
  And within,the mistress,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White,white of face,hesitates,passing the door.
  纤纤出素手。
  Slender,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第一诗句以“Blue,blue”译“青青”,用词语的重复译原诗叠词;第二诗句变为两个“l”及两个“o”(“willow”、“overfilled”)译“郁郁”;第三句以两个“m”(“mistress”、“midmost”)及一连串的“i”(“within”、“mistress”)译“盈盈”;第四诗行又用叠词“white, white”译“皎皎”。庞德省略汉诗第五诗行,取其部分译作标题“The Beautiful Toilet”(“漂亮的化妆”/“丽妆”),以两个“t”(“beautiful”、“toilet”)译“娥娥”。第六诗行又用叠词,但将它们优美地分开:“Slender,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庞德这种灵活的翻译方法得到庞德研究专家休·肯纳(Hugh Kenner)及叶维廉(Wai-lim Yip)的高度赞誉:
  “先后使用叠词,行内韵,元韵,叠词,分开的叠词:摈弃了一成不变的结构,再使用两个连词and,苍白的脸庞细微地衬托出她的感伤,并伸出纤纤玉手,这样第一部分就成了连贯的整体。”(Kenner,1971:193-194)
   “庞德的处理非常好,不仅在诗句内再现了叠词(或对等)效果,而且保留了吟诵英诗时的自然停顿。”(Wai-lim Yip, 1969: 136)
  庞德用自由诗译诗讲究变化,但亦不摒弃重复;译诗有时亦通过节奏重复增强情势及语势。
  三 节奏的重复
  在“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李白,《长干行·其一》)一诗的第一节中,女主人公回忆起她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
  折花门前剧,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
  郎骑竹马来。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
   床弄青梅,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ums.
  在庞德译文中,“pulling”“playing”及“playing”三个单词构成头韵,三个分词结构形成排比。这一欢快流畅的结构将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展露无遗。在接下来的五诗节中,这种轻快的节奏不再出现,语调也从欢乐转向悲伤。
  “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李白,《古风十四·胡关饶风沙》)一诗以一个“边境士兵”的口吻写成。“边境士兵”在荒凉中备受孤独煎熬,而庞德用重复节奏、平行结构增强了士兵对胡人侵略的愤怒: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赫怒我圣皇,
  Who h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劳师事鼙鼓。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排比结构易于增强节奏的力量、增强语势。同样,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亦表现出节奏的力量。
  四 节奏的力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这使汉诗在节奏安排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庞德模仿这一特点在翻译时亦在节奏安排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译诗以单音节词及双音节词为主,形成了有力的节奏。这在“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现得最明显:
  故人西辞黄鹤楼,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hu-ro,
  烟花三月下扬州。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远影碧山尽,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唯见长江天际流。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庞德有意模仿汉诗单音节节奏,使译诗充满语势。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译诗中,他同样大量使用了单音节词。译诗共44个词,单音节词占36个,双音节词7个,多音节词仅1个。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表现了节奏的力量,增强了译诗语势。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庞德在《神州集》中摈弃了维多利亚时期以五步抑扬格译汉诗格律诗的传统,采用了与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即“绝对节奏”,用自由体译诗。其译诗节奏随情感而变,有时亦通过节奏的重复增强情势及语势,并大量采用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表现节奏的力量,增强译诗语势。
  
  参考文献:
  [1] 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C].2nd ed.London & Boston:Faber and Faber,1954.
  [2] Homberger,E.(ed.).Ezra Pound:the Critical Heritage [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72.
  [3] Kenner,H.The Pound Era [M].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4] Paige,D.D.(ed.).The Selected Letters of Ezra Pound 1907-1941[C]. London:Faber and Faber,1950.
  [5] Pound,E.Polite Essays [M].London:Faber and Faber,1937.
  [6] Xie,Ming.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and Imagism [M].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1999.
  [7] Yip,Wai-lim.Ezra Pound’s Catha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8] 赵毅衡:《诗神远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9] 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谢丹,女,1975—,四川内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庞德研究、翻译,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言”为核心,从“言”的层次、“言”与“道”、“美”、“意”、“知”四者的关系,探讨“大道”、“至美”、“尽意”、“大知”等问题,对庄子语言哲学理论体系进行新的解读,对其美学构成做以简要论述。  关键词:庄子 语言哲学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说“不可说”是庄子语言哲学的根本任务。在庄子的语言哲学体系中,以“言”为核心要素,以“道”、“美”、“意”、“知
期刊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论语》里,孔子专门论及社会语言问题的内容至少有20多处,他的这些社会语言学观点即使到了2500多年后的今天,在现代的社会语言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孔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更是中国古代史上深刻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社会语言学家。本文试对孔子的在社会语言学上的论述加以阐释,以期引起语言修辞界的关注,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绿色的生态时代,21世纪呼唤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生态使命感的文学艺术作品。而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介入性强的批评视角,则为我们透过文学作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展开了一个新的广袤场域:对人类发展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自觉的理性反思,进而揭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篇《瓦尔登
期刊
摘要: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判评论家,更是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在其所著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巴特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叙事作品是根据一套潜在的规则系统构成的而绝不是偶然的个人创作才能和技巧的产物。本文试对其特点及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结构模式 分层的方法 功能组合的规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罗兰·巴特(Roland
期刊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本文拟从比较视野的视角,研究网络语言的造词方法。因为词汇是一种语言中的“灵魂”,考察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特点及多样性,对于人们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运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言 传统语言 造词方法 借词 符号法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歧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歧义与潜歧义是歧义产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歧义以潜在状态存在;进入语用层面,这种潜在状态被触发而激活为现实状态。本文从潜歧义与歧义入手对歧义进行阶段性研究,避免了传统切割式分类研究造成的矛盾,更有利于对歧义产生过程的系统认识。  关键词:歧义 潜歧义 触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对歧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期刊
摘要:广告标语既要概括商品的特点,又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广告标语撰写者就要使用精炼的语言,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把英语广告标语翻译成汉语。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或改编等翻译策略,而译成的汉语广告标语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必追求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即可以改写为符合汉语特点、贴近商品特点的文字。  关键词:广告标语 修辞手段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广告标语(ad slo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对幽默风格传译的分析,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分析了译者在传译原著幽默风格上的得失,并由此总结了文学作品中的幽默风格传译的障碍之所在。  关键词:《围城》 功能对等 修辞格 幽默风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为了迎合大众对外国文化的渴望,文学译作层出不穷。“幽默”是
期刊
摘要:新版《红楼梦》终于在各省市电视台首播,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这犹抱的“琵琶”,虽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在庐山真面目的审视中,我们期待对文学原著的完美演绎,更期待对87版《红楼梦》的全面超越,可观看之后,却与观众的想象相差甚远。概而言之,新版《红楼梦》确有着让人不能理解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意境。本文针对主创人员的价值追求和观众的审美接受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理论观照,在影视作品解读中寻找创作和接受的契
期刊
摘要:《功夫熊猫》是一部喜剧动作电影,主角熊猫阿宝是个爱吃面条但又渴望成为传奇的龙战士的梦想家。虽说这是一部由美国打造的影片,但中国元素始终贯穿其中,特别是中国建筑的身影在里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功夫熊猫》中的建筑风格的介绍和分析,体会中国建筑的神秘魅力。  关键词:3D技术 建筑风格 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世界电影界尤其是美国电影都刮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