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应该水乳般交融在一起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语文教师就会因种种原因而将两者人为地割裂开,其中就包括过去的我。过去,我总是在专门的作文指导课上指导学生如何确定作文题目,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如何写出真情实感。我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可是提笔写起作文来,早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依然我行我素,作文面貌几乎没有什么改观。我对此深感困惑和无奈。后来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了个中缘由,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一时消化吸收不了,当然就更不可能加以运用了;二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大多是纯理论性的,缺少活生生的例子或模仿的对象,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却往往苦于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一费时却收效并不大的作文教学现状,我针对学生所反映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不再把作文指导仅仅局限在所谓的作文指导课上,而是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随时进行作文指导,这样就既能避免学生因老师所讲内容太多而无法消化吸收的现象,又能让学生找到写作模仿的对象,收到了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写作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通过分析课文题目来领悟如何出作文题目
学生在确定作文题目时普遍存在着两个极其不良的倾向:一是心不在焉,随便出个题目了事;二是钻牛角尖,渴望光凭借作文题目就能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有人把作文的题目喻为作文的“眼睛”,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随随便便地出个作文题目固然不足取,可是如果因此而对作文题目过于关注,绞尽脑汁地出华而不实、刁钻古怪的题目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中学生作文题目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虽然反复强调作文题目应与作文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并让别人通过作文题目能大致了解到作文内容。但是学生的作文题目很多仍然不尽如人意,要么大而空,无所不包,要么稀奇古怪,不知所云。针对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存在的这一问题,我在讲解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一文时,重点指出本文发表时的题目是《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该题目简洁明了地点明了落日的地点和次数,读者一看题目就能基本上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其他的诸如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课文,读者一看到题目也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测到文章所写的内容。这些课文题目无一不在有力地印证着这样一个出作文题目的标准,即作文题目要平实,要能提示作文内容。通过老师的反复指点,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课文题目,并参照课文题目出自己所写作文的题目,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出作文题目的能力。
二、通过欣赏课文的过渡句(段)来领悟如何写出流畅的作文
学生作文中的感情或情节转换往往显得很突兀,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主要出在学生在行文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提示感情变化或情节转换的过渡段(句)。为了帮助学生作文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过渡段(句),写出流畅的作文,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过渡段(句)。比如在上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我指出本文的感情由喜转到悲,再由悲转到喜,转换的幅度非常之大,但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不会产生丝毫的突兀之感,其奥秘就在于作者在感情的过渡上处理得非常到位。你看作者与朋友在月下游赤壁,一起喝酒吟诗唱歌,正当大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摘自《赤壁赋》)的时候,有个客人却吹起了悲伤的洞箫,从乐到悲,感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如果作者行文就此打住,那么读者就会对客人的悲伤满腹狐疑,难以理解了,学生的作文时常就是这种情况。作者妙就妙在在下一段中借助客人的嘴道出了悲伤的原因(人生短暂,壮志难酬),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惑。到了文末,作者和客人们又“喜而笑”,从悲转到乐,读者之所以也认为这个感情剧变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前一段中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永恒与短暂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升华了客人们的精神境界。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本文没有这两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文章还会如此流畅,还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妙文吗?此外我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诸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认真体会这些过渡句子在疏通文意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过渡段(句),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过渡段(句)会使行文自然流畅,会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过渡段(句)在作文中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三、通过品味文句来领悟如何写出文采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有文采,读起来味同嚼蜡一般。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明白文采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可是不知如何才能写出有文采的作文来。有的学生病急乱投医,盲目_地从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汲取“营养”,在作文的开头或结尾牵强附会地硬凑上几个半通不通的比喻句或排比句,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更有文采了。其实这就像在美女的脸上贴膏药,让自己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作文越发显得不伦不类,让阅卷老师为之大倒胃口。要写出有文采的作文,首先必须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正确方法。要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正确方法,深入细致地品读经典美文不失为上策。我常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月光下的荷塘”)为例来指导学生。首先叫学生朗读这一段,接着叫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月光下荷塘的情景,然后请学生将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最后问学生觉得朱自清先生写的这一段文字的文采怎么样,毋庸置疑,学生对本段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文采都是赞叹不已的。接下来师生开始共同对本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地研讨,弄明白了本段文字之所以如此有文采,是由于做到了以下三点:1、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①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②拟人,用“袅娜”、“羞涩”描写荷花,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描写荷叶,用“脉脉”描写“流水”。③通感,用听觉(“渺茫的歌声”)来形容嗅觉(荷花的“清香”)。2、抓住景物的特点。荷叶抓住繁盛茂密的特点,荷花抓住洁白袅娜的特点,荷香抓住幽微清雅的特点,流水抓住饱含深情的特点。3、词汇丰富。文中运用了“弥望”、“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缕缕”、“渺茫”、“颤动”、“凝碧”等一系列清丽脱俗的词语,让读者的耳目为之一新。通过以上细 致深入地品读,学生明白了要写出有文采的作文,就得运用想象和联想,多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就得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就得在阅读时多积累好词好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细致深入地品读经典美文的语段,那么学生在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同时,还能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方向,从而持续而又稳定地提高作文水平。
