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学科强调的是地区之间的知识学习,学生在地理学习当中必须要结合地区特点来进行。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人地协调是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强调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地协调;教学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有了好几年,但是在高中教学当中却难以落实,有一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师没有理解到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没有制定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想要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第一步就是强调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落实核心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和重要性
人类和自然关系经历了很多阶段,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认知水平低下,所有的行为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的约束,因而人们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界发生的风雨雷电、地震火山等感到畏懼;到了近代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但是还是受制于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起着主导作用,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到了现代人类生产力大幅提升,具备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大幅度的破坏;在之后人类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要和谐发展,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人类生存在地球当中,地球是人类的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肆意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的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因此人类必须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这一道理。针对人地协调这一观念,地理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地理关系认识阶段性表现及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正确方法
(1)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现实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离开了现实知识就变得空洞无比,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密切的学科,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生活当中几乎随处可见地理知识。即使如此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当中不够灵活,不能及时的搜集社会热点,不能很好的利用现实素材,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的时候就要注意挖掘现实因素,不能完全依照教材知识进行讲解。例如,环境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危及到了人们的生活健康,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如果教师所在的地区是城市,那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汽车限号问题,开始推出汽车限号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买的汽车不能随意去开,购买汽车就是为了方便,限号使得汽车不方便。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如果是农村地区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在的秸秆焚烧问题来展开讨论,焚烧秸秆是很多农民都喜欢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省时省力。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给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建议秸秆还田,让其当做肥料,解决秸秆问题。
(2)透过知识表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必须要遵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与自然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肆意破坏虽然不是对人类的直接破坏,但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高中阶段的学生阅历较浅,很难意识到人类与万事万物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只是讲解教材内容不进行拓展,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十分狭隘的,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提升地理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地理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模拟或者实际观察让学生在地理学习当中加强实践。当前的地理高中教材当中没有明确的人地协调观的字眼,但是这种观念却无时无刻不在,比如自然地理中的大气部分,我们都会研究一下大气环境问题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措施等,其实这里面就隐含了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人文地理中比如说工业、农业,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在布局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农业上的因地制宜都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思想。人类的生产活动如果能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循人地协调观那么人类的生产活动就会长久.
(3)加强习题锻炼,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运用能力
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检验学生能力,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佳形式,很多教师都会在各种场合巧妙的利用习题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对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在习题的运用当中也要采用有代表性的习题,不能打题海战术,也不能将全部问题都用习题锻炼来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地理成绩,并且将知识划分成了“重点”和“非重点”这样学生在练习当中就会以成绩为导向,只要答对了就等于理解了,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让知识和能力协调起来。例如,云南地区的高考题曾经考察了一个题目“治贫先治水”,这就和云南的实际很符合。云南地区虽然有长江流经,但是整体来说比较缺水,这道题目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可以以现实为依据,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也要让学生关注本地区的现实问题,通过地理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从而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想要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其次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如结合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从教材当中寻找符合人地协调观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的运用;通过习题强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落实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 王梦雨,王民.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J].地理教育,2017(07):4-6.
[2] 王佳宁. 基于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的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 许晨雯.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地协调;教学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有了好几年,但是在高中教学当中却难以落实,有一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师没有理解到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没有制定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想要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第一步就是强调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落实核心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和重要性
人类和自然关系经历了很多阶段,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认知水平低下,所有的行为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的约束,因而人们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界发生的风雨雷电、地震火山等感到畏懼;到了近代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但是还是受制于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起着主导作用,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到了现代人类生产力大幅提升,具备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大幅度的破坏;在之后人类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要和谐发展,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人类生存在地球当中,地球是人类的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肆意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的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因此人类必须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这一道理。针对人地协调这一观念,地理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地理关系认识阶段性表现及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正确方法
(1)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现实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离开了现实知识就变得空洞无比,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密切的学科,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生活当中几乎随处可见地理知识。即使如此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当中不够灵活,不能及时的搜集社会热点,不能很好的利用现实素材,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的时候就要注意挖掘现实因素,不能完全依照教材知识进行讲解。例如,环境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危及到了人们的生活健康,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如果教师所在的地区是城市,那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汽车限号问题,开始推出汽车限号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买的汽车不能随意去开,购买汽车就是为了方便,限号使得汽车不方便。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如果是农村地区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在的秸秆焚烧问题来展开讨论,焚烧秸秆是很多农民都喜欢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省时省力。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给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建议秸秆还田,让其当做肥料,解决秸秆问题。
(2)透过知识表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必须要遵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与自然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肆意破坏虽然不是对人类的直接破坏,但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高中阶段的学生阅历较浅,很难意识到人类与万事万物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只是讲解教材内容不进行拓展,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十分狭隘的,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提升地理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地理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模拟或者实际观察让学生在地理学习当中加强实践。当前的地理高中教材当中没有明确的人地协调观的字眼,但是这种观念却无时无刻不在,比如自然地理中的大气部分,我们都会研究一下大气环境问题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措施等,其实这里面就隐含了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人文地理中比如说工业、农业,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在布局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农业上的因地制宜都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思想。人类的生产活动如果能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循人地协调观那么人类的生产活动就会长久.
(3)加强习题锻炼,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运用能力
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检验学生能力,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佳形式,很多教师都会在各种场合巧妙的利用习题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对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在习题的运用当中也要采用有代表性的习题,不能打题海战术,也不能将全部问题都用习题锻炼来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地理成绩,并且将知识划分成了“重点”和“非重点”这样学生在练习当中就会以成绩为导向,只要答对了就等于理解了,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让知识和能力协调起来。例如,云南地区的高考题曾经考察了一个题目“治贫先治水”,这就和云南的实际很符合。云南地区虽然有长江流经,但是整体来说比较缺水,这道题目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可以以现实为依据,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也要让学生关注本地区的现实问题,通过地理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从而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想要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其次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如结合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从教材当中寻找符合人地协调观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的运用;通过习题强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落实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 王梦雨,王民.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J].地理教育,2017(07):4-6.
[2] 王佳宁. 基于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的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 许晨雯.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