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艺术家:不是现实,而是精神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irl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80后青年艺术家李贤术《自然》系列综合材料作品25件在位于武昌昙华林2号的半亩园艺术中心展出;9月8日晚7点,“他者——马少林个展”也在这里揭开序幕。
  作为武汉本土的“80后”青年艺术家,他们近年来专注而执着于当代艺术的探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李贤术27岁,马少林比他小一岁。这次展览是他们的首次个展,也是半亩园艺术中心为推广新生代艺术家的蓬勃创造力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半亩园艺术中心策展人马宏在今年计划主推80后的艺术家,是考虑到70年代的那批人已经有了一定高度,不再需要这样的扶持。“半亩园实行的是签约制度,3年一签,每一年对每个艺术家有50-100万的支出。对艺术家的要求就是每年一定的创作量。艺术家只负责画画,而每年的展览和包装则由半亩园负责,每月的展览策划会有相应的推广。”马宏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艺术家无后顾之忧地全心致力于艺术创作。
  新生代的崛起
  李贤术,很难将他敦厚到令人踏实的外形特征,与他看似细腻又热烈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他曾一度迷失在繁杂的城市生活,却没有停止过对社会文化的关注、对个人内心迷惑的追问、对作品形式语言的探索,经过提纯过滤,由建到拆,由拆到建,在自我锤炼的酣畅淋漓中,《自然》系列悄然而生。
  在李贤术的图像中,画面无叙事结构,无严谨的、纯客观的事物表象,沉郁的颜色包裹着狂放的线条,快感与低潮撕扯于一身,热与冷,硬与软,分割、起伏、兼收并蓄,最终呈现着虚无缥缈的视觉迷茫,和蠢蠢欲动的精神暗潮。李贤术解释道:“我的作品最看重的不是技法层面上的东西,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画笔下一步的走向,每一个笔锋回转时的自我挣扎与突破更让我觉得享受。”他的作品在抽象的笔触中加入各种肌理,解构与重构,这足以概括贤术的创作过程。
  马少林出生于湖北荆州,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该院现当代油画专业研究生。本次展览,共展出马少林油画、玻璃漆画和综合材料作品共24件。色彩和材料的运用是马少林最为突出的风格特点,他的作品色彩流动而飘逸,擅于将特殊材料运用于创作中,在光洁平整的涂色玻璃背面,以稀薄流动的漆液在其上流动、碰撞,经由绘画手法的穿插,形成一个个匪夷所思的画面。
  进行当代创作以来,马少林从内容、色彩、形式上探索自我语言,追求粗犷原始的情感抒发,在画面、笔法、情调上表现自我。基于对特殊材料的准确把握和敏感,他自由选择艺术媒介,在表现手法上打破传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突出主题,他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予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所传达的“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
  找到真正值得挖掘的艺术家
  半亩园艺术中心策展人马宏表示,自己一直站在全局的眼光来支持那些执着的、有潜力的艺术家。对于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艺术来说,社会的力量支持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企业家的支持”马宏说,“如果可以成立相关的青年艺术家基金会来给予艺术家们经济上各方面支持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单纯靠艺术家的作品获得的市场回报是很少的,如果没有这种半公益的力量加入,艺术无法生存。”而对于企业家来说,500万的运作资金也许只是小数目,但投资到当代艺术领域中,可扶持很多颇具天赋的新生代艺术家。在和半亩园签约的三个70后艺术家中,类似黄鉴这样的陶艺家都是自身兼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老师。而马宏现今考虑的是,如何为更年轻,更没有稳定“院系”背景作支撑的青年艺术家们提供发展空间。
  对于从事纯艺术的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坚持下自己所想要做的东西。马宏说,迫于生存压力,很多人无法坚持创作而不得已转行。十年前坚持还在画的一批人,现在都能成气候了。“当然,这是每个人的取向自由,毕竟要成家,有婚姻和家庭的压力,还是和心无旁骛的创作有很大的冲击的。我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中找到真正值得挖掘的艺术家。”
  作为湖美毕业并一直生长在这片土地的老武汉,马宏一直为湖北本地的画家做了不少事情,“而且从艺术性上讲,当代艺术大腕很多人都是从湖北武汉出去的——湖北是当代艺术‘八五新潮’的发源地,湖北的艺术家具有的个性和地域特征是别处没有的,其才气也是别处缺少的。当然,导致了湖北艺术家的特征是个体力量强大,集体力量弱小,所以很多画出名头的画家都选择武汉作为中间跳板,最后都走远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了。”3年后,艺术家可以续签也可以有自己的发展,但马宏声称不会控制艺术家:“我无法控制人,艺术家的作品是最重要的财富,所作的展览和宣传也是为了培养更完善的当代艺术市场。虽然在这个大环境下,艺术生存环境还是显得很曲高和寡,但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很多时候只能坚持不能后退,新生代的艺术家的前景还是有着相当的期待。”
  李贤术
  1985年 湖北人
  教育经历:
  2004年—2008年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学士
  2008年—2011年 湖北美术学院 油画 硕士
  参展经历:
  2010.3 《方式,方言》——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十人油画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0.4 《栀子花开》当代青年画家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馆]
  2010.5 “1+1” 湖北当代艺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院美术馆]
  2010.8 今日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术馆]
  2012 “CAO!码头”武汉青年艺术家沙龙展[武汉]
  马少林
  1986年 生于湖北荆州
  教育经历:
  2005 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0 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油画研究生
  参展经历:
  2008 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介入项目[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2009 城市中的绿岛——当代艺术展[华中师范大学博雅美术馆]
