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与之相适应,产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模式,特别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笔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习者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昔日的权威和垄断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能力构成甚至艺术修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已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更新能力结构。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旁征博引,启发学生入境探究,同时也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应放下架子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虚心向学有所长的各界人士请教、相互探讨,甚至与课题组的学生一起切磋、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的楷模,给以示范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他和教师一样都在进行课题研究,于是就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二、启动者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展开的。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守株待兔”,而是“找米下锅”,达到想学、乐学、善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利用原有知识储备,对课本或生活中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倡导学生怀疑、勇于提出自已的观点,鼓励学生猜测或想象来获取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引导学生行动,搜索相关信息,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象“发动机”一样把学生带入研究性学习之中。
三、 组织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还是个人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一是个人独立研究虽是以个人为主体完成的,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数量、网络资源、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将个人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占有资源,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探索出未知的知识。二是另外两种形式。教师应根据开放课堂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初期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工,确立小组目标,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头搜集和一起分析处理信息,分工时还应考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形成“共振”,取得最佳效果。三是针对课题内容进行组织规划。除编组外,还要考虑组织学生如何“走出去”实践,把本校教师或外部专业人员“请进来”指导,以及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调控。
四、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正确的研究必须有教师的帮、扶,有教师得法的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自身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感受,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当专家或指导者的角色,能突出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是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在研究思路、课题确立、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结果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同时把思考、想象和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学生;二是在内容上指导学生能做到本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政治学科拓展到数、理、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政治、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知识领域拥有绝对权威,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学生的合作者。这就要教师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把自己作为课题组中的一个成员,以探究者、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形成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在态度上产生动摇时,更要求教师主动在心理上的接受、支持与合作,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调节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学协同与共振。
六、评价者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的是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它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标准化测试过分注重学习和思维统一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实行开放的和多元的,即更注重发展性的评价。因此,教师既要注重非正式评价,如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又要在评价标准上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其运用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即采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使之具有弹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充分给予肯定和激励,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作者单位:222003江苏省连云港职教中心)
一、学习者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昔日的权威和垄断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能力构成甚至艺术修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已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更新能力结构。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旁征博引,启发学生入境探究,同时也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应放下架子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虚心向学有所长的各界人士请教、相互探讨,甚至与课题组的学生一起切磋、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的楷模,给以示范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他和教师一样都在进行课题研究,于是就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二、启动者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展开的。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守株待兔”,而是“找米下锅”,达到想学、乐学、善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利用原有知识储备,对课本或生活中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倡导学生怀疑、勇于提出自已的观点,鼓励学生猜测或想象来获取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引导学生行动,搜索相关信息,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象“发动机”一样把学生带入研究性学习之中。
三、 组织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还是个人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一是个人独立研究虽是以个人为主体完成的,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数量、网络资源、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将个人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占有资源,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探索出未知的知识。二是另外两种形式。教师应根据开放课堂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初期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工,确立小组目标,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头搜集和一起分析处理信息,分工时还应考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形成“共振”,取得最佳效果。三是针对课题内容进行组织规划。除编组外,还要考虑组织学生如何“走出去”实践,把本校教师或外部专业人员“请进来”指导,以及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调控。
四、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正确的研究必须有教师的帮、扶,有教师得法的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自身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感受,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当专家或指导者的角色,能突出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是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在研究思路、课题确立、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结果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同时把思考、想象和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学生;二是在内容上指导学生能做到本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政治学科拓展到数、理、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政治、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知识领域拥有绝对权威,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学生的合作者。这就要教师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把自己作为课题组中的一个成员,以探究者、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形成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在态度上产生动摇时,更要求教师主动在心理上的接受、支持与合作,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调节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学协同与共振。
六、评价者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的是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它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标准化测试过分注重学习和思维统一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实行开放的和多元的,即更注重发展性的评价。因此,教师既要注重非正式评价,如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又要在评价标准上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其运用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即采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使之具有弹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充分给予肯定和激励,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作者单位:222003江苏省连云港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