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基础必修课程。本文从时代发展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出发,探讨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的纵向与横向发展空间;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质疑,提倡传统教学手段的变革,积极为学生营造发展空间。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音乐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19-02
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基础必修课程。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它的特点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态,存在着该课程与音乐其他理论课程和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或松散的状况,使学生难以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相互交融和正向迁移的立体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单调与沉闷,学生学习状态的被动与消极,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拓展知识视野的教学目的,显得非常不适应。从现行各院系使用的常规教材分析来看,它还存在着对现代音乐流派风格缺乏介绍,对现代音乐理论、音乐文化现象缺少分析,以及对西方音乐与西方文学、绘画相关联学科的横向联系研究的严重不足。目前,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材修订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改革空间。本文试图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阐述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教学内容的纵向延伸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传统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以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为起止端线,而对20世纪相当一段长的时期的音乐文化持漠视或否定的态度。这种以单纯思想意识概念为出发点的音乐发展史观,显然不利于我们对现代音乐的全面认识和研究。20世纪是科技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一些反传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技巧的演进,以及音乐与多种边缘学科、甚至与科学技术的交汇程度,都是人们始料不及、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音乐现象。新的音乐理论以及这种理论与西方现实生活的变迁关联,也我们避之不能,必须诚实研究的课题。当前,青年学生生活的环境,促使他们产生了分析现代音乐的迫切愿望。正是西方在这个世纪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处于动荡和危机的社会状态,以及二次世界大战而导致欧洲乐坛出现的个人主义、唯心主义、抽象主义和苦闷心态,促成了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未来主义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概率音乐等等新风格的产生,以及十二音音乐体系、无调性和泛调性等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质上,这些音乐理论和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自我理念膨胀到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从单一的音乐思维到走向综合思维和表达的艺术发展过程。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20世纪时代政治、现实生活、经济与精神文化的重变化,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透视出来的音乐风格,事实上也诠释了作为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音乐家们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哲学思考。尽管他们的情感表现为扭曲态势;音乐词汇、和声语言呈现出抽象和扑朔迷离特点;音乐作品内容反映出消极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并不妨碍它们具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如果简单地剔除这部分内容,就会使我们陷入一个知识内容的盲区,导致脱离现实生活来阐述音乐的发展等不可取的治学态度。我们应该在西方音乐教学史的教学当中,大胆而客观地引入 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介绍这一时期西方主要的音乐家和他们的创作,以及在其代表性的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心态、美学观点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让学生把这个时期的西方音乐的演绎,摆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科技高度进步和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来思考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去借鉴、比较和批判西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手法,并从中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丰饶成果。当然,教师理性的分析,健康的引导,对于这段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针对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研究,是我们全面学习该课程的必需内容,这一段音乐历史,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和技巧演变,也是无法刻意回避或简单否定的。应该说,对于该课程传统内容的纵向延伸,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音乐史教学应该直面的课题。
二、教学内容的横向扩展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在我国的音乐专业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教学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往往呈线性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多局限在音乐本身的发展研究的层面之中,而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联系甚少。应该说,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维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知识能力为主导。所以,对于过去那种单一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教育模式,有重新审视和修改的必要。事实上,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总是包含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是依赖于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哲学和文学诗歌的引导,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风格建立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和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必然产物,同样源于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戏剧、绘画等学科的原力推动。更不要说马奈、莫奈以及雷诺阿的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美术学派的那种强调自我感觉和主观体验的创作态度怎样影响了勋伯格序列音乐的形成和欣德米特的调性体系扩展的音乐风格。即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帕勒特里那和拉索的无伴奏宗教合唱中,也可以让人领略到波提切利等人在美术作品中所透视出来的那种对人和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丰富的、人性化的艺术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在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文学诗歌作品、建筑及雕刻作品。特别是在高师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中,音乐系科更是可以利用它们自身的优越条件,让哲学系、美术系、文学系等学科的老师走入音乐课堂,就某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艺术风格,开辟专题讲座,充分调动这些学科知识的视、听、读、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音乐历史发展的阐述,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剖析和理解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教学,必定是令人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学科交融的教学。它的信息量丰富,知识横向迁移宽广,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增进他们的知识修养,形成立体知识构架都将大有裨益。应注意到,在西方权威性很强的、由格劳特和帕利斯卡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一书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绘画、雕刻插图、建筑、投影图片以及诗歌与音乐文学评论的内容,其中暗含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是耐人寻味和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发展的。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音乐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19-02
