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课堂四要素”的课改要求,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遵从“问题—活动—评价”,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模式。作者通过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的活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涵养学科基本素质,提升劳技课堂品质。
【关键词】问题;目标;活动;评价
【基金项目】该文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儿童生活的数学小项目学习实践研究”(B/B/2020/06)阶段研究成果。
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本节课“餐垫的创意制作”选自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七年级《劳动与技术》项目二“编制花瓶”中的拓展创新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编制过花篮,掌握了平编及绞编这两项基本技术。本课的重点,一是色彩及造型的创意,在于引导学生从操作的起始部分即中心起编的形状创新;二是了解编制过程中,垫身的颜色搭配和编法的选择;三是进行最终的锁边形状创意。难点在于起始部分的创意制作,因为越简单的起始形状越难编。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适应灵活多变、具有较多创新元素的课程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制作了纸藤花篮,具备了编扎的基本技能。本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的重点在于创新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的挑战及难度。通过餐垫的创意制作,要求学生能将中心固定、环形绞编、创意锁边等操作技术要领完全掌握,学以致用。教学时采用演示法、比较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化解难点。
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本课的设计遵从我校课改方案,从“课堂四要素”出发,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体现“问题—活动—评价”这样的课堂模式,最终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结构上,先抛出问题串联起学生活动,活动是为了达成目标,最后评价是否达成目标。这种模式可运用于各个学科,课堂效果十分显著。
三、教学目标
(一)劳动素养
1.通过自行量取所需材料,掌握正确使用剪刀和直尺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安全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成员互助学习,共享正确操作方法,共同进步;
3.通过精巧的起始编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耐心细致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素养;
4.通过在制作中随时整理工具摆放,课后保持桌面地面整洁干净,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及课堂规范。
(二)技术意识
1.会运用剪刀的根部裁剪较硬的铁丝纸藤;
2.平编和绞编技法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三)工程思维
1.根据餐垫样品,确定作品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2.观察餐垫结构,分析作品的制作流程。
(四)创新设计
1.根据工程思维,对餐垫的中心形状、色彩搭配、锁边方式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创新精神;
2.探究餐垫能够创意改造的造型与编制方式。
(五)图样表达
1.可以设计并绘制餐垫草图;
2.能够依据图样进行餐垫制作。
(六)物化能力
1.能够运用铁丝纸藤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餐垫;
2.能够用专业的技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多方位评价。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了解餐垫的材料及作用、结构及可创意部分
每个小组桌上有一实物样品,可以观察,触摸。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样品。
[问题1]这是什么?
[追问]你家有吗?
[问题2]它有什么用?
[学生]观察样品后思考,回答問题。
顺势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餐垫。
[问题3]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问题4]哪些结构可以创意变化?
[学生]分析总结餐垫的结构。
(1)中心部分—可创意形状。
(2)餐垫身部—可创意色彩搭配及编制技法。
(3)锁边部分—可创意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学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课堂四要素”的课改模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即餐垫的哪些结构可做何种创意。)
环节二:餐垫中心结构的设计
[教师]PPT展示—中心形状图片。
[问题1]中心形状的常见形状是什么?
[问题2]还有哪些形状?
[问题3]哪一种编制起来比较方便?
[问题4]想一想:经线的数量如何确定?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根据直径约为10厘米的尺寸,画出餐垫的中心结构设计草图。
[学生]设计结构、画草图。
[评价1]教师根据以下要点对草图进行评价:
(1)经线以中心对称分布;
(2)不少于9根,不多于12根。
[评价2]学生自评,修改图纸,互评后,确定设计图纸。
[学生]先师评,再自评后,确定所需材料的颜色、长短及数量,剪好备用。(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思维设计,画出草图,将制作的主体交给学生,突出创意的自主性,节约时间。评价环节设计了师评和互评两种形式,反复强化教学重点。)
环节三:垫身的起编
[教师]PPT展示—起编图片。
[问题1]起编从哪里开始?
[问题2]用什么编制技法?
[追问]编几圈? [问题3]有哪些注意要點?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PPT展示—起编要点。
(1)纬线压住最上面一组经线,离米字中心点1.5cm的距离,顺时针平编。
(2)每圈绳与绳之间纹路紧密,平整均匀。
(3)不露绳头。
[学生活动1]设计起编的圈数、颜色、长度。
[教师]手机直播学生的起编示范。
[学生活动2]根据设计图纸开始起编制作。
[评价]根据起编要点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手机直播学生的示范操作,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示范时,教师可做适当讲解,强调编制要点,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垫身的续编
[教师]PPT展示—续编图片。
[问题1]用什么编制技法?
[问题2]编几圈?根据什么来确定?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可创新编制技法,注重色彩搭配,画出续编部分的草图。
[学生]设计,画草图。
[教师]PPT展示—续编要点。
(1)绞编至直径8厘米左右。
(2)每圈纹路紧密、平整均匀。
(3)不露绳头、绳尾(不仅美观,也为了绳头铁丝不刺伤手指)。
[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开始续编。
[评价]学生互评,根据续编要点评价,重点在于紧密、平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活动,可创意部分较多,效果呈现纷繁,故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一可节约时间,二可生生互助,体现合作的重要性。)
环节五:锁边设计与制作
[教师]PPT展示—锁边样式。
[问题1]你还能想到哪些样式呢?
