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扩展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手段,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增加了课程的弹性,美术教材呈现国际化、多样化的特色。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体。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应该探索的课题。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谈谈我的观点:
  一、加强课程改革,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
  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是教师主导要求和学生主体发展的矛盾。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指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可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教师应使学生清醒地掌握自己的发展,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很重要。王国维认为美育具有“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的作用。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是师生教与学的情感交流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准备,进行交流、讨论、发现而达到的认识与实践体验的合理结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愉悦地接受美术教学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为了使美术教学主动适应美术教学原则,必须加强美术课程改革,调整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内容。
  我校美术教学在美术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1.深入钻研现行教材,挖掘教育因素,拓宽知识面,增加课时。2.借鉴各种美术教材,选取适应学生实际而现行教材中没有编排的美术课程。3.探索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的教学特色。4.删去不适合学生实际的“难、偏”的内容。
  二、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设疑,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良机地抓住每一个质疑点,诱发学生生疑,鼓励学生提问。其实,美术教材中可设疑处很多,比如,发现老师展示用涂腊、撒盐、对印、弹喷等方法制作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学生会感到奇妙而发问:“是用什么笔画的?”又如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观察齐白石的虾的身体是五节,而实际生活中的虾的身体是七节,是不是齐白石老爷爷画错了?不管学生的质疑是带批判性的还是带探索性的,教师都应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转化中主动获取知识。
  2.创设交流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合作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等交流形式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既有“个人竞争”又有“集体合作”的氛围中得到主动发展。比如,在《淘气的小猫》一课教学中,通过《小猫钓鱼》和《黑猫警长》等故事引入,让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的小猫会干些什么、小猫又如何淘气等,进行画面的构思。美术创作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创作。
  3.创设视听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赏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色彩、图象、实物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学习创设动态情境,让学生应用多种感官参与分析,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应用自制美术教具,自行设计范画、电脑课件,充分利用学生作品和学校现有音像设备于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
  4.创造想象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不断充实学生的表象数量,不断改善学生的表象质量。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量应用图片、故事、动画片等手途径让学生获得大量表象,并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一切可想象的空间。
  三、实施以鼓励为主的教学评价,加强学法指导,发展自主能力
  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美术学习评价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发展自主能力的有效措施。我在美术评价方面,一直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我在学生评价方面,设计并使用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美术知识、作业效果等方面及时作肯定和记载,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展览、竞赛、表演及作品发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学月考评制度和奖励制度,尽量给学生创造“加分“机会,多给差生“进步”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增强自主意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主能力,必须加强学法指导。所谓学法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的引导方法很关键。加强学法指导,我认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美术教学基本功,示范制作步骤要准确、细致,传授的美术知识必须正确。美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示范性、直观性,训练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应用学法、迁移学法的能力。
其他文献
文贵创新,新颖别致的文章备受青睐。材料老套的作文在考场中得不到高分,让读者生厌;在老套的材料上巧下功夫,巧妙翻新,可以让老掉牙的材料焕发新的光彩,展现出新的魅力。  一、巧选角度  学生多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作文,文中“我”是主角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学生常写妈妈雨中送伞这一则材料来表现母爱,这则材料被学生套了很多年,让人反而觉得材料很假,甚至有些恶心。主题是母爱,材料还是雨天妈妈送伞,写作时文章
期刊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
期刊
子女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生命延伸和希望所在,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往往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但研究表明,超前教育可谓害处多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现有很多准妈妈从一怀孕起就给胎儿讲故事、听音乐,进行胎教,即超前教育。虽然科学实验证明胎教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得到了倡导,但由此得出的结论:“超前教育一定有利”,我觉得有些片面。  超前教育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定势。对接受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愤悱情境、探究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愤悱情境 探究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
期刊
古人说:“文无定法。”巴金老人也提出:“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拟定若干基本的写作方法、能力要求和训练方法,帮助他们不断经过实践,才能逐渐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三多”作文法,被誉为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一、多读书  原赤峰市教委副主任安志文曾就读书形象地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地吃桑叶
期刊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结构的中心、提炼的依据、剪裁的标准、概括的目的,它是创作构思的焦点。所以,注重对主题的提炼,对提高文章的质量就抓住了根本,就抓到了点子上。如何对主题进行提炼?重要一点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联想,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就事论事,要有一个发现、熔材、提纯、深加工的过程。一位中文教授说,作文能力的高低,或者说作文写得好坏,最终比拼
期刊
如何用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呢?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肤浅看法:  一、激活学生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对习作感兴趣,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日常讲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注重示范教学,却很少能与学生共同体味、观察、构思。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与他们一起观察校园内的景物特点。看到学生展开双手感受着秋风、追逐着风中落叶的欢快身影,我仿佛也回到孩提时代。我顺手拾起
期刊
摘 要: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结合日常教学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受用一生。本文就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了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言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怕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更是束手无策。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量的储备有限,更是不知道怎么写。近年来,我在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踏踏实实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的作家、文学
期刊
为了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高师生互动效果,从而保证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笔者在三十年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坚持“思维共振”艺术,收效明显。  何谓“思维共振”?这就得从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概念说起。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的振动,称为“同频共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即教师的教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