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演示取代不了学生的操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他们获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但媒体演示最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终究代替不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操作。最近,笔者聆听了本校某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求得。
  
  二、揭示问题,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圆柱体水杯):你们能想办法求出杯内水的体积吗?
  生:将杯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然后分别量出容器的长、宽和水深,就可以求出水的体积。
  生:水在水杯内形成一个圆柱体,水的体积就相当于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师:那你认为水泥钢管、压路机车轮的体积,能用这样的方法求吗?(众生持否认态度)
  师: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找到求圆柱体体积的一股方法。‘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三、探讨求圆柱体体积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应如何去研究这一问题呢?能从原来的学习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生:我想,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成学习过的立体图形?众生表示赞同)
  (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转化的方法;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师巡视其间并参与讨论)
  师:大家想到合理的方法了吗?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柱体切开,然后再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
  生:我们组认为应将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几等分,然后切开再拼摆,这样可能会拼成一个长方体。(其他小组赞同)
  师: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吗?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的猜想)
  师:看来,同学们的猜想完全合理、正确,真了不起!不过,大家认为所拼成的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吗?如何才能使拼成的长方体近乎规则呢?(生发表意见略)
  师(总结):当等分的份数越多,所拼成的长方体越规则……
  反思:
  让学生自主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以往教学此内容时,教师通常借助教具将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将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找到长方体与圆柱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教师改变传统做法,将这一过程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呈现。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两种教学只是手段有所变化,效果一样。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觉得无论是教师借助教具,还是利用多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用以取代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均是不妥的。“听过,忘记了;看过,记住了;做过,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操作、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可以想像,作为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仅凭他们的想像、推理是难以真正体会出——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的抽象意境的,这种认识唯有自己在亲自体验切分、拼摆的整个过程中才能悟出。当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也只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同时,学生切分、拼摆的过程是一件繁琐的事情,没有耐心细致的态度,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理性智慧的思考,终将难以成功。毋庸置疑,这将是一次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合作意识的时机,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操作、实践是获取知识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借助多媒体搁浅了学生的双手。
其他文献
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论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非预期性的情况,假若对这些情况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总能灵光一闪,奇思妙想在瞬间被激活,机智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  一、 顺水推
“了解千米”是学生认识千米以后的一次操作性实践活动课。教材紧扣“1千米”编排了“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安排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既充实活动内容,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不像1米、1分米和1厘米等可以感知,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
中位数、众数是统计领域新增加的内容,笔者对此认识比较贫乏,没有实际的感受,所以对于是否应该增加持质疑态度,带着这样的感觉走进众数的课堂。  一、巧妙引入,感知众数存在  以波澜壮阔的2008年奥运会太极表演引入,让学生感知众数的存在。“为什么2008个演员的身高都在1.70米左右,而不挑选像姚明那样的身材?”因为1.70米在我国人口普遍存在,比较众多,并出示“众”字。这一题材贴切生动,立刻把学生的
“让思维可见”是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学远离对考试分数的数字化结果及工具性评价等片面追求的一种教学思想,也是真正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学原则。  早在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罗恩·理查德博士就曾对此研究着书,并努力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理解力和思维透明化”的实践。  如今,在加拿大的学校,“让思维可见”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环境的营造、研
基本信息  书名:《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作者:荣新江等  ISBN:978-7-1080-6973-3  裝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88元  页数:315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10位专家立足于各自研究的领域,围绕着“什么是唐朝的‘世界主义’”“唐代的政治文明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唐朝有着怎样源源不断的民族融合”“唐诗的写作现场是怎样
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文本潜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然而,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成效呢?这就意味着学习材料不可过多,过多则泛,不能深入地挖掘隐藏其中丰富的内涵。  在一次学科骨干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三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师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方面。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重视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会了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数感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师
有幸听了两位数学教师执教“倒推策略”一课,他们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A:  师:昨天,老师家来了两位客人,我女儿给他们倒了两杯果汁。(出示图片)大家看,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果汁多的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师:这是个好办法。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