四、赏析作者情感,领悟什么是艺术的真实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为文造情,成了近年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端。平时翻阅学生作文,我也发现了这个弊端的严重性。为了革除这一弊端,我一再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可是收效颇微。原因何在呢?不少学生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好写?硬着头皮虚构吧,却又写不出真情实感了。我不容置疑地说虚构的作文也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虚构的东西就是骗人的东西,骗人的东西怎么可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呢?学生们登时傻了眼。哦,原来学生是把真情实感与生活真实相提并论的。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生作文观念上这种认识的偏差,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束手束脚,也就难以打开写作思路,想象翅膀的打开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不再把真情实感与生活真实等同起来,我在讲解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内容之后,特意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我突然问学生,你们认为作者在欺骗你们的感情吗?学生们惊讶地看着我,沉默片刻后回过神来,发出一致的反对声。有的学生还情绪激动地反复强调自己被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光明,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接着问,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事情是真实的吗?有学生说光从题目中的“假如”两字上就可以看出本文所写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完全是虚构出来的。至此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本文作者所写的内容是虚构出来的,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是不能将真情实感与生活的真实等同起来的。作文能否写出真情实感,关键不是看你在文中写的内容是否是生活的真实,而是看你所表达的感情是否是真实的,是否能感动人。许多时候你即使写的是生活的真实,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情感的真实其实就是艺术的真实,我的一番言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了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从而改变了不少学生固有的写作思维,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写作发展空间。
五、通过分析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来领悟散文写作的精髓
许多学生喜欢写散文,可是写出来的散文,要么像一盆散沙,中心不够集中;要么文笔过于拘谨局促,打不开思路,放不开手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散文这种文体实在太难以捉摸了,放开了就收不住,收住了又放不开。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散文文体难以捉摸,而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散文的写作精髓。学生大都知道写作散文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形散”指的是什么,“神不散”又指的是什么,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许多学生对此就茫茫然,似懂非懂了。那天我在给《江南的冬景》一文做总结的时候,着重点明本文描写了江南冬天里的人的活动、植被、雨、雪等景物,内容既多又杂。“阅读本文的时候,你们会产生杂乱的感觉吗?”我问学生。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所写的内容这么多,读者又不会产生杂乱的感觉,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接着问。学生纷纷说本文所写的景物虽然多,但是表现的中心却很集中,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江南冬景的无比喜爱。然后我顺势点拨学生,本文写了江南的很多冬景,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作者喜爱冬景的感情贯穿全文,中心突出,体现了散文“神不散”的特点,写作散文就应该做到像《江南的冬景》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最后我要求学生课后模仿《江南的冬景》,写一篇表现校园美好或家乡美好的散文。学生大多能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习作,令我大感意外。
我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随时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广大语文老师若能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作文指导,将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定能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真谛和技巧,必定能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写作能力。
一、通过分析课文题目来领悟如何出作文题目
学生在确定作文题目时普遍存在着两个极其不良的倾向:一是心不在焉,随便出个题目了事;二是钻牛角尖,渴望光凭借作文题目就能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有人把作文的题目喻为作文的“眼睛”,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随随便便地出个作文题目固然不足取,可是如果因此而对作文题目过于关注,绞尽脑汁地出华而不实、刁钻古怪的题目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中学生作文题目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虽然反复强调作文题目应与作文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并让别人通过作文题目能大致了解到作文内容。但是学生的作文题目很多仍然不尽如人意,要么大而空,无所不包,要么稀奇古怪,不知所云。针对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存在的这一问题,我在讲解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一文时,重点指出本文发表时的题目是《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该题目简洁明了地点明了落日的地点和次数,读者一看题目就能基本上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其他的诸如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课文,读者一看到题目也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测到文章所写的内容。这些课文题目无一不在有力地印证着这样一个出作文题目的标准,即作文题目要平实,要能提示作文内容。通过老师的反复指点,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课文题目,并参照课文题目出自己所写作文的题目,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出作文题目的能力。
二、通过欣赏课文的过渡句(段)来领悟如何写出流畅的作文
学生作文中的感情或情节转换往往显得很突兀,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主要出在学生在行文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提示感情变化或情节转换的过渡段(句)。为了帮助学生作文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过渡段(句),写出流畅的作文,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过渡段(句)。比如在上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我指出本文的感情由喜转到悲,再由悲转到喜,转换的幅度非常之大,但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不会产生丝毫的突兀之感,其奥秘就在于作者在感情的过渡上处理得非常到位。你看作者与朋友在月下游赤壁,一起喝酒吟诗唱歌,正当大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摘自《赤壁赋》)的时候,有个客人却吹起了悲伤的洞箫,从乐到悲,感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如果作者行文就此打住,那么读者就会对客人的悲伤满腹狐疑,难以理解了,学生的作文时常就是这种情况。作者妙就妙在在下一段中借助客人的嘴道出了悲伤的原因(人生短暂,壮志难酬),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惑。到了文末,作者和客人们又“喜而笑”,从悲转到乐,读者之所以也认为这个感情剧变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前一段中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永恒与短暂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升华了客人们的精神境界。