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A不B”与“没A没B”语义关系比较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不A不B 没A没B 语义 比较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否定范畴一直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否定”无处不在,不论对事物或对动作,以及对性状等,无不包含着“否定”因素。而否定副词“不”和“没”在实际语言环境里,经常出现间隔连用,这种“构式”又因其言简意赅、通俗上口,而广泛应用,我们且把这种格式叫做“不A不B”“没A没B”格式。由于进入这一格式的语素、词或短语伴随着新的构式,所以,不论从语法、语汇、语义还是语用等方面均赋予其新的内涵,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彰显“不A不B”“没A没B”格式的深刻含义和无穷魅力。在实际运用中,即使同一个词或语素,分别嵌入“不……不……”和“没……没……”格式后,其语义有时截然相反。中国人凭语感可以分辨出其语义差别,但对外国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许多留学生对否定的理解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否定副词“不”“没”的间隔连用,就更加大了留学生在语义理解上的难度。如留学生造句:“姜贞焕昨天买的鞋子没大没小,正合适”。我们知道学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买的鞋子的大小很合适”,应用“不大不小”。紧接着,让学生分析这样一个句子:“她总愿意跟他爷爷开玩笑,成天没大没小的”。经比较,学生就会明白“不大不小”和“没大没小”在语义上的差别。这只是从语义一个平面表现了这类格式的魅力所在。
  在有关“不”和“没”的许多论述中,“不”大都体现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或主语的主动否定,“没”大都是客观情况的叙述或陈述动作没有发生、事件没有实现。而“不”“没”的间隔连用中,“A”“B”分别进入这两种格式,尽管同时进入这两种格式的词或语素并不多,但我们发现构成这两种格式的词或语素有其异同之处。
  
  二、形容词(形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的格式义比较
  
  (一)“不”与“没”和形容词结合的语义特征
  “不”直接和性质形容词结合一般表示性质否定,这是“不”跟形容词结合所反映出的基本特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跟有的形容词组合,表示程度否定。而“不”所修饰的形容词带有程度状语时,也一般表示程度否定,不否定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其实,能接受“没(有)”修饰的形容词是有限的,这些形容词往往可以和其他一些形容词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发展序列,发展的方向有的是不可逆的,有的是可逆的,只有代表发展方向的形容词才能接受“没有”的修饰。如“生~熟”也是一组发展序列,按照一般人的认识是,“生”的可以变成“熟”的,而“熟”的不可能变成“生”的,也就是说,发展方向不可逆,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熟”,而不能说“没有生”。“没(有)”修饰形容词是对形容词所反映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的否定。
  (二)形容词(形素)嵌入两种格式的语义比较
  1.以“不大不小——没大没小”为代表 。例如:
  (1)目前对于欧盟来说,最紧要的问题莫过于给伊朗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杜绝反复现象再度发生,而非像美国所希望的、美国媒体所鼓吹的那样,急着对伊朗进行制裁。
  (2)我要拉下脸来成天跟她没大没小的,她会瞧不起我的,认为我疯了老不正经。(王朔《我是你爸爸》)
   不轻不重——没轻没重
  (3)不管她仰脸嬉笑,还是低首啜酒,我总感到一缕视线不轻不重地落在我身上。
  (4)我把干毛巾扔给靠在床头看电视的余重,他接过毛巾就没轻没重地乱擦一气,手里仿佛不是头发,而是一把杂草……
  不深不浅——没深没浅
  (5)迎着不冷不热的风,攀过不高不矮的山,趟过不深不浅的小河,后面的山坳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
  (6)她就这么个人,没深没浅,你别往心里去啊。
  2.以“不早不晚——没早没晚”为代表 。例如:
  (7)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她出现了。
  (8)家人说他这把年纪了,成天没早没晚地东奔西跑,比在职还忙,也不知图个啥?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A不B”格式并不完全是主观上的简单否定,有些也是客观上的描述,表达的是一种中间状态,大都具有中性或褒义色彩;“没A没B”格式并不完全是客观地进行描述,而是具有引申义,语义色彩较为复杂。在“不大不小——没大没小”为代表的一组中,“不A不B”体现褒义或中性色彩,而“没A没B”则具有不满或责备之义的贬义色彩。在以“不早不晚——没早没晚”为代表的一组,情况就复杂得多,例(9)、(10)的“不早不晚”“没早没晚”虽然均为贬义色彩,但“不早不晚”表示“来的不是时候”,而“没早没晚”是说整天忙,没有休息时间。当然这两种格式在不同语境中有时也表中性和褒义色彩。例(11)的“不依不靠”是褒义,指主观上的不依靠任何人。而例(12)“没依没靠”显然是贬义,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描述,说的是穷人没有任何依靠,受尽剥削与欺压。“没依没靠”在其他语境中有时也有褒义色彩。
  
