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强化教师自身素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高度发展,富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育威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渐升起求知欲。
教师的工作是“春风化雨”,要有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是“爱生如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爱应是泛爱,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在当今社会,教师要做到这一步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唯有这一点才会促使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热情、勤奋、认真、以身作则的精神面貌,才会更好地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也才会让我们的学生更热爱学习。其次,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发学生潜力的过程中不被学生难倒,在学生激出智慧的火花时,能起到教师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强化关爱式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空间的潜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它的由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的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才会有学习积极性,爱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源泉。做为老师,最重要的应该给学生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不停为他们“加油”,为他们鼓掌欢呼,学会赏识他们的优点,是打开学生潜力之门的金钥匙。
三、不断寻求兴趣点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 ‘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其积极性。教师要懂得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例如,教学《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自然中的树,并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总结归纳,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特点。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大树的的作品。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树,有五彩的树,有会结各种果子的树,有会讲故事的树……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可能有人看了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呢?”那又怎样!现在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我再创设活动情境请学生对自己画的树进行添画,在自由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孩子们更加兴致勃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而且精力集中,勤于请教,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时,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渴望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它。
四、尊重、鼓励个体需要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以往这个矛盾常常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学生可能不明白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容易出现课堂上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作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学中,尊重学生这一“固有需要”,就能有效地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我经常鼓励学生,无须顾及老师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说出对课本、作品的看法。如画《船》,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画一艘船,你们准备坐上这艘船去哪些地方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到太空中;有的乘坐水果船到果园里;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坐飞船;有的坐潜水艇到了海底……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到了海底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背景和船。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會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传统的教育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至于学生是否有效吸收,则全然不顾。这就像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成功之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激发其巨大潜力,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的促进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体现孔子“寓教于乐”的教与学。
一、强化教师自身素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高度发展,富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育威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渐升起求知欲。
教师的工作是“春风化雨”,要有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是“爱生如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爱应是泛爱,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在当今社会,教师要做到这一步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唯有这一点才会促使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热情、勤奋、认真、以身作则的精神面貌,才会更好地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也才会让我们的学生更热爱学习。其次,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发学生潜力的过程中不被学生难倒,在学生激出智慧的火花时,能起到教师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强化关爱式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空间的潜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它的由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的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才会有学习积极性,爱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源泉。做为老师,最重要的应该给学生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不停为他们“加油”,为他们鼓掌欢呼,学会赏识他们的优点,是打开学生潜力之门的金钥匙。
三、不断寻求兴趣点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 ‘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其积极性。教师要懂得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例如,教学《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自然中的树,并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总结归纳,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特点。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大树的的作品。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树,有五彩的树,有会结各种果子的树,有会讲故事的树……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可能有人看了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呢?”那又怎样!现在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我再创设活动情境请学生对自己画的树进行添画,在自由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孩子们更加兴致勃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而且精力集中,勤于请教,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时,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渴望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它。
四、尊重、鼓励个体需要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以往这个矛盾常常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学生可能不明白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容易出现课堂上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作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学中,尊重学生这一“固有需要”,就能有效地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我经常鼓励学生,无须顾及老师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说出对课本、作品的看法。如画《船》,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画一艘船,你们准备坐上这艘船去哪些地方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到太空中;有的乘坐水果船到果园里;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坐飞船;有的坐潜水艇到了海底……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到了海底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背景和船。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會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传统的教育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至于学生是否有效吸收,则全然不顾。这就像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成功之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激发其巨大潜力,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的促进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体现孔子“寓教于乐”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