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篇文章阅读,不仅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要通过人物形象品析,生动情节感受,表达方法挖掘,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进而丰富语言文字积累,还能够锻炼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中年段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同于低年段的学生,除了大致了解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味优美词句,把握书籍整体结构,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适时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精心设计导读课,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培养,重在激发兴趣,但有些书的前面几部分,并不是很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阅读兴趣、注意力,又是有时限的,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在前面那几页平淡无味的阅读中渐渐消退,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都应该具备阅读指导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走进阅读。所以,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课。
1.欣赏书的封面
书籍封面的插图往往能反映书中的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封面上的插图展开想象,猜测书中的内容,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以《奇迹花园》这本书为例。故事中的飞翔的房子、蛤蟆先生、黑猫几凡、旅行的树出现在封面当中,色彩柔和,温馨、梦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大胆猜测书中内容,介绍他们认识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到书中去验证他们的猜测。
2.读读书的目录
阅读整本书之前,学生认真读一读目录,不仅可以让他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还可以在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大胆想象每一章节的内容,交流疑惑的同时,激发阅读兴趣。如《草房子》这本书,题目新颖、简洁,学生读题之后,兴味盎然,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
3.品味精彩片段
在学生还没有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时,教师挑选精彩的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或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或是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细腻,想法设法激起阅读欲望,让学生在满怀期待中走进阅读。
二、明确阅读方法,培养习惯
1.摘抄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整本书阅读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词句。只是读一遍,收效甚微,老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好词美句积累本,摘抄一些生动形象的词,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利用早读,找来温习,这对他们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批注法
列宁酷爱读书,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他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对待,从不草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喜欢的词语可以圈出来;遇到喜欢的片段可以划下来;遇到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下感受;遇到不解的地方可以记下疑惑,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做批注的好习惯。
3.背诵法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要经常引导、督促学生背诵积累的好词美句,通过朗读比赛精、彩片段背诵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剪贴法
在枯燥乏味的摘抄、背诵之余,运用这种耳目一新的“剪贴”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到积累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还可以在旁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在读一读、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这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中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5.精读、泛读结合法
曾国藩说;“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精读和泛读,而整本书的阅读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读到一些优美词句,或是有所感触、不理解的地方,可采用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在读到某一章节,想要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或是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可采用泛读的方式。
三、定期一节阅读分享课,检验效果
学生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就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地去读了吗?当然不是的?此时老师应时常在一旁“指路”,担任“解说员”,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保持他们对阅读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定期精心设计一节阅读分享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分享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可以是评比读书卡、词句积累,可以是美句朗读,可以是讲故事大赛,还可以是知识竞赛。分享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保持阅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知识竞答问题,不能随意而为,过于肤浅。问题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情节、场面、人物、思想等细节,谈论修辞和优美词句的运用,谈论人物情感如何借用语言文字表达,谈论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谈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谈论自己是怎样阅读的等等。
四、实行阅读积分制,保持热情
除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分享课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积分卡,针对学生的情感朗读、知识竞答、故事大赛、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张贴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一个月或半学期一评比,给予分值较高的学生不同级别的奖励,并授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朗读小能手”、“优秀小读者”、“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总而言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持他们阅读的热情,激发他们爱读书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猎取知识,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要走进这最高尚的境界,就需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毅力,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搭建一个阅读梯子,让孩子不断攀登……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篇文章阅读,不仅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要通过人物形象品析,生动情节感受,表达方法挖掘,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进而丰富语言文字积累,还能够锻炼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中年段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同于低年段的学生,除了大致了解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味优美词句,把握书籍整体结构,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适时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精心设计导读课,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培养,重在激发兴趣,但有些书的前面几部分,并不是很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阅读兴趣、注意力,又是有时限的,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在前面那几页平淡无味的阅读中渐渐消退,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都应该具备阅读指导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走进阅读。所以,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课。
1.欣赏书的封面
书籍封面的插图往往能反映书中的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封面上的插图展开想象,猜测书中的内容,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以《奇迹花园》这本书为例。故事中的飞翔的房子、蛤蟆先生、黑猫几凡、旅行的树出现在封面当中,色彩柔和,温馨、梦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大胆猜测书中内容,介绍他们认识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到书中去验证他们的猜测。
2.读读书的目录
阅读整本书之前,学生认真读一读目录,不仅可以让他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还可以在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大胆想象每一章节的内容,交流疑惑的同时,激发阅读兴趣。如《草房子》这本书,题目新颖、简洁,学生读题之后,兴味盎然,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
3.品味精彩片段
在学生还没有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时,教师挑选精彩的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或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或是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细腻,想法设法激起阅读欲望,让学生在满怀期待中走进阅读。
二、明确阅读方法,培养习惯
1.摘抄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整本书阅读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词句。只是读一遍,收效甚微,老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好词美句积累本,摘抄一些生动形象的词,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利用早读,找来温习,这对他们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批注法
列宁酷爱读书,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他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对待,从不草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喜欢的词语可以圈出来;遇到喜欢的片段可以划下来;遇到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下感受;遇到不解的地方可以记下疑惑,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做批注的好习惯。
3.背诵法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要经常引导、督促学生背诵积累的好词美句,通过朗读比赛精、彩片段背诵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剪贴法
在枯燥乏味的摘抄、背诵之余,运用这种耳目一新的“剪贴”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到积累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还可以在旁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在读一读、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这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中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5.精读、泛读结合法
曾国藩说;“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精读和泛读,而整本书的阅读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读到一些优美词句,或是有所感触、不理解的地方,可采用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在读到某一章节,想要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或是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可采用泛读的方式。
三、定期一节阅读分享课,检验效果
学生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就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地去读了吗?当然不是的?此时老师应时常在一旁“指路”,担任“解说员”,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保持他们对阅读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定期精心设计一节阅读分享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分享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可以是评比读书卡、词句积累,可以是美句朗读,可以是讲故事大赛,还可以是知识竞赛。分享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保持阅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知识竞答问题,不能随意而为,过于肤浅。问题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情节、场面、人物、思想等细节,谈论修辞和优美词句的运用,谈论人物情感如何借用语言文字表达,谈论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谈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谈论自己是怎样阅读的等等。
四、实行阅读积分制,保持热情
除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分享课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积分卡,针对学生的情感朗读、知识竞答、故事大赛、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张贴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一个月或半学期一评比,给予分值较高的学生不同级别的奖励,并授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朗读小能手”、“优秀小读者”、“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总而言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持他们阅读的热情,激发他们爱读书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猎取知识,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要走进这最高尚的境界,就需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毅力,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搭建一个阅读梯子,让孩子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