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一串,让古诗教学事半功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呈现】
  (学生读懂诗意之后,师生交流)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感受着如此美景,你能猜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愉快)
  师补充介绍背景:在杜甫43岁的时候,唐朝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动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这期间,老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杜甫也被迫离开草堂。这首诗写于八年之后他重回草堂之时。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生读)
  师:同样的景色,在战争时期,诗人又会怎么样来描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乱中诗人笔下的花鸟。
  师出示《春望》前半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师范读,让学生说说感受。再分男女生对比读这一悲一喜两首诗,进而感受《绝句》中作者愉快的心情。
  师:经历过那样的凄凉,当听到战乱结束、可以重回故园时,杜甫一家是怎样的心情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范读,生齐读,感受重回家园时的欣喜与激动。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春望》一诗的对比,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写《绝句》时的畅快心情。同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也很容易地读懂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春望》中的诗句时,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高潮。一位教师在课后这样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吃透了文本,用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语言,简介了安史之乱,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又用《春望》进行对比烘托,令人豁然开朗,原来杜甫写的《绝句》不简单。在凄凉的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下,教师范读《春望》之悲,就是为了突出《绝句》之喜,使悲者愈悲,喜者愈喜,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上出现了高潮。这种文学上的写作手法,被执教教师很好地借鉴到教学方法之中,值得大家学习。”
  【启发与思考】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用到了三首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绝句》。这三者是有关联的。安史之乱中,诗人漂泊流离、报国无望,甚至被叛军俘获,于是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听到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现实主义诗人居然写出了比李白还要豪迈的诗句,这种喜悦兴奋之情可见一斑。终于回到草堂了,诗人一口气写下了四首“绝句”,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古诗的串联看似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实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了诗人的情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古诗并不少,教师应做有心人,将古诗分分类,串串教,带领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古诗。
  1.景物关联
  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不一样的作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或对比鉴赏,或补充拓展,努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精妙?引进徐凝的《庐山瀑布》一诗中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进行对比,便可事半功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喻体:徐凝用白练来比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瀑布。再品其中的区别: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彩;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就像从天上落下,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显得更为真切;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如此对比,配以朗诵,学生便感受到这千古名句之绝妙,同时也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
  像这样景物相关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可以如此拓展: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究竟有多美?(出示荷花图)杨万里曾这样描写(补充《晓出净慈寺》);“山色空蒙雨亦奇”,那雨天的西湖呢,又奇在何处?让我们来读这一首诗(出示《望湖楼醉书》);西湖的美景,甚至可以让一个人魂牵梦萦、一辈子都铭记,当年白居易在离开杭州后,这样《忆江南》(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2.事件关联
  几乎所有诗作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蕴藏着诗人独特的心情。比如李白当年为何《独坐敬亭山》,望着“众鸟高飞尽”,看着“孤云独去闲”;又如柳宗元当初驾一叶孤舟,独钓寒江,定然不是为了钓鱼……当然,还有更多的古诗,它们或许讲的是同一件事,或许前后有联系,本文开始所描述的片段就属于事件关联。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不能将古诗孤立地来看,就诗论诗,而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发现古诗背后的故事,将相关古诗串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很多年前,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还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
  又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补充古诗《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可补充古诗《钱塘湖春行》。   3.情感关联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给古诗分类,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直在做的,比如爱国一类的,送别一类的,思乡一类的。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识记与积累,或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同一类情感的古诗名句还有哪些,以应付考试之用。其实,越是相同类别的古诗,越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的好素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进而引导他们品味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情感。学生很快地说出“依依不舍”,对于后半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对朋友的担忧、牵挂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我又大胆进行尝试,引进了岑参的送别诗《别董大》,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送别,同样是依依不舍,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学生反复诵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天下谁人不识君”,慢慢地品出了前者的黯然和后者的豪放。我即刻补充介绍两位诗人——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诗句,更在积累的过程中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在品析诗句风格中初步认识了诗人与诗句的关系。
  同样,相同的爱国之心,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处境和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自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呼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亦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凉……我们都可以在对比中积累。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朗读对比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拓展互训中升情;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主题凝聚、资源整合、比照参读、因果索解,把古诗教学如此串一串,让课堂教学真正呈现高效。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315400)
其他文献
说明性文章,作为一种集知识与方法于一体,熔信息与事理于一炉的实用性文体,在小学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33篇说明性文章,其中低年级有8篇,中年级有16篇,高年级有9篇。选用篇数仅次于散文。但教材正式提出“说明性文章”这个文体概念,却是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是为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直到第三学段,才在“阅读目标”中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例探讨  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宁波举行。相关内容本刊在2015年第12期上作了介绍并对低段的部分课例进行了刊登,反响良好。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中段部分课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第一学段以字词句学习为重点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为第三学段以篇章阅读为重点的教学奠基服务的。纵观当前第二学段的阅读教
【摘 要】低段语文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要写出一手好字,离不开写字评价。让儿童在评价中获得写好字的方法、汲取写好字的动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努力的。就目前写字评价指向散、童趣少,缺乏整体观照的现状,可基于比较、互助、迁移下的写字评价,让评价变得自主、互动、有趣,从而引导儿童把汉字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达到书写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评价 儿童 写好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
【摘 要】针对在规定或给定的时间里,课文老是上不完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建构“前学”(课前学)—“中学”(课中学)—“后学”(课后学)这样一个“三学”模式,从而构建起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系统,就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  【关键词】三学 课前学 课中学 课后学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如果没有课文,阅读教学就无法进行。因此,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都是不
【摘 要】在教学中巧用“任务单”能帮助教师告别课堂上的“假学习”,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实践中,教师可利用“任务单”,先确定学的基点,再充分展开学的过程,最后实现学的迁移,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学习场。  【关键词】任务单;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我们在课堂上常见学生忙忙碌碌,高举小手表示“我知道了”“我懂得了”……那么,这些现象能成为证明“学习真正发生了”的依据吗?其
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涵盖着语文阅读教学的丰富性和习作教学的艰巨性,而要将这丰富与艰巨相结合,需要教师处理教材的智慧和课堂把握的灵动。读写结合绝非生搬硬套地将读和写相加,而需要读与写的教学无痕,大言稀声。教无定法,学无定规,读写结合亦然。本文通过透视几组课堂教学的课例,叩问当下读写结合的常见缺憾,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缺憾   镜头一:“泾渭分明”式   教学《地震中的父
【文本简析】  《兔子的名片》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创作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兔子用它不断“升级”的名片吓跑了欺负其他动物的狐狸、狼和老虎,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谁也不怕的大象。它传递给小读者的不仅仅是简单而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份和气的温暖。作者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叙述狐狸、狼和老虎看到名片前后的变化,以及兔子与大象相遇的情景等,节奏分明,浅显易懂。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在自主练习中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2.通过比较阅读,在自主发现中读懂诗歌,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自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表达,在自由倾诉中升华主题,从而自然地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唱响歌颂春天的歌曲,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词。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师:是啊!春天是温暖的,是美好的,充
【教材解读】  本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课文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课文字词简单,内容浅显,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文学特征和表现形式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根据学段阅读要求,我认为本文恰好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所以我努力创设童话的意境
【摘 要】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切实提升词语教学的效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品读鉴赏文本语言,感悟词语内涵,体会词语魅力;借助集中比较,精准辨析词义,加强个性化理解;尝试表达运用,有效复习巩固,做到迁移拓展。让学生通过词语学习,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提升语文素养。  【關键词】阅读;词语;品读;比较;表达运用  词语,是组成句子最小的语言单位。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切实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