  Green当代艺术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
  2010 新锐绘画作品邀请展[武汉嘉宝美术馆]
其他文献
李峰  工笔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李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文雅的学者风范,有着工笔画家所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的作派。结合之前的戎军经历,许多人无法将其和李峰的绘画联系起来。然而他笔下工整细腻的女性形象,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对纯美追求的情怀。“我一直主张追求单纯简约的美,画的也是唯美的东西。”作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调侃自己画风偏于保守而不前卫,“在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东
期刊
钟孺乾  1950年生于湖北,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0年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南民族大学美术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柔术村》、《高空杂耍》、《阳光下的舞蹈》、《马戏97》  2004年出版《绘画迹象论》  钟孺乾的名字是启蒙老师邦先生所起,“儒”是派,批孔时改为“孺”,“乾”是套路,弟弟顺叫“坤”。这名字常常给人造成错觉,以为是位学究,或是诗礼传家的书生。  国画家、书法
期刊
南山央校校长李庆明倡导“田园教育”, 精心打造着这片校园的教育净土,贯彻他心中的理想国,却突然收到解聘通知。被解聘后的李庆明表示“让我在央校做个园丁也愿意”;但数周过去,声势渐消,他黯然表示自己很难继续留在这为之呕心沥血9年的地方。  人物介绍:李庆明生于1959年,8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因着对教育的热爱一直投身此行。在特级教师、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后,他从2003年9月在中央教科
期刊
王尊  油画家,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油画教研室主任  当代艺术发展至今,早已超脱了传统的架上绘画的范畴。各种行为、装置、新媒体艺术的多样体裁发展变更,在倡导现代精神和语言的背景下,艺术家们竭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当代性”,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绘画的表现手法。油画家王尊200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05年继续在美院完成硕士学位的深造,学院科班出身的他具有新锐画家独特的气质:“我不喜欢‘艺术
期刊
李三汉  1954年生于湖北黄陂,1978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业,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雕塑研究创作室主任  作品《忙》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0年创作大型雕塑作品《中华三百六十行》  2011年创作大型雕塑作品《首义烽火》,纪念辛亥一百周年  亨利·摩尔说:“一件雕塑作品可比真人高大好几倍,但是感觉上却是小的,而几英寸高的小雕刻却可以给人以很大的纪念碑那样宏伟的印象,因
期刊
TA:您怎样看待您这9年在央校的付出?  李庆明:9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在央校就像做了一个梦。在这块能供我“试验”的田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我的教育梦想。我所作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民众的认可。9年来我在央校做的主要工作是均衡一个“加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减负——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加法”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发展孩子们应该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TA:能否谈谈您的特色教
期刊
董继宁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代表作有:  《秋水无际》被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收藏  《月光下的茅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其作品获澳大利亚“93悉尼”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1990年北京国际艺苑首届中国画5年成就美术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今年8月,董继宁入选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百
期刊
袁晓舫  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1979一199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4522部队服役。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代表作:“飞行计划”系列、“玻璃花开”系列。  见到袁晓舫是在湖北美术馆的“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开幕式上。他的新作:三屏黑白录像《早读》正在湖北美术馆的2号展厅陈列播放。关于历史图像的展览一直是当代艺术的表征之一,袁晓舫参展的装置作品更以独特的
期刊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刻印等,凡在金铜玉石等材料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鼎盛于秦汉,光大于明清。印章,又有“玺”、“宝”、“记”、“章”、“关防”、“符”、“契”、“押”等各种称呼,是作为印于文件上表鉴定或签署的一种文具。在古老的华夏历史中,印章一直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魏晋以
期刊
“得佳趣”,为乾隆皇帝鉴赏玺印,意为从鉴赏文物中感受美好的视觉经验与乐趣。古时帝王除坐稳江山,操持政务外,文玩雅好亦品味不俗。清高宗乾隆皇帝(1711-1799)在位六十年(1736-1795),退位之后仍然执掌政权三年,是长寿且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因此有“十八世纪皇帝”的称号。在位时,曾经亲自考订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置清宫典藏。  因御制诗旨在传达乾隆皇帝对陶瓷的历史知识、鉴赏观,以及寓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