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语感培养非常重要。何谓语感?语感培养有何意义?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读背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感;重视;培养;读背训练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语感作为一项“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何谓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它应该是一种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准确性等显著特性。不妨这样理解,语感在感性中暗含着理性,在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二、注重语感培养有何意义
注重语感培养势必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扭转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的讲解多,声情并茂的朗读少和自主探究感悟少的现状。这样,既能充分体现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个性”,又能使思想、情感、志趣教育收到实效。
三、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笔者认为加强读背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可见“读背”之于语感的重要作用古今圣哲早就有了共识。古人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背”不仅对于语感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语言文字的支配和运用也有明显的意义。这里,毋庸赘述。
读背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储存,以备提取运用的过程。因此,读背对于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语音、语义和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②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起承转合,从而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③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的文章和千姿百态的语言风格。④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和再创作品中丰富生动的形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形象美。⑤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志趣等等,从而陶冶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句话,语文教学中的读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加强训练。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背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一)保证读背活动的时间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保证学生应有的读书时间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们必须在早读课、语文课、自习课等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甚至不讲,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读背活动。
(二)选择读背的内容
课本上的范文如果划一的列为我们读背的对象,势必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所以我们通常把最具示范作用、凭借作用的教读课文作为要求学生读背的对象。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适量的增加一些自读篇目中的文段和语文读本中的篇目和文段。
(三)指导读背的方法
由于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文章的语言风格各异,读背时,也要相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春景图。短句多,节奏明快。我们在读背时应以轻快、抒情、赞美的语调进行。而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以叙事为主,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抒写父子相怜相爱的真挚感情。在读背时则应以平缓深沉的叙述性语调进行。另外,应重视理解基础上的小声快读,以促进读背和提高记忆的熟练程度;应重视背记基础上的朗诵,以玩味作品的意趣。
(四)培养正确的读背习惯
读背要“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不能读“望天书”;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背要正确流利。做到节奏、停顿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及时巩固读背内容,以减少遗忘;适时的整理、归类,以备提取运用。
(五)激发读背兴趣
我们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如:课内的个别抽读、抽背;小组读背;整体读背;分角色朗读。还有课外的朗诵比赛,快读比赛,模仿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要求流畅,速度、节奏、音量适中),快背比赛。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引入运用读背过的篇章中的字、词、句、语段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读背活动,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汇。
当然,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探索,积极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形成良好语感,并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语感;重视;培养;读背训练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语感作为一项“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何谓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它应该是一种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准确性等显著特性。不妨这样理解,语感在感性中暗含着理性,在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二、注重语感培养有何意义
注重语感培养势必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扭转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的讲解多,声情并茂的朗读少和自主探究感悟少的现状。这样,既能充分体现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个性”,又能使思想、情感、志趣教育收到实效。
三、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笔者认为加强读背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可见“读背”之于语感的重要作用古今圣哲早就有了共识。古人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背”不仅对于语感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语言文字的支配和运用也有明显的意义。这里,毋庸赘述。
读背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储存,以备提取运用的过程。因此,读背对于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语音、语义和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②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起承转合,从而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③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的文章和千姿百态的语言风格。④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和再创作品中丰富生动的形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形象美。⑤通过读背,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志趣等等,从而陶冶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句话,语文教学中的读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加强训练。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背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一)保证读背活动的时间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保证学生应有的读书时间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们必须在早读课、语文课、自习课等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甚至不讲,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读背活动。
(二)选择读背的内容
课本上的范文如果划一的列为我们读背的对象,势必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所以我们通常把最具示范作用、凭借作用的教读课文作为要求学生读背的对象。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适量的增加一些自读篇目中的文段和语文读本中的篇目和文段。
(三)指导读背的方法
由于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文章的语言风格各异,读背时,也要相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春景图。短句多,节奏明快。我们在读背时应以轻快、抒情、赞美的语调进行。而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以叙事为主,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抒写父子相怜相爱的真挚感情。在读背时则应以平缓深沉的叙述性语调进行。另外,应重视理解基础上的小声快读,以促进读背和提高记忆的熟练程度;应重视背记基础上的朗诵,以玩味作品的意趣。
(四)培养正确的读背习惯
读背要“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不能读“望天书”;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背要正确流利。做到节奏、停顿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及时巩固读背内容,以减少遗忘;适时的整理、归类,以备提取运用。
(五)激发读背兴趣
我们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如:课内的个别抽读、抽背;小组读背;整体读背;分角色朗读。还有课外的朗诵比赛,快读比赛,模仿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要求流畅,速度、节奏、音量适中),快背比赛。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引入运用读背过的篇章中的字、词、句、语段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读背活动,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汇。
当然,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探索,积极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形成良好语感,并获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