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本文没有这两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文章还会如此流畅,还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妙文吗?此外我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诸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认真体会这些过渡句子在疏通文意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过渡段(句),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过渡段(句)会使行文自然流畅,会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过渡段(句)在作文中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三、通过品味文句来领悟如何写出文采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有文采,读起来味同嚼蜡一般。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明白文采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可是不知如何才能写出有文采的作文来。有的学生病急乱投医,盲目_地从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汲取“营养”,在作文的开头或结尾牵强附会地硬凑上几个半通不通的比喻句或排比句,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更有文采了。其实这就像在美女的脸上贴膏药,让自己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作文越发显得不伦不类,让阅卷老师为之大倒胃口。要写出有文采的作文,首先必须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正确方法。要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正确方法,深入细致地品读经典美文不失为上策。我常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月光下的荷塘”)为例来指导学生。首先叫学生朗读这一段,接着叫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月光下荷塘的情景,然后请学生将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最后问学生觉得朱自清先生写的这一段文字的文采怎么样,毋庸置疑,学生对本段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文采都是赞叹不已的。接下来师生开始共同对本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地研讨,弄明白了本段文字之所以如此有文采,是由于做到了以下三点:1、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①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②拟人,用“袅娜”、“羞涩”描写荷花,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描写荷叶,用“脉脉”描写“流水”。③通感,用听觉(“渺茫的歌声”)来形容嗅觉(荷花的“清香”)。2、抓住景物的特点。荷叶抓住繁盛茂密的特点,荷花抓住洁白袅娜的特点,荷香抓住幽微清雅的特点,流水抓住饱含深情的特点。3、词汇丰富。文中运用了“弥望”、“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缕缕”、“渺茫”、“颤动”、“凝碧”等一系列清丽脱俗的词语,让读者的耳目为之一新。通过以上细 致深入地品读,学生明白了要写出有文采的作文,就得运用想象和联想,多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就得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就得在阅读时多积累好词好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细致深入地品读经典美文的语段,那么学生在掌握增加作文文采的同时,还能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方向,从而持续而又稳定地提高作文水平。
四、赏析作者情感,领悟什么是艺术的真实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为文造情,成了近年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端。平时翻阅学生作文,我也发现了这个弊端的严重性。为了革除这一弊端,我一再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可是收效颇微。原因何在呢?不少学生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好写?硬着头皮虚构吧,却又写不出真情实感了。我不容置疑地说虚构的作文也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虚构的东西就是骗人的东西,骗人的东西怎么可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呢?学生们登时傻了眼。哦,原来学生是把真情实感与生活真实相提并论的。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生作文观念上这种认识的偏差,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束手束脚,也就难以打开写作思路,想象翅膀的打开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不再把真情实感与生活真实等同起来,我在讲解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内容之后,特意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我突然问学生,你们认为作者在欺骗你们的感情吗?学生们惊讶地看着我,沉默片刻后回过神来,发出一致的反对声。有的学生还情绪激动地反复强调自己被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光明,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接着问,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事情是真实的吗?有学生说光从题目中的“假如”两字上就可以看出本文所写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完全是虚构出来的。至此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本文作者所写的内容是虚构出来的,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是不能将真情实感与生活的真实等同起来的。作文能否写出真情实感,关键不是看你在文中写的内容是否是生活的真实,而是看你所表达的感情是否是真实的,是否能感动人。许多时候你即使写的是生活的真实,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情感的真实其实就是艺术的真实,我的一番言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了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从而改变了不少学生固有的写作思维,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写作发展空间。
五、通过分析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来领悟散文写作的精髓
许多学生喜欢写散文,可是写出来的散文,要么像一盆散沙,中心不够集中;要么文笔过于拘谨局促,打不开思路,放不开手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散文这种文体实在太难以捉摸了,放开了就收不住,收住了又放不开。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散文文体难以捉摸,而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散文的写作精髓。学生大都知道写作散文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形散”指的是什么,“神不散”又指的是什么,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许多学生对此就茫茫然,似懂非懂了。那天我在给《江南的冬景》一文做总结的时候,着重点明本文描写了江南冬天里的人的活动、植被、雨、雪等景物,内容既多又杂。“阅读本文的时候,你们会产生杂乱的感觉吗?”我问学生。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所写的内容这么多,读者又不会产生杂乱的感觉,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接着问。学生纷纷说本文所写的景物虽然多,但是表现的中心却很集中,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江南冬景的无比喜爱。然后我顺势点拨学生,本文写了江南的很多冬景,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作者喜爱冬景的感情贯穿全文,中心突出,体现了散文“神不散”的特点,写作散文就应该做到像《江南的冬景》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最后我要求学生课后模仿《江南的冬景》,写一篇表现校园美好或家乡美好的散文。学生大多能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习作,令我大感意外。
我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随时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广大语文老师若能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作文指导,将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定能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真谛和技巧,必定能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