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之中,让读者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自己需要阐述的某种道理、某种观点、某种思想认识隐藏在其中,从而影响、感染、教育读者。
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一本现代国际新闻作品中的杰作。年轻的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死安危,在共产党和红军活动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以大量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记者自己在谈到这本书时曾说道:"我从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用大量的事实,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红区"作了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表现了红军战士和将领的英勇顽强、顾全大局及远见卓识。他预见到中国革命力量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最后胜利。这种大胆的预言,来自记者对现实实际的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体验,是扎扎实实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以后的产物。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杰出的新闻代表作。其中《中国的西北角》记载了许多记者亲历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生活感受,绝非局外人所能体察。正是由于记者有了对当时社会实际的深入了解,才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实回答了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及西北地区这个抗日大后方的历史和现状,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抗日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没有事实作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是空洞的,是违背新闻工作规律的,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也是没有丝毫生命力的。要搞好新闻报道,就必须切实抓好对事实的报道,把对事实的报道作为首要任务,视事实为新闻报道的生命。
二、新闻报道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
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它和政治宣传是有明显区别的。宣传也是一种传播,但它传播的是一种理念,它是出于宣传者自身利益,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读者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其传播方式以灌输、鼓动、疏导、影响、感染或批判为主。
新闻这种传播形式,是出于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传播,它要求传播的信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因此,新闻报道是应该排斥议论这种主观色彩非常浓厚的表现方法的。如果我们允许新闻报道中议论存在,就很难将新闻报道和宣传区别开来,就很容易陷入假话、套话和空话的陷阱,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
事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联系的多向性和变化的复杂性。而人的认识又往往落后于实践。因而,记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将事实客观地报道出来,给读者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也给自己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这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也符合人的认识心理。不同层面的读者,对同一事实是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的。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新闻报道如果一味地想充分展开议论,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主观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思考路线和思维模式。
三、记者要把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的范畴。它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以外,还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在此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并要在具体的报道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又可以说,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基于这种认识观点,在报道事实过程中掺杂议论,使之成为新闻报道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但是,新闻应当是一门选择的科学。记者对事实的调查研究是对客观现象的选择,他要把最有价值的、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重要事实选择出来,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编辑在对记者所采写的新闻进行编排时,也是在进行选择,他要将最有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新闻编排在最显眼、最突出的版面位置。而这种选择,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倾向性的体现。它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新闻工作者鲜明的立场。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报道的基本对象,靠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因为你的种种倾向和观点都可以通过你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加以实现。你的认识和观点是隐藏在你所选择的事实之中的。即使遇到非要表明观点、非要直接发表议论不可的情况,你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的手法,把你想要说的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说出来。你可以预先设定出一定的提问话题,你又可以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让他们分别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让他们谈看法、谈感想,你只是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事实只客观地加以报道,而不加主观性的评说。这样,作为一个记者,你的认识观点既得到了表达、发挥,你所报道的事实也显得客观、公正,因而你所写的报道也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隐藏在你所要报道的事实之中,既符合事物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复杂化和多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事物复杂的因果关系。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时候呈现出来的往往是表面化的、现象的东西(也即事物的表象),而深层的、实质的东西(事物的本质)往往潜藏在表面事实、现象事实的背后。而人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事实,也造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困难。而记者的报道又不能等到认识深化或"真相大白"时才进行。恩格斯就曾经形象地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概括为"浮光掠影"。因而,记者在对事实报道的过程中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新闻报道工作过程中,事实上存在有许多议论的现象,甚至以议论为主;而许多的新闻研究者也在研究性文章中明确指出,新闻报道可以夹叙夹议。这种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偏差、理论研究中的矛盾,对新闻报道是极为不利的。它造成读者认识上的误解,也造成报道者认识上的误解。读者不愿意看报或者对报纸持不信任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报道中空泛的议论太多。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议论,报道的思想性就不强,就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宣传效果。这一方面是报道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过低地估计了读者的阅读和认知能力。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是向读者提供信息,新闻报道和宣传不能画等号。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不仅达不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也将大大削弱新闻的生命力。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之中,让读者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自己需要阐述的某种道理、某种观点、某种思想认识隐藏在其中,从而影响、感染、教育读者。