[问题2]样式跟哪些因素相关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1]设计草图(根据经线的数量创意思考)。
[评价1]学生互评草图中锁边的可操作性及合理性。
[学生活动2]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开始锁边制作。
[评价2]根据锁边要点评价。
评价标准:造型美观、创意独特、不露绳头。
(设计意图:锁边的造型十分丰富,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作,学生会有神来之笔。锁边的创意最多样化,通过画设计图,制作,展示,评价,体会创意的乐趣。)
环节六:成果展示与拓展
[活动1]从每组最佳作品中评选最佳手工、最佳创意、最佳色彩。
[活动2]分析讨论各种评价标准:评价一个作品,我们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去评价,还要从操作过程中的素养养成来评价。
[拓展]我们运用平编与绞编技术除了可以制作各种餐垫,还可以制作什么?同学们课后不妨去尝试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展示与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不足进行改进,并学习好的制作方法。)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是笔者根据一堂市级公开展示课整理记录的,整个流程的设计紧紧围绕我校的省级课题“课堂四要素”的理念。听课老师在点评时表示,听了该课,对我校的“课堂四要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其中“活动”和“评价”要素在本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动手动脑,项目达成度很高,是一堂好课。笔者课后反思该课,深有体会,下面就四要素的四个方面反思如下。
从“目标”说起,设计时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六个核心素养来分析,课堂中的每个环节设计都紧扣目标。特别是环节三中的起编要点与环节四中的续编要点,先通过PPT展示,再请学生操作示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达成了目标二,具有技术意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设计草图,达成目标五,具有图样表达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草图,按图施工,完成的每件作品都不一样,因此具备了运用工程思维、将创新设计物化的能力。
“问题”是串连六个活动环节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本课环节四中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其他环节也缺乏深度的追问。当然,这跟操作实践课堂时间不够的因素有一定关系,今后需在问题的巧妙设计上多花些精力研究。
“活动”要素是本课设计完成得最成功的部分,这也符合我们劳技操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核心。整堂课紧紧围绕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设计了“问题—活动—创意—评价”,诸多方面,内容完整而合理。
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评价方式设计有“整体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方式。每一环节活动完成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以修正应对后续制作内容,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制作。
本课大部分学生都当堂完成了自己设计的花色各异、五彩缤纷又具有实用意义的创意餐垫,相互欣赏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这是我们每个劳技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使学生获得美好生活,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军.“教学课例”怎么转化成文章[R].2020.
【关键词】问题;目标;活动;评价
【基金项目】该文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儿童生活的数学小项目学习实践研究”(B/B/2020/06)阶段研究成果。
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本节课“餐垫的创意制作”选自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七年级《劳动与技术》项目二“编制花瓶”中的拓展创新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编制过花篮,掌握了平编及绞编这两项基本技术。本课的重点,一是色彩及造型的创意,在于引导学生从操作的起始部分即中心起编的形状创新;二是了解编制过程中,垫身的颜色搭配和编法的选择;三是进行最终的锁边形状创意。难点在于起始部分的创意制作,因为越简单的起始形状越难编。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适应灵活多变、具有较多创新元素的课程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制作了纸藤花篮,具备了编扎的基本技能。本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的重点在于创新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的挑战及难度。通过餐垫的创意制作,要求学生能将中心固定、环形绞编、创意锁边等操作技术要领完全掌握,学以致用。教学时采用演示法、比较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化解难点。
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本课的设计遵从我校课改方案,从“课堂四要素”出发,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体现“问题—活动—评价”这样的课堂模式,最终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结构上,先抛出问题串联起学生活动,活动是为了达成目标,最后评价是否达成目标。这种模式可运用于各个学科,课堂效果十分显著。
三、教学目标
(一)劳动素养
1.通过自行量取所需材料,掌握正确使用剪刀和直尺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安全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成员互助学习,共享正确操作方法,共同进步;
3.通过精巧的起始编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耐心细致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素养;
4.通过在制作中随时整理工具摆放,课后保持桌面地面整洁干净,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及课堂规范。
(二)技术意识
1.会运用剪刀的根部裁剪较硬的铁丝纸藤;
2.平编和绞编技法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三)工程思维
1.根据餐垫样品,确定作品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2.观察餐垫结构,分析作品的制作流程。
(四)创新设计
1.根据工程思维,对餐垫的中心形状、色彩搭配、锁边方式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创新精神;
2.探究餐垫能够创意改造的造型与编制方式。
(五)图样表达
1.可以设计并绘制餐垫草图;
2.能够依据图样进行餐垫制作。
(六)物化能力
1.能够运用铁丝纸藤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餐垫;
2.能够用专业的技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多方位评价。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了解餐垫的材料及作用、结构及可创意部分
每个小组桌上有一实物样品,可以观察,触摸。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样品。
[问题1]这是什么?
[追问]你家有吗?
[问题2]它有什么用?
