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课堂:酿造纯正的语文味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味”这三个既朴实又厚重的文字,演变成了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同。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不少非语文现象:过分追求课堂声光电效果,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过分侧重文本中其他学科知识等。这些做法忽略了语文自身的特点,背离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使语文课变了味。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有必要纯净语文课堂,清除非语文的内容,酿造纯正的“语文味”。
  一、简约课堂,营造“语文味”
  观评有些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展示课,在赞服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师生融洽的教学精彩之余,总有教学“过满”、“过全”的遗憾感觉。教学目标面面俱到,不一而足;教学内容过于“丰富”,繁、杂、乱;教学时间紧促便成“灌输式”教学;教学环节纷繁复杂,突出了形式新颖而忽略了内容充实。为了教学模式一定要有的拓展探究,造成的是教学内容“丰满”,教师用心良苦,学生辛苦参与,课堂热热闹闹,收效却不大。因此,应该删繁就简,简约课堂,构造高效灵动的语文课堂,营造出自然朴实的“语文味”。
  请随笔者比较一下两堂“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课题为教材配套阅读文章《只是一个普通人》。
  设计一:以复述故事,理出小说情节作整体感知,再请说出小说中有哪些成年人物,可以分成几类人。学生们有的说分成两类人:汽车上冷漠自私的一类人和善良热心的年轻人这两类人;有的说分成三类人:对老妇人冷漠厌弃的多人,给老妇人钱的商人和善良的年轻人这三类。教师认为都有理由。接下来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依次对各类人物进行分析,在这过程中对各个人物的分析其实是平均使力,难以突出年轻人善良无私的形象。在主旨把握阶段,老师提出怎样理解小男孩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问题。此时,由于教学时间留存不多,在两位学生回答后由老师告知:对人的帮助和同情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去做的。文章的主旨是对年轻人的善良加以赞美,也是对人们应付出爱的呼唤。
  设计二:课前下发另外印制的教材,内容是除青年人之外出现在公交车上的种种人。通过教师讲故事来梳理情节,接着问不同的人对老妇人是什么态度,在对关键词的揣摩理解交流中,教师借用板书把人自然分类:漠视、自私的路人、乘车人和有炫耀心理的商人。在朗读了上车的年轻人的外貌打扮的文字后,让学生猜测这样打扮的年轻人看到大雪天赤脚的老妇人时会怎么做。再让学生拿出原文比较,仔细琢磨年轻人的语言行动,让学生在强烈的震撼中感知年轻人善良的可贵。接着教师设问如果你在车上,你怎么评价年轻人?学生赞美年轻人善良无私、勇于奉献、神圣崇高。教师再追问,小男孩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你是否认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样自然地明确主旨,明了作者对善良爱心的呼唤,也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设计一的教学者谈到了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有四个: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设计二把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由于设计二的教师创新使用教材,使各类人和年轻人的行为对比鲜明,年轻人自身穿着和行为更是给人震撼强烈。
  其实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立少而精又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备课设计时,要思考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到什么,然后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成一两个“牵一发而能动全身”的问题。当然,在简约目标,精选内容的同时,教学环节也要简化,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去除模式环节和形式花哨环节。
  要做到由内到外的精简,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大胆取舍。当然,所谓精简,不是简陋、粗糙,随意设计,而是去粗取精,突出核心。要做到精简,就要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内功,认真地钻研教材,科学地解读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艺术性地选取学生学习素养所需的内容进行教学。
  克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贪多”、“泛化”心理,最大限度地达成课堂效率的最优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语文味”。
  二、咀嚼品味,酿造“语文味”
  听过几堂运用“导学案”、“学习单”所上的课,课前将课堂要讲的问题印给学生当做预习题做,课堂上就依序讲解这些题目,感觉就像是在讲评试卷。当然有时也穿插着一些朗读,安排些小组合作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师有着绝对的讲解分析的主动权,支配着学生的阅读方向。长期如此,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感悟能力得不到提高,语文素养也难以形成。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笔者特别赞成语文课就是要“咬文嚼字”品味词句。
  一位教师教学《安恩与奶牛》,其中一处设计可圈可点。
  教师出示一段安恩的内心独白,有感情朗读后,请同学将之和课文比较一下说出其中有何不同。学生很快便能找出:课文中后三个“我”处都用的是“我们”。再追问:“我们”的“们”能否去掉。很显然,普通的人称数量变化一经揣摩便是独具匠心了。安恩和奶牛之间是朋友,是伙伴,似同类,“我们”中更能体现安恩对奶牛平等相待,对奶牛无比尊重,对生命无比尊重,更能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可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比较和品读揣摩,可以准确地把握好主人公安恩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悟到小说文字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由此可见,成功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有对词句的推敲。
  “语文味”的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具有这样的含义: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获得;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等。王荣生教授也主张,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就应该落实可教的,少在不可教的地方耗费工夫。
  要酿造纯正的“语文味”,就需要教师放出眼光,注重抓重点语段、重要词句,让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赏句,在“涵泳”中品出文章的情味,引导学生捕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更明晰地把握人物形象,更透彻地理解文章主题。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实现语文课堂的纯净化最重要还在于教师的理念和实践,需要教师站在提高学生素养的高度简约课堂,删“繁”去“花”,在品味语言文字上下工夫,求“味”生“效”,从而酿造出纯正的“语文味”。
  
其他文献
基层财政资金的管理是做好财政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必要保障。因此,财政部门需要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才能够有效落实党和政府基层政策的实施,才能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选编了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散发着散文特有的韵味之美,风景美、语言美、人情美。  一、风景美  《散步》的景物描写不多,但是角度巧妙,意境清新淡雅,色彩明丽简洁,如果让学生把它画下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物活动的鲜活背景。实在不能画的,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想象时,景物还可以是文中没有写到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如泥土和绿叶的的芳香,草儿生长的声音,鸟儿飞过的影子……只要不破坏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发生着变革。教育受信息化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语文教学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开创了新的局面。信息网络技术在提升初中语文交互式教学模式上具有很大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老师开展互动式教学。因此,需要对网络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研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创建信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其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功能,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都须围绕它展开,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设置核心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就如何设置核心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具备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意识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此外,课堂更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交往、互相构成的社会组织,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所以说,课堂是围绕两个要素来构成的,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在物的要素中,教室的布置是有一些最起码的要求的。在人的元素中包含
古诗词中很多的用字并非生僻,但是非常容易混淆。譬如:学生常错把陶渊明《饮酒》中“欲辨已忘言”写成了“欲辩已忘言”,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何当共剪西窗竹”,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写成“留取丹心照汉青”,把李白《宣州谢》中“明朝散发弄扁舟”写成“明朝散发弄偏舟”。出现这样的错误本不应该,但有一定的“逻辑”依据,只是其中的道理没有明白。  《饮酒》诗中的“已忘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教学环节进行分析与研究,又要兼顾到非智力因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教学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当发挥好评价性语言的作用,保持语言准确无误、言简意赅及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教学评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性语言艺术对教学评价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要抓住学生的内心、吸引学生的眼球,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的导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它的成功,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了。  那么,如何把每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好,并发挥出它的魅力呢?根据多年来的从教经验,笔者发现很多
现今语文作业负担繁重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量的作业,老师每天“埋头苦干”,苦不堪言;学生面对如此繁重的负担,会产生一种厌烦、畏难和排斥等情绪,对语文兴趣索然。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定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本人认为,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