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生活;贴近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如果留心生活的话就会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如:“认数”这方面的知识,从孩子会说话起,如果他能说出一块糖、一个碗等等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认数的基础。再如:有的学生对大月、小月的知识有所了解,有的学生对季度比较熟悉,也有的的学生已经知道一年的天数,但每个学生所拥有的经验不同,他们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在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就会有兴趣学数学。
二、合理借助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要合理地运用,不能死搬硬套。比如,在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书的场景图是,每头大象抬着20根木头,有三只一共有多少根木头。但大象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见过,对大象抬木头的这一活动都不熟悉。我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我准备了三盒烟,当我出示烟并说出“你们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支烟吗?”看到熟悉的东西,学生们就动手算了起来。当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的话,就会挖掘教材的素材,也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素材。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四、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总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学习,能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现实,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作者简介:
朱贞平男(1961-9),籍贯:重庆巫溪,汉族,大学专科,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生活;贴近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如果留心生活的话就会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如:“认数”这方面的知识,从孩子会说话起,如果他能说出一块糖、一个碗等等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认数的基础。再如:有的学生对大月、小月的知识有所了解,有的学生对季度比较熟悉,也有的的学生已经知道一年的天数,但每个学生所拥有的经验不同,他们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在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就会有兴趣学数学。
二、合理借助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要合理地运用,不能死搬硬套。比如,在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书的场景图是,每头大象抬着20根木头,有三只一共有多少根木头。但大象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见过,对大象抬木头的这一活动都不熟悉。我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我准备了三盒烟,当我出示烟并说出“你们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支烟吗?”看到熟悉的东西,学生们就动手算了起来。当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的话,就会挖掘教材的素材,也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素材。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四、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总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学习,能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现实,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作者简介:
朱贞平男(1961-9),籍贯:重庆巫溪,汉族,大学专科,小学数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