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基础必修课程。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它的特点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态,存在着该课程与音乐其他理论课程和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或松散的状况,使学生难以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相互交融和正向迁移的立体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单调与沉闷,学生学习状态的被动与消极,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拓展知识视野的教学目的,显得非常不适应。从现行各院系使用的常规教材分析来看,它还存在着对现代音乐流派风格缺乏介绍,对现代音乐理论、音乐文化现象缺少分析,以及对西方音乐与西方文学、绘画相关联学科的横向联系研究的严重不足。目前,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材修订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改革空间。本文试图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阐述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教学内容的纵向延伸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传统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以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为起止端线,而对20世纪相当一段长的时期的音乐文化持漠视或否定的态度。这种以单纯思想意识概念为出发点的音乐发展史观,显然不利于我们对现代音乐的全面认识和研究。20世纪是科技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一些反传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技巧的演进,以及音乐与多种边缘学科、甚至与科学技术的交汇程度,都是人们始料不及、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音乐现象。新的音乐理论以及这种理论与西方现实生活的变迁关联,也我们避之不能,必须诚实研究的课题。当前,青年学生生活的环境,促使他们产生了分析现代音乐的迫切愿望。正是西方在这个世纪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处于动荡和危机的社会状态,以及二次世界大战而导致欧洲乐坛出现的个人主义、唯心主义、抽象主义和苦闷心态,促成了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未来主义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概率音乐等等新风格的产生,以及十二音音乐体系、无调性和泛调性等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质上,这些音乐理论和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自我理念膨胀到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从单一的音乐思维到走向综合思维和表达的艺术发展过程。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20世纪时代政治、现实生活、经济与精神文化的重变化,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透视出来的音乐风格,事实上也诠释了作为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音乐家们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哲学思考。尽管他们的情感表现为扭曲态势;音乐词汇、和声语言呈现出抽象和扑朔迷离特点;音乐作品内容反映出消极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并不妨碍它们具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如果简单地剔除这部分内容,就会使我们陷入一个知识内容的盲区,导致脱离现实生活来阐述音乐的发展等不可取的治学态度。我们应该在西方音乐教学史的教学当中,大胆而客观地引入 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介绍这一时期西方主要的音乐家和他们的创作,以及在其代表性的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心态、美学观点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让学生把这个时期的西方音乐的演绎,摆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科技高度进步和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来思考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去借鉴、比较和批判西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手法,并从中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丰饶成果。当然,教师理性的分析,健康的引导,对于这段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针对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研究,是我们全面学习该课程的必需内容,这一段音乐历史,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和技巧演变,也是无法刻意回避或简单否定的。应该说,对于该课程传统内容的纵向延伸,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音乐史教学应该直面的课题。
二、教学内容的横向扩展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在我国的音乐专业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教学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往往呈线性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多局限在音乐本身的发展研究的层面之中,而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联系甚少。应该说,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维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知识能力为主导。所以,对于过去那种单一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教育模式,有重新审视和修改的必要。事实上,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总是包含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是依赖于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哲学和文学诗歌的引导,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风格建立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和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必然产物,同样源于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戏剧、绘画等学科的原力推动。更不要说马奈、莫奈以及雷诺阿的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美术学派的那种强调自我感觉和主观体验的创作态度怎样影响了勋伯格序列音乐的形成和欣德米特的调性体系扩展的音乐风格。即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帕勒特里那和拉索的无伴奏宗教合唱中,也可以让人领略到波提切利等人在美术作品中所透视出来的那种对人和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丰富的、人性化的艺术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在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文学诗歌作品、建筑及雕刻作品。特别是在高师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中,音乐系科更是可以利用它们自身的优越条件,让哲学系、美术系、文学系等学科的老师走入音乐课堂,就某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艺术风格,开辟专题讲座,充分调动这些学科知识的视、听、读、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音乐历史发展的阐述,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剖析和理解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教学,必定是令人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学科交融的教学。它的信息量丰富,知识横向迁移宽广,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增进他们的知识修养,形成立体知识构架都将大有裨益。应注意到,在西方权威性很强的、由格劳特和帕利斯卡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一书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绘画、雕刻插图、建筑、投影图片以及诗歌与音乐文学评论的内容,其中暗含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是耐人寻味和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