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琐碎的讲解,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鉴赏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必须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爍着睿智之光的论述,强调的都是诵读的重要性。古代读书人自上学始就开始不断诵读,司马光注重诵读名著,他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朱自清,也极力主张诵读。国学大师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他们正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在新课标和语文教改的号召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出了不少。但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也很少有人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在当今语文课堂上还很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之上。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没有营造诵读的氛围,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习惯默看,甚至连早自习应该书声朗朗的教室也鸦雀无声。这样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三、如何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诵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诵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是逐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和长期不懈坚持。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课外,教师也应当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诵读的材料和机会,如举办朗诵比赛等,让学生自觉加大诵读的面和量。
(2)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让学生读时读音和句读要尽量准确。这就要从指导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其次,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在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后,要不时进行督促和检查,使学生真正将诵读落到实处。
(3)要加强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都注重范读。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总会有些隔膜,隔膜的表现之一就是诵读困难,因此,教师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诵读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准备诵读,课堂上让这名学生诵读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诵读热情。
(4)采用多种诵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紧紧地扣作品的主题着诵读,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美妙。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时不管诵读多少遍,学生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乐此不疲。反复感情诵读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诵读成文。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还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诵读的方式因文而生异,一般来说,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诵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诵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宜采用竞赛诵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诵读;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等等。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不仅愿学而且爱学、乐学。让我们的教室充满朗朗书声,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爍着睿智之光的论述,强调的都是诵读的重要性。古代读书人自上学始就开始不断诵读,司马光注重诵读名著,他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朱自清,也极力主张诵读。国学大师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他们正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在新课标和语文教改的号召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出了不少。但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也很少有人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在当今语文课堂上还很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之上。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没有营造诵读的氛围,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习惯默看,甚至连早自习应该书声朗朗的教室也鸦雀无声。这样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三、如何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诵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诵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是逐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和长期不懈坚持。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课外,教师也应当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诵读的材料和机会,如举办朗诵比赛等,让学生自觉加大诵读的面和量。
(2)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让学生读时读音和句读要尽量准确。这就要从指导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其次,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在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后,要不时进行督促和检查,使学生真正将诵读落到实处。
(3)要加强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都注重范读。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总会有些隔膜,隔膜的表现之一就是诵读困难,因此,教师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诵读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准备诵读,课堂上让这名学生诵读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诵读热情。
(4)采用多种诵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紧紧地扣作品的主题着诵读,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美妙。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时不管诵读多少遍,学生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乐此不疲。反复感情诵读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诵读成文。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还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诵读的方式因文而生异,一般来说,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诵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诵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宜采用竞赛诵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诵读;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等等。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不仅愿学而且爱学、乐学。让我们的教室充满朗朗书声,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