[学生]观察样品后思考,回答問题。
顺势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餐垫。
[问题3]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问题4]哪些结构可以创意变化?
[学生]分析总结餐垫的结构。
(1)中心部分—可创意形状。
(2)餐垫身部—可创意色彩搭配及编制技法。
(3)锁边部分—可创意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学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课堂四要素”的课改模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即餐垫的哪些结构可做何种创意。)
环节二:餐垫中心结构的设计
[教师]PPT展示—中心形状图片。
[问题1]中心形状的常见形状是什么?
[问题2]还有哪些形状?
[问题3]哪一种编制起来比较方便?
[问题4]想一想:经线的数量如何确定?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根据直径约为10厘米的尺寸,画出餐垫的中心结构设计草图。
[学生]设计结构、画草图。
[评价1]教师根据以下要点对草图进行评价:
(1)经线以中心对称分布;
(2)不少于9根,不多于12根。
[评价2]学生自评,修改图纸,互评后,确定设计图纸。
[学生]先师评,再自评后,确定所需材料的颜色、长短及数量,剪好备用。(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思维设计,画出草图,将制作的主体交给学生,突出创意的自主性,节约时间。评价环节设计了师评和互评两种形式,反复强化教学重点。)
环节三:垫身的起编
[教师]PPT展示—起编图片。
[问题1]起编从哪里开始?
[问题2]用什么编制技法?
[追问]编几圈? [问题3]有哪些注意要點?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PPT展示—起编要点。
(1)纬线压住最上面一组经线,离米字中心点1.5cm的距离,顺时针平编。
(2)每圈绳与绳之间纹路紧密,平整均匀。
(3)不露绳头。
[学生活动1]设计起编的圈数、颜色、长度。
[教师]手机直播学生的起编示范。
[学生活动2]根据设计图纸开始起编制作。
[评价]根据起编要点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手机直播学生的示范操作,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示范时,教师可做适当讲解,强调编制要点,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垫身的续编
[教师]PPT展示—续编图片。
[问题1]用什么编制技法?
[问题2]编几圈?根据什么来确定?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可创新编制技法,注重色彩搭配,画出续编部分的草图。
[学生]设计,画草图。
[教师]PPT展示—续编要点。
(1)绞编至直径8厘米左右。
(2)每圈纹路紧密、平整均匀。
(3)不露绳头、绳尾(不仅美观,也为了绳头铁丝不刺伤手指)。
[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开始续编。
[评价]学生互评,根据续编要点评价,重点在于紧密、平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活动,可创意部分较多,效果呈现纷繁,故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一可节约时间,二可生生互助,体现合作的重要性。)
环节五:锁边设计与制作
[教师]PPT展示—锁边样式。
[问题1]你还能想到哪些样式呢?
[问题2]样式跟哪些因素相关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1]设计草图(根据经线的数量创意思考)。
[评价1]学生互评草图中锁边的可操作性及合理性。
[学生活动2]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开始锁边制作。
[评价2]根据锁边要点评价。
评价标准:造型美观、创意独特、不露绳头。
(设计意图:锁边的造型十分丰富,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作,学生会有神来之笔。锁边的创意最多样化,通过画设计图,制作,展示,评价,体会创意的乐趣。)
环节六:成果展示与拓展
[活动1]从每组最佳作品中评选最佳手工、最佳创意、最佳色彩。
[活动2]分析讨论各种评价标准:评价一个作品,我们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去评价,还要从操作过程中的素养养成来评价。
[拓展]我们运用平编与绞编技术除了可以制作各种餐垫,还可以制作什么?同学们课后不妨去尝试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展示与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不足进行改进,并学习好的制作方法。)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是笔者根据一堂市级公开展示课整理记录的,整个流程的设计紧紧围绕我校的省级课题“课堂四要素”的理念。听课老师在点评时表示,听了该课,对我校的“课堂四要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其中“活动”和“评价”要素在本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动手动脑,项目达成度很高,是一堂好课。笔者课后反思该课,深有体会,下面就四要素的四个方面反思如下。
从“目标”说起,设计时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六个核心素养来分析,课堂中的每个环节设计都紧扣目标。特别是环节三中的起编要点与环节四中的续编要点,先通过PPT展示,再请学生操作示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达成了目标二,具有技术意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设计草图,达成目标五,具有图样表达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草图,按图施工,完成的每件作品都不一样,因此具备了运用工程思维、将创新设计物化的能力。
“问题”是串连六个活动环节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本课环节四中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其他环节也缺乏深度的追问。当然,这跟操作实践课堂时间不够的因素有一定关系,今后需在问题的巧妙设计上多花些精力研究。
“活动”要素是本课设计完成得最成功的部分,这也符合我们劳技操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核心。整堂课紧紧围绕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设计了“问题—活动—创意—评价”,诸多方面,内容完整而合理。
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评价方式设计有“整体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方式。每一环节活动完成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以修正应对后续制作内容,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制作。
本课大部分学生都当堂完成了自己设计的花色各异、五彩缤纷又具有实用意义的创意餐垫,相互欣赏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这是我们每个劳技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使学生获得美好生活,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军.“教学课例”怎么转化成文章[R].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