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人文气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教学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多样释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思考视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发展。在核心素养理念倡导下,情境教学模式成为教师教学必然探索的重要路径。本文将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路径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创设路径;案例分析
地理课程教学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兼容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地理知识研究中,总结出比较普世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地理现象过程中掌握相对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地球地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不能简单地从理论中推导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实生活知识对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具象性进行全面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做到更科学辩证性的思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课堂教学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展示出传统教学不曾拥有的优势,对拓宽学生的眼界具有重要价值。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对相关网络资料进行充分搜集和整理,对教学中的细节内容进行充分体察和研究,使地理课程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这一章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世界地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能否对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进行有效辨识。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这些知识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可以一些知识提示促进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如我们生活在哪个州、这些州的代表国家有哪些。欧洲国家有哪些代表國家,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进行标记。非洲作为欧亚大陆的近邻,在长期发展中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完成了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等。最后教师可以提问:还有一个“隐形”的大洲尚未得到人们的开发,大家知道是哪片区域吗?现代科技实际否支持人们对其进行开发和探索。知道《南极公约》吗?签署这一协议的意义何在,以此使学生对世界陆地开发做到更具象的认识。在讲述海洋中,教师可以对海洋的大小进行排名,鼓励学生对大洋的识别进行对号入座,使学生对地图上的大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海陆变迁过程中,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的古生物考古发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海陆变迁的确凿证据,使学生对地球的沧桑巨变做到更深刻的解读。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一些古生物大灭绝资料,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潜在的挑战,使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保持多样的人文思想。
二、通过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创设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民族文化、风俗的发源和发展,都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深刻联系。世界民族之林的多样性,充分说明了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经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一些民族风俗鼓励学生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推断,或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自然风貌进行反向推断等,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社会人文的认识深度。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对世界的主要语系进行讲解,并举出一些个别案例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的语言诞生于“巧合”之中,却发展出了成体系的文明。如英语被认为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之一、汉语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是否有这种体会,为什么会的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地理角度尝试进行解释吗?以此使学生对人类的语言做到多样性的分析和思考。
在讲解宗教文化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巫术和占卜、图腾文化开始,对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分析,了解宗教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多样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对“圣城”耶路撒冷进行介绍分析,讨论圣地为何出现在荒漠中,三教为什么会汇聚在同一地点进行祭祀和礼拜等。从地理角度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此使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更多样的思考。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对更多的地理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查访,对自己熟悉的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进行走访和了解,对其发展的历史进行追溯,促使学生学会从社会实践角度对地理人文进行更科学理性的分析。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合作
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不用“急着”公布答案。应该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对地理地貌进行分析,对人文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搜集,以此使学生在探索中得出自己的个性化结论。最后再和已知的科学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对逐步养成较强的地理探索精神、信息分析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弥补学生个人的知识短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教师可以提出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工业产值、比例变化,让学生分析中国何时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工业国。是按照GDP的比重还是按人口进行划分,为什么?近代以来工业化为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法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和判断,得出比较统一的结论后,再和教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比对,使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到更多样的思考和理解。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对“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有着多样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情境的设计,对更多的细节内容、联系性知识进行普及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微知著,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科学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浅析初中地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01):91.
[2]张淑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11):73.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创设路径;案例分析
地理课程教学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兼容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地理知识研究中,总结出比较普世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地理现象过程中掌握相对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地球地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不能简单地从理论中推导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实生活知识对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具象性进行全面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做到更科学辩证性的思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课堂教学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展示出传统教学不曾拥有的优势,对拓宽学生的眼界具有重要价值。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对相关网络资料进行充分搜集和整理,对教学中的细节内容进行充分体察和研究,使地理课程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这一章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世界地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能否对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进行有效辨识。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这些知识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可以一些知识提示促进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如我们生活在哪个州、这些州的代表国家有哪些。欧洲国家有哪些代表國家,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进行标记。非洲作为欧亚大陆的近邻,在长期发展中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完成了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等。最后教师可以提问:还有一个“隐形”的大洲尚未得到人们的开发,大家知道是哪片区域吗?现代科技实际否支持人们对其进行开发和探索。知道《南极公约》吗?签署这一协议的意义何在,以此使学生对世界陆地开发做到更具象的认识。在讲述海洋中,教师可以对海洋的大小进行排名,鼓励学生对大洋的识别进行对号入座,使学生对地图上的大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海陆变迁过程中,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的古生物考古发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海陆变迁的确凿证据,使学生对地球的沧桑巨变做到更深刻的解读。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一些古生物大灭绝资料,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潜在的挑战,使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保持多样的人文思想。
二、通过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创设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民族文化、风俗的发源和发展,都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深刻联系。世界民族之林的多样性,充分说明了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经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一些民族风俗鼓励学生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推断,或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自然风貌进行反向推断等,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社会人文的认识深度。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对世界的主要语系进行讲解,并举出一些个别案例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的语言诞生于“巧合”之中,却发展出了成体系的文明。如英语被认为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之一、汉语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是否有这种体会,为什么会的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地理角度尝试进行解释吗?以此使学生对人类的语言做到多样性的分析和思考。
在讲解宗教文化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巫术和占卜、图腾文化开始,对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分析,了解宗教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多样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对“圣城”耶路撒冷进行介绍分析,讨论圣地为何出现在荒漠中,三教为什么会汇聚在同一地点进行祭祀和礼拜等。从地理角度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此使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更多样的思考。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对更多的地理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查访,对自己熟悉的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进行走访和了解,对其发展的历史进行追溯,促使学生学会从社会实践角度对地理人文进行更科学理性的分析。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合作
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不用“急着”公布答案。应该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对地理地貌进行分析,对人文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搜集,以此使学生在探索中得出自己的个性化结论。最后再和已知的科学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对逐步养成较强的地理探索精神、信息分析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弥补学生个人的知识短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教师可以提出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工业产值、比例变化,让学生分析中国何时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工业国。是按照GDP的比重还是按人口进行划分,为什么?近代以来工业化为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法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和判断,得出比较统一的结论后,再和教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比对,使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到更多样的思考和理解。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对“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有着多样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情境的设计,对更多的细节内容、联系性知识进行普及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微知著,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科学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浅析初中地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01):91.
[2]张淑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