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作为综合性、时代感最强的中职德育课,在教学中应通过不断教学创新来激励、影响和提升学生创业创新及适应未来发展的素质。
关键词:市场需求; 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 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06-001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凸显,作为教育与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力争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德育学科,由于它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及时代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用更直接、更明显,因此它的教学创新就显得更为必要。
一、教学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的就业素质与企业全面接轨,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遵循“三贴近”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使学生就业后马上可以上手,在操作技能上基本实现零等待。所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学中,应侧重强调并用大量真实、鲜活的例子教育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和锻炼。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在今天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甚至厌学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把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若要学生调整心态,动力何在?关键有二:一是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我要学”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培养学生自发式压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常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发式压力,在没有督促的条件下产生求知的欲望。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当包括到企业调查,听听就业学生的切身体会,有条件有机会的甚至可以兼职,了解学生想要的知识,课前课后与学生深入谈心,传播那些有利于形成“我要学”心态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为上课作好准备。
三、教学氛围创新
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只采取“填鸭式”,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可采取“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一定要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学生流露出疲倦、迷惑、厌烦等,必须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这时就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如用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信息或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既可以使学生放松,又可以额外学习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上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两个开放,一是教育空间的开放,二是思维训练的开放。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相信自己传授的理论、知识对其有用并产生兴趣,从而不断地去探究。第一,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德育课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教师课堂上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有限,还应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接近学生。沟通之前也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是认真阅读学生的档案,初步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和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班级学生的反映。经过这些准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接近学生,如谈心、师生共同参加集体活动等。教师要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熟悉学生的情况,能否做到这一点,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因为学生都希望能被人所关注,特别是来自于教师的关注。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时,他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课,尽量使自己给老师留下良好印象。第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作权威或权威的代表,把书本的理论、观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观点,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在这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学到自己想学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严格要求与宽容学生结合
宽容他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作为教师,更应该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过错,不等于放任学生的过错。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必须及时、严肃的指正,但对犯错的学生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学生,切不可感情冲动,不可在课堂中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用讽刺、挖苦、训斥等恶性刺激的手段,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恶化师生关系,从而使“学困生”更加丧失学习主动性。中职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他们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有时也会感情用事。学生一般都讨厌动辄训人、盛气凌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不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必须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为自己着想,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逐渐改正错误和不足,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就业的素质。
3.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在智力因素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差异,既有可能成为优秀生,又有可能成为学困生。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向着一个目标去努力、拼搏、奋斗,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各种各样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今后能就业、好就业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中职德育课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市场需求; 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 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06-001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凸显,作为教育与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力争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德育学科,由于它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及时代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用更直接、更明显,因此它的教学创新就显得更为必要。
一、教学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的就业素质与企业全面接轨,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遵循“三贴近”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使学生就业后马上可以上手,在操作技能上基本实现零等待。所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学中,应侧重强调并用大量真实、鲜活的例子教育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和锻炼。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在今天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甚至厌学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把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若要学生调整心态,动力何在?关键有二:一是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我要学”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培养学生自发式压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常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发式压力,在没有督促的条件下产生求知的欲望。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当包括到企业调查,听听就业学生的切身体会,有条件有机会的甚至可以兼职,了解学生想要的知识,课前课后与学生深入谈心,传播那些有利于形成“我要学”心态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为上课作好准备。
三、教学氛围创新
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只采取“填鸭式”,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可采取“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一定要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学生流露出疲倦、迷惑、厌烦等,必须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这时就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如用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信息或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既可以使学生放松,又可以额外学习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上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两个开放,一是教育空间的开放,二是思维训练的开放。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相信自己传授的理论、知识对其有用并产生兴趣,从而不断地去探究。第一,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德育课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教师课堂上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有限,还应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接近学生。沟通之前也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是认真阅读学生的档案,初步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和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班级学生的反映。经过这些准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接近学生,如谈心、师生共同参加集体活动等。教师要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熟悉学生的情况,能否做到这一点,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因为学生都希望能被人所关注,特别是来自于教师的关注。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时,他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课,尽量使自己给老师留下良好印象。第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作权威或权威的代表,把书本的理论、观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观点,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在这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学到自己想学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严格要求与宽容学生结合
宽容他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作为教师,更应该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过错,不等于放任学生的过错。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必须及时、严肃的指正,但对犯错的学生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学生,切不可感情冲动,不可在课堂中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用讽刺、挖苦、训斥等恶性刺激的手段,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恶化师生关系,从而使“学困生”更加丧失学习主动性。中职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他们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有时也会感情用事。学生一般都讨厌动辄训人、盛气凌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不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必须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为自己着想,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逐渐改正错误和不足,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就业的素质。
3.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在智力因素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差异,既有可能成为优秀生,又有可能成为学困生。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向着一个目标去努力、拼搏、奋斗,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各种各样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今后能就业、好就业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中职德育课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