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认识的空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位数、众数是统计领域新增加的内容,笔者对此认识比较贫乏,没有实际的感受,所以对于是否应该增加持质疑态度,带着这样的感觉走进众数的课堂。
  一、巧妙引入,感知众数存在
  以波澜壮阔的2008年奥运会太极表演引入,让学生感知众数的存在。“为什么2008个演员的身高都在1.70米左右,而不挑选像姚明那样的身材?”因为1.70米在我国人口普遍存在,比较众多,并出示“众”字。这一题材贴切生动,立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这一统计量,笔者同样被深深地吸引。
  二、生活情境,建构众数表象
  1.由挑选10名学生参加学校集体舞比赛引出问题:现在有20名舞姿比较优美的同学,老师应该怎样抉择选出其中的10名?
  2.学生解答:考虑挑选身材差不多的同学,这样视觉效果比较好。(在此策略出现之后就牵涉按什么标准来挑10名同学的问题,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设计方案)
  20名同学身高如下(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3.学生探究汇报。
  方案(一):1.47米左右,因为跟1.47米差不多正好有10个;
  方案(二):1.52米,因为1.52米的人最多;
  方案(三):以平均数1.475米挑选10名,代表选手的一般身高;
  方案(四):以中位数1.485米挑选10名,代表选手的中间身高。
  4.组织分析。
  (1)出示这四个方案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直观理解四种方案的特点,教师揭示众数概念。
  (2)比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水平。中位数反映一组数据的中间水平。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众数的产生过程。四种方案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构建众数的表象,知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学生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三、实际扩展,强化灵活应用
  第一层次:选拔运动员参加射击比赛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的平均数,众数是多少?
  (2)你认为谁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交流得出虽然甲、乙两人平均成绩相同,乙的众数是10,甲的众数是9.5,但因为甲的成绩比较稳定,所以选甲参加比赛更合适,让学生初步感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众数概念。
  第二层次:应聘
  
  1.出示三个公司的平均工资,问: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工作?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2.出示三个公司的人员工资表,问: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工作?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3.三个公司各用多少元能代表它们的一般水平,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统计量。实际中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体验众数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统计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走进众数的课堂让我对此有了较深的感悟,填补了原来认识的空白。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将传统的“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不仅是称谓上的转变,还摈弃了以往那种与实际生活相悖、流于机械模仿的弊端,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能力和真实体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各阶段中融入学生的个性体验,推动学生深入合作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建构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活动体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采集——拓展体验的源头  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只有动手实践,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同样,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具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的平台。正确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  
日本学习塾,可理解为我国的培训机构,其类型与生态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历经生存营利与规范治理之后,日本学习塾回应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走出了公益多样的新样态。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使得公益性学习塾应运而生  日本社会进入高龄少子化阶段带来的诸多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衍生出的生育率骤降、养育子女等问题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城市化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压力大等多重社会矛盾冲突,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
在“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听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汤建芬老师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汤老师将课改新理念融入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可学、可用且又耐人寻味的研究课,其中几处让我叹服并回味。  一、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首先是比较两个形状不同、面积差不多一样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我们平时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三是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因为几个学生的“插嘴”,生成了新问题,新教材的老困惑“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怎么办”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已有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我认为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是轻松的。于是,我按照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教学。  片断一:  (板书:4×25=25×4)  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17×18=18×17、35×7=7
纵观人的数学教育,其实不难明白,儿童是人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原始起点。儿童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和相应的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判断儿童数学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尊重儿童情感上被理解、被关怀的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注重儿童视角,倡导“儿童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儿童是以自己独特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9~90。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1,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生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题中要求什么问题呢?  生2: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
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论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非预期性的情况,假若对这些情况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总能灵光一闪,奇思妙想在瞬间被激活,机智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  一、 顺水推
“了解千米”是学生认识千米以后的一次操作性实践活动课。教材紧扣“1千米”编排了“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安排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既充实活动内容,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不像1米、1分米和1厘米等可以感知,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