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在总结改革開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顺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来的,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这些方面的安排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工促农、以城补乡的机制,这必将会使我们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自觉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来谋划和推进,着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而且也包括党的建设在内,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的理念,运用统筹的方法,通过统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党建相互分割状况,推进党的建设城乡互动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当前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基本途径
建立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适应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及时对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资源配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切实解决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使城乡基层党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也被划分为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两大体系,这致使城市党的建设与农村党的建设"各自为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频繁流动、日趋紧密,呈现出大开放、大流动和大融合的趋势。城乡党员、干部、人才等基本要素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相应流动,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组合方式。这些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实现统筹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更加协调、更加融合,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党建工作不相连
主要是城乡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性:城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规范,而农村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松散;开展活动上的差异性:城市党组织活动相对比较丰富,农村党组织活动内容单一;组织建设上的差异性:城市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能按党章及有关规定有序进行,责权明确,党政关系比较融洽,而村级党组织和村(社区)委会之间职权划分不很明晰,"两委"关系不够协调。
(二)城乡党建主体不平等
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的党员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城市党组织活动经费上有保障,开展党的活动比较正常,而农村党组织却因经费困难无法开展活动;城市机关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在政治上就有进一步发展的奔头,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却受体制的制约,工作做得再好,也难有升迁的机会;城市党员经常有机会接受各种培训,提高个人素质,而农村党员因经费困难和时间有限等原因,大多数党员基本上得不到专门培训的机会。
(三)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显著
一些单位部门领导重经济、轻党建,党组织在所在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党建经费投入较少,基层群众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基层党员干部意识淡薄,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的甚至在生产生活上还需要帮扶解困。
(四)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主动性不强
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要我搞"的思想障碍,有的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统筹城乡党建的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还是应该经济建设优先,且部分党员干部角色错位,过于注重抓经济发展,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
(五)经济结构不协调,党建资源难共享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尚未完全突破,尤其是在涉及单位利益关系时,工作难以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党的建设统筹发展。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加之城乡党组织之间经济调控能力差异较大,在涉及到单位具体利益关系时,常常工作难以推动,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等问题,特别是在共享人才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往往难以操作。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城乡联动的组织设置形式
为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应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行业协会+党支部"等组织设置新模式。为适应"双转移"工作的需要,应加大在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的广泛覆盖。要加强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村(居)党支部为重点,以党小组为支点,以党员为主体,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体系网络建设。要着力构筑以镇、街党建联席委员会、村(居)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辖区内的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参与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格局。
(二)优化配置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资源
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积极引导城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法律等公共服务项目向乡村延伸,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服务。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党费的使用要向农村、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一要继续抓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要统筹规划城乡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五个有"的要求,对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活动场所成为基层党组织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活动、文体娱乐的综合阵地。三要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及网络建设后,要抓好队伍建设和培训,完善有关工作机制,管好用好远程教育系统。
(三)统筹构建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
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和流动党员信息库、从单向被动式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管理转变。
(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互动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党内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为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排忧解难。通过党费支持、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等途径,支持建立城乡党员互助机制,为困难党员提供救助帮扶。建立体制保障,打破城乡户口壁垒,确立城乡党员都是党的平等主体地位。健全制度保障,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在的效果。完善阵地保障,解决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确保基层党的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这些方面的安排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工促农、以城补乡的机制,这必将会使我们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自觉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来谋划和推进,着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而且也包括党的建设在内,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的理念,运用统筹的方法,通过统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党建相互分割状况,推进党的建设城乡互动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当前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基本途径
建立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适应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及时对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资源配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切实解决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使城乡基层党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也被划分为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两大体系,这致使城市党的建设与农村党的建设"各自为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频繁流动、日趋紧密,呈现出大开放、大流动和大融合的趋势。城乡党员、干部、人才等基本要素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相应流动,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组合方式。这些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实现统筹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更加协调、更加融合,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党建工作不相连
主要是城乡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性:城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规范,而农村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松散;开展活动上的差异性:城市党组织活动相对比较丰富,农村党组织活动内容单一;组织建设上的差异性:城市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能按党章及有关规定有序进行,责权明确,党政关系比较融洽,而村级党组织和村(社区)委会之间职权划分不很明晰,"两委"关系不够协调。
(二)城乡党建主体不平等
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的党员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城市党组织活动经费上有保障,开展党的活动比较正常,而农村党组织却因经费困难无法开展活动;城市机关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在政治上就有进一步发展的奔头,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却受体制的制约,工作做得再好,也难有升迁的机会;城市党员经常有机会接受各种培训,提高个人素质,而农村党员因经费困难和时间有限等原因,大多数党员基本上得不到专门培训的机会。
(三)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显著
一些单位部门领导重经济、轻党建,党组织在所在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党建经费投入较少,基层群众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基层党员干部意识淡薄,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的甚至在生产生活上还需要帮扶解困。
(四)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主动性不强
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要我搞"的思想障碍,有的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统筹城乡党建的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还是应该经济建设优先,且部分党员干部角色错位,过于注重抓经济发展,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
(五)经济结构不协调,党建资源难共享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尚未完全突破,尤其是在涉及单位利益关系时,工作难以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党的建设统筹发展。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加之城乡党组织之间经济调控能力差异较大,在涉及到单位具体利益关系时,常常工作难以推动,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等问题,特别是在共享人才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往往难以操作。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城乡联动的组织设置形式
为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应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行业协会+党支部"等组织设置新模式。为适应"双转移"工作的需要,应加大在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的广泛覆盖。要加强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村(居)党支部为重点,以党小组为支点,以党员为主体,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体系网络建设。要着力构筑以镇、街党建联席委员会、村(居)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辖区内的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参与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格局。
(二)优化配置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资源
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积极引导城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法律等公共服务项目向乡村延伸,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服务。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党费的使用要向农村、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一要继续抓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要统筹规划城乡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五个有"的要求,对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活动场所成为基层党组织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活动、文体娱乐的综合阵地。三要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及网络建设后,要抓好队伍建设和培训,完善有关工作机制,管好用好远程教育系统。
(三)统筹构建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
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和流动党员信息库、从单向被动式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管理转变。
(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互动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党内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为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排忧解难。通过党费支持、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等途径,支持建立城乡党员互助机制,为困难党员提供救助帮扶。建立体制保障,打破城乡户口壁垒,确立城乡党员都是党的平等主体地位。健全制度保障,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在的效果。完善阵地保障,解决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确保基层党的活动能够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