  三、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的格式义比较
  
  (一)“不”与“没”和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
  “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动词[±自主]的语义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大类。“不”可以同自主动词自由组合,也可以同非自主属性动词组合,一般不同非自主变化动词组合;而“没”可以同大多数自主动词结合,也可以同非自主变化动词组合,一般不同非自主属性动词组合。
  “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或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没”是描写、叙述客观事情没有发生。“不”多用于表现将来的句子中,“没”多用于表过去的句子中。“不”一般能否定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属性动词;“没”一般可以用在非心理活动的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属性动词前面。
  (二)动词(动素)嵌入两种格式的语义比较
  1.以“不增不减——没增没减”为代表。例如:
  (9)可以说,在诸神中死神是最公道的,它赐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一次,不增不减,谁都无法躲过,且每次都要人亲自面对死亡,既不准带秘书,也不准他人包办代替;也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统统一样。
  (10)作为中国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他有什么地位,什么学说,古人“述而不作”,只是将自己发现的宇宙事实真相告诉给世人,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增没减,一种自然的社会契约。
  不赚不赔——没赚没陪
  (11)NBA总裁斯特恩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NBA今年两场中国赛总开销达到几百万美元,但这些费用全部通过赞助商的赞助得到解决,总体财政情况是:不赚不赔。
  (12)统计结果表明,84.0%的股民入市后总体呈现亏损的状况,有所赢利的股民占9.7%,6.3%的股民呈现“没赚没赔”的状况。
  2.以“不吃不喝——没吃没喝”为代表。例如:
  (13)妻子几天不吃不喝,怎么劝也不听,看来是铁了心:要么去告,要么自杀。
  (14)直到8月25日晚上,救援人员才终于在近30米深的沟壑中发现了安布尔摔坏的丰田汽车。救援者考特诺发现被困车内的安布尔在5天没吃没喝后,竟仍然还活着。
  不遮不拦——没遮没拦
  (15)再松下手时,才发现眼前这两老一少依旧那样木然地坐着,不避不躲,不遮不拦,一动不动。
  (16)这期间,我们接触较多,并没遮没拦的无话不说
  不声不响——没声没响
  (17)他只是那么不声不响的,象一股温暖的微风,使大家感到点柔软的兴奋。(老舍《四世同堂》)
  (18)他会一丝一丝往上顶,像滑过来一样,没声没响地就逼到你跟前来了。
  不偷不抢——没偷没抢
  (19)就像基层的人大代表感叹的那样,过去人们总觉得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不偷不抢,法律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离自己十分遥远。
  (20)我不过是赚了点钱,我并没偷没抢!
  上述两组例子中,在语义上都极为近似,但从语义色彩、语用环境的角度考察,不难看出两组的微妙区别。第一组的“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不论从“不”和“没”的否定意义上,还是语义色彩上均没有明显差异,语义基本相同,均是客观地说明一种现象。例如,“不增不减”与“没增没减”、 “不赚不赔”与“没赚没赔”都是对客观情况的描述(后一对也是对过去情况的描述),语义相同。第二组虽然均表示相同的语义,都表示数量上没有变化,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不A不B”均表示主观意愿上的否定,完全带有主观色彩,而“没A没B”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否定,是对过去的事物或已经发生的客观情况的客观描述。
  