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一本现代国际新闻作品中的杰作。年轻的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死安危,在共产党和红军活动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以大量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记者自己在谈到这本书时曾说道:"我从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用大量的事实,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红区"作了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表现了红军战士和将领的英勇顽强、顾全大局及远见卓识。他预见到中国革命力量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最后胜利。这种大胆的预言,来自记者对现实实际的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体验,是扎扎实实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以后的产物。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杰出的新闻代表作。其中《中国的西北角》记载了许多记者亲历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生活感受,绝非局外人所能体察。正是由于记者有了对当时社会实际的深入了解,才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实回答了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及西北地区这个抗日大后方的历史和现状,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抗日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没有事实作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是空洞的,是违背新闻工作规律的,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也是没有丝毫生命力的。要搞好新闻报道,就必须切实抓好对事实的报道,把对事实的报道作为首要任务,视事实为新闻报道的生命。
二、新闻报道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
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它和政治宣传是有明显区别的。宣传也是一种传播,但它传播的是一种理念,它是出于宣传者自身利益,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读者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其传播方式以灌输、鼓动、疏导、影响、感染或批判为主。
新闻这种传播形式,是出于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传播,它要求传播的信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因此,新闻报道是应该排斥议论这种主观色彩非常浓厚的表现方法的。如果我们允许新闻报道中议论存在,就很难将新闻报道和宣传区别开来,就很容易陷入假话、套话和空话的陷阱,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
事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联系的多向性和变化的复杂性。而人的认识又往往落后于实践。因而,记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将事实客观地报道出来,给读者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也给自己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这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也符合人的认识心理。不同层面的读者,对同一事实是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的。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新闻报道如果一味地想充分展开议论,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主观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思考路线和思维模式。
三、记者要把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的范畴。它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以外,还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在此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并要在具体的报道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又可以说,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基于这种认识观点,在报道事实过程中掺杂议论,使之成为新闻报道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但是,新闻应当是一门选择的科学。记者对事实的调查研究是对客观现象的选择,他要把最有价值的、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重要事实选择出来,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编辑在对记者所采写的新闻进行编排时,也是在进行选择,他要将最有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新闻编排在最显眼、最突出的版面位置。而这种选择,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倾向性的体现。它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新闻工作者鲜明的立场。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报道的基本对象,靠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因为你的种种倾向和观点都可以通过你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加以实现。你的认识和观点是隐藏在你所选择的事实之中的。即使遇到非要表明观点、非要直接发表议论不可的情况,你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的手法,把你想要说的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说出来。你可以预先设定出一定的提问话题,你又可以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让他们分别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让他们谈看法、谈感想,你只是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事实只客观地加以报道,而不加主观性的评说。这样,作为一个记者,你的认识观点既得到了表达、发挥,你所报道的事实也显得客观、公正,因而你所写的报道也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隐藏在你所要报道的事实之中,既符合事物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复杂化和多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事物复杂的因果关系。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时候呈现出来的往往是表面化的、现象的东西(也即事物的表象),而深层的、实质的东西(事物的本质)往往潜藏在表面事实、现象事实的背后。而人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事实,也造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困难。而记者的报道又不能等到认识深化或"真相大白"时才进行。恩格斯就曾经形象地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概括为"浮光掠影"。因而,记者在对事实报道的过程中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新闻报道工作过程中,事实上存在有许多议论的现象,甚至以议论为主;而许多的新闻研究者也在研究性文章中明确指出,新闻报道可以夹叙夹议。这种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偏差、理论研究中的矛盾,对新闻报道是极为不利的。它造成读者认识上的误解,也造成报道者认识上的误解。读者不愿意看报或者对报纸持不信任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报道中空泛的议论太多。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议论,报道的思想性就不强,就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宣传效果。这一方面是报道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过低地估计了读者的阅读和认知能力。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是向读者提供信息,新闻报道和宣传不能画等号。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不仅达不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也将大大削弱新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