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说:“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类的底线是道德,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震惊世界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光培养智慧是行不通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就必须首先认真学习《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等这些与教学有关的法律知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治宣传教材。
二、利用教材案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分为四大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编写体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特别是法律这部分,七、八、九三个年级都有分布,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结合点,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治教育。
班上有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自己年纪小,出了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在教授七年级《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一课时,使用教材案例《魏某走上犯罪道路》,案例为学生创设了情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由浅入深地剖析, 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帮助学生纠正原先的错误想法,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使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而且此处使用教材精选案例,既充分发挥了教材资源的作用,也为后面要得出学生日常行为要符合法律法规作了充足铺垫。在此处书中相关链接中则引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自然生动地倡导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将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课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不是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体验,提高学生自保能力
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设置情景体验,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例如,我在讲七年级《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马燕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马燕,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深入浅出的教育使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自觉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在讲七年级《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中的“学会保护自己”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了书本上的案例:小铁柱和妈妈遇到绑匪的事例,小铁柱该怎么办?A.大声喊叫;B.和他们拼命;C.冷静分析,机智灵活的与绑匪周旋。如果你是小铁柱,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学生在这样真实的课堂体验情境中,很快就置身其中,通过讨论,最后得到了结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更不能以身试法,以暴制暴。有同学说悄悄闪避到一边,躲至无人处拨打110报警,警察叔叔两分钟就能赶到的;有的说要镇定不慌乱,记住有利的地势地形,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得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归纳为:求助救援法、 记住特征法、 寻机抽身法、 智捉迷藏法等。
通过设置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体验情景,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法治观念,时刻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是进行自我保护必不可少的方法,必要时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设置模拟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學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实践中,我采用“小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该享受权利,还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就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我们的辩题是:正方:公民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公民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结果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更新他们的观念,指导他们的行为。
“小品表演”形式对学生来说一是有兴趣,二是有说服力,学生自排自演小品,热情很高,效果很好。例如我在讲八年级《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时,情景是这样的:一次,出租车汽车司机小李在自己车里捡到一个钱包,内装有1000元现金,他正想着如何处理这笔钱时,收音机里传出向白血病儿童捐款的消息。于是他就把1000元钱捐了出去。学生演完小品后,我紧接着问小李这样做合适吗?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只有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才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法治节目,扣住了孩子们的心,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需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我校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如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治知识竞赛,观看法治电视电影,参观法治教育图片展览,走进临朐县人民法院,旁听临朐县人大,模拟起草《临朐县公共自行车管理规定》提案,并组织“一元钱抢劫案模拟法庭”等。
我们还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教育日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三月为“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维权专题行动月”;八月为“国防教育专题月”;十二月为“法治宣传教育月”等。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治教育,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教育的氛围。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推向深入!
单位:临朐外国语学校
姓名:李晓芳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外国语学校
邮编:262600
联系方式:15854882061
邮箱:[email protected]
人类的底线是道德,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震惊世界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光培养智慧是行不通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就必须首先认真学习《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等这些与教学有关的法律知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治宣传教材。
二、利用教材案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分为四大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编写体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特别是法律这部分,七、八、九三个年级都有分布,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结合点,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治教育。
班上有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自己年纪小,出了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在教授七年级《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一课时,使用教材案例《魏某走上犯罪道路》,案例为学生创设了情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由浅入深地剖析, 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帮助学生纠正原先的错误想法,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使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而且此处使用教材精选案例,既充分发挥了教材资源的作用,也为后面要得出学生日常行为要符合法律法规作了充足铺垫。在此处书中相关链接中则引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自然生动地倡导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将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课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不是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体验,提高学生自保能力
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设置情景体验,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例如,我在讲七年级《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马燕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马燕,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深入浅出的教育使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自觉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在讲七年级《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中的“学会保护自己”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了书本上的案例:小铁柱和妈妈遇到绑匪的事例,小铁柱该怎么办?A.大声喊叫;B.和他们拼命;C.冷静分析,机智灵活的与绑匪周旋。如果你是小铁柱,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学生在这样真实的课堂体验情境中,很快就置身其中,通过讨论,最后得到了结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更不能以身试法,以暴制暴。有同学说悄悄闪避到一边,躲至无人处拨打110报警,警察叔叔两分钟就能赶到的;有的说要镇定不慌乱,记住有利的地势地形,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得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归纳为:求助救援法、 记住特征法、 寻机抽身法、 智捉迷藏法等。
通过设置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体验情景,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法治观念,时刻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是进行自我保护必不可少的方法,必要时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设置模拟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學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实践中,我采用“小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该享受权利,还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就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我们的辩题是:正方:公民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公民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结果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更新他们的观念,指导他们的行为。
“小品表演”形式对学生来说一是有兴趣,二是有说服力,学生自排自演小品,热情很高,效果很好。例如我在讲八年级《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时,情景是这样的:一次,出租车汽车司机小李在自己车里捡到一个钱包,内装有1000元现金,他正想着如何处理这笔钱时,收音机里传出向白血病儿童捐款的消息。于是他就把1000元钱捐了出去。学生演完小品后,我紧接着问小李这样做合适吗?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只有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才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法治节目,扣住了孩子们的心,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需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我校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如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治知识竞赛,观看法治电视电影,参观法治教育图片展览,走进临朐县人民法院,旁听临朐县人大,模拟起草《临朐县公共自行车管理规定》提案,并组织“一元钱抢劫案模拟法庭”等。
我们还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教育日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三月为“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维权专题行动月”;八月为“国防教育专题月”;十二月为“法治宣传教育月”等。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治教育,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教育的氛围。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推向深入!
单位:临朐外国语学校
姓名:李晓芳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外国语学校
邮编:262600
联系方式:15854882061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