  四、结语
  
  能够同时进入“不A不B”与“没A没B”的词或语素不是很多,大都是形容词或形素、动词或动素。也有例外,在进入“不A不B”格式时为形容词,而进入“没A没B”格式时为名词,如“不早不晚—没早没晚”。通过语料分析和比较考察,我们发现,形容词或形素、动词或动素分别嵌入这两种格式,其语义特征截然不同时,嵌入的词或语素大都是形容词或形素;而语义相近时,嵌入的词或语素大都是动词或动素,但个别也可为形容词嵌入的,如“不胖不瘦—没胖没瘦”。另外,在语义色彩方面,这两种格式也有异同。
  
  附 注:
  本文语料除个别标明出处外,均来自国家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张健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中出现的大量“X门”语言现象进行形式和语义的分析发现,认知的隐喻化使其产生了新的语义。而这种语义的虚化投射作用在语言形式上,“X门”便逐渐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X门”在语法化的起始阶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否能发展成真正的词缀,尚未可知。  关键词:“X门” 语法化 隐喻    一、“X门”的语法化过程    (一)“X门”外来词阶段  “X门”的用法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
期刊
摘 要:汉语现在进行体出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即VPing。本文从结构构成、句法分布和形成功用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新的考察,并与汉语中另一种新兴进行体表达形式“V中”进行了比较,从而认识到这类现象的特殊性。  关键词:VPing V中 进行体 语码转换    现代汉语在表达动作或事件正在进行时往往会依靠一些辅助手段来表明,如时间副词“正在、正”,体标记“着”以及新兴的体标记“中”等。最近另一种表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语音章为例,结合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运用图形和表格的三种方式:一是设计新的图形和表格,二是简化原有的图形和表格,三是化繁表为简图。恰当地运用图形和表格有助于现代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图形 表格 现代汉语 语音教学    一、引言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文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现
期刊
摘 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要扣紧人心必须十分讲究策略。现代模糊思想的提出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使广告语言更多地体现出带模糊性的说服力。然而,语言学家及业内人士对模糊概念却褒贬不一,有的极力强调这种模糊表达具有欺骗性,有的则认为这使广告语言更具魅力。本文在模糊理论、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对广告语进行了分析讨论,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摒弃。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广告策略 摒弃
期刊
摘 要:学者们一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一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关键词:“V+他+数量+(……)” 双宾结构    一、引言    黄伯荣等[1]对现代汉语中
期刊
摘 要:溧阳河南话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移民形成的官话方言岛方言。由于移民固守祖籍地文化的强势态度,直接影响了溧阳河南话与当地优势方言溧阳话的接触,以至于溧阳河南话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依然能够以强势之态对峙于当地的优势方言。  关键词:溧阳河南话 方言岛 文化态度 方言演变    一    溧阳地处苏浙皖交界处,是江苏常州的一个县级市。其境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河南方言岛,这在苏浙皖地区较为常见。太平天国
期刊
摘 要: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混淆表示愿望、意志的“要”和作为能愿动词的“想”。二者的差异在于:句法上,“要”和“想”与其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述宾结构,且“要”具有肯定和否定不对称的现象。语义上,二者都具有表“欲”的语义特征,但“要”具有定量性和动态性,而“想”具有非定量性和静态性。语用上,一般下级对上级用“想”,上级对下级用“要”;“想”有商量、征询意见的意味,“要”则侧重表达自己的意志
期刊
一    在备课《风筝》时,理清文章“写什么”较容易,但理清文章“怎么写”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性人物的鲁迅,写作此文时一定有他匠心独运之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了“妙用对比”这个“文眼”。  (一)词语对比  傲然—悲然 嫌恶—赞成  不爱—喜欢 跳跃—瑟缩  惊呼—惊惶 轻松—沉重  温和—寒威 笑着—悲哀  恍然大悟—全然忘却  严冬肃杀—春风荡漾  在教学
期刊
摘 要:“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ó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关键词:语义控制参数 致使 单纯致使动词    单纯致使动词是指专门表示致使意义的动词。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
期刊
摘 要:在生成语言学中,X'-理论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处在发展完善之中。本文从其发展的角度,描写了X'-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说明生成语言学一直在用经济原则探究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X'-理论 Larson壳 vP壳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和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