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接近生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en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注重提升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加强了对小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要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众多教师开始考虑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接近生活,即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这种举措的本质在于让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获得全面的提升和升华。
  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接近生活议题进行了浅探,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小学综合实践互动的发展和进步。
  二、从生活中取材
  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前,需要教师制定合适的活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取材,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安排活动计划和方案。
  例如,社会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生火灾的情况,并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教师就可以以此为题材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以火灾为主题,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避免火灾的措施以及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手段等等。
  此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并且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此次火灾经过媒体的报道,在学生家庭中已经引起了广大的反响,学生必定会受到家长的教育,并对火灾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活动
  要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接近生活,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春天到来时发现春天的痕迹、了解春天的特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并在其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此项主题就需要学生走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痕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让学生家长带领学生进行踏春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春景,并且完成各种记录,最终得到春天在哪里的结果。
  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走进了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中完成此次实践活动。这就有机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贴近了生活,实现了生活化。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
  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动手能力。
  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进行实践,更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由此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依据学生的发现进行参考,制定更加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需要谨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工作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做出更加符合学生素质和能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严格追踪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得到大量的信息,并以此作为指定下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
  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部分实践活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学生根本无法利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解决其中的问题。
  而造成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时,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或者参考网络上的资料。由此而制定的实践活动计划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此计划更加偏离学生的生活。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才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状况,甚至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有建立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的活动计划,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六、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行的手段,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同时感受生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要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就需要广大教师从生活中取材,以此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且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成实践活动。同时,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制定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情况的实践活动计划。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
期刊
子女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生命延伸和希望所在,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往往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但研究表明,超前教育可谓害处多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现有很多准妈妈从一怀孕起就给胎儿讲故事、听音乐,进行胎教,即超前教育。虽然科学实验证明胎教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得到了倡导,但由此得出的结论:“超前教育一定有利”,我觉得有些片面。  超前教育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定势。对接受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愤悱情境、探究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愤悱情境 探究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
期刊
古人说:“文无定法。”巴金老人也提出:“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拟定若干基本的写作方法、能力要求和训练方法,帮助他们不断经过实践,才能逐渐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三多”作文法,被誉为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一、多读书  原赤峰市教委副主任安志文曾就读书形象地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地吃桑叶
期刊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结构的中心、提炼的依据、剪裁的标准、概括的目的,它是创作构思的焦点。所以,注重对主题的提炼,对提高文章的质量就抓住了根本,就抓到了点子上。如何对主题进行提炼?重要一点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联想,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就事论事,要有一个发现、熔材、提纯、深加工的过程。一位中文教授说,作文能力的高低,或者说作文写得好坏,最终比拼
期刊
如何用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呢?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肤浅看法:  一、激活学生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对习作感兴趣,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日常讲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注重示范教学,却很少能与学生共同体味、观察、构思。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与他们一起观察校园内的景物特点。看到学生展开双手感受着秋风、追逐着风中落叶的欢快身影,我仿佛也回到孩提时代。我顺手拾起
期刊
摘 要: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结合日常教学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受用一生。本文就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了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言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怕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更是束手无策。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量的储备有限,更是不知道怎么写。近年来,我在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踏踏实实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的作家、文学
期刊
为了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高师生互动效果,从而保证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笔者在三十年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坚持“思维共振”艺术,收效明显。  何谓“思维共振”?这就得从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概念说起。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的振动,称为“同频共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即教师的教与
期刊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扩展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手段,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增加了课程的弹性,美术教材呈现国际化、多样化的特色。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体。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应该探索的课题。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谈谈我的观点:  一、加强课